阿里奶奶、刘亮叶……企业为什么要“造假”自己?
上述商标在业内被称为“防御性”商标。虽然看起来像是“假的”,但是作用很大。一方面,虽然企业目前没有在其他领域开展业务,但不排除未来进入相关领域的可能。一旦它进入,这些注册商标就可以被采用;另一方面,除了直接注册核心品牌商标外,还注册一些类似的商标。可以防止他人注册类似商标,导致与企业原有商标混淆或难以区分。
企业之所以这么做,和目前商标“恶意申请”的乱象有关。如今,随着商标注册程序的优化、注册周期的缩短、注册成本和注册资源的减少,以傍名牌为目的的商标“恶意申请”现象时有发生。比如“王老吉”被恶意注册为“王”和“土老吉”。一些驰名商标频频遭遇“山寨”,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和商标管理秩序,损害了营商环境,不仅挫伤了企业积极性,损害了市场秩序,也阻碍了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
但是,防御性商标注册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毕竟自己山寨注册的商标数量有限,不可能一点漏洞都没有。除此之外,一些注册商标如果长期不使用可能会被撤销。根据相关规定,连续三年未使用的闲置商标,经他人申请,可以撤销注册。如果使用,可能会影响公司自身的声誉。因此,企业不仅要注册一些防御性商标,还要进行日常的品牌监测,包括对竞争对手品牌相关市场的监测和对竞争商标的动态跟踪。一旦发现可能存在的假冒风险,应及时通过法律手段加以防范和保护。
企业自行仿制是无奈的选择,这提醒相关部门必须完善商标法律制度,规范商标申请注册,形成遏制非正常商标申请的长效机制。不久前的《关于规范商标注册的若干规定》明确了商标注册的非正常申请。如果你通过模仿相关公众熟知的商标申请商标注册,你会执着于他人的善意;抢先申请他人已经使用并具有一定影响的商标注册,不当抢占他人商誉;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有其他在先权利,但仍然先申请注册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等等。只要商标注册审批机关严格把关,就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恶意注册商标的现象。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