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假冒商标商品五万元以上的,追究刑事责任

销售假冒商标的商品,涉案金额超过5万元的,可能构成刑事责任。具体的法律责任和刑事定性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判断和处理。

一、销售假冒商标商品的界定

销售假冒商标商品是指商家或者个人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即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或者使用近似的商标造成混淆。

二、销售假冒商标商品的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其中,“销售数额较大”的具体标准,是指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的规定,销售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

三。刑事责任的认定和处罚

销售假冒商标商品刑事责任的认定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销售金额、销售方式、销售数量、销售对象等。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结合具体案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涉案人员进行量刑。

对销售假冒商标商品的处罚除刑事处罚外,还可能包括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民事赔偿主要是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失,而行政处罚可能包括罚款和没收非法所得。

综上:销售假冒商标商品,涉案金额超过5万元的,可能构成刑事责任。商家和个人在从事经营活动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避免销售假冒商标商品,以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214条规定:

“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2条规定:

“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