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义村在哪里?

老城区三义村,位于卫运河东岸,镇政府驻地南面。以前叫“南屯”。耕地面积131公顷,人口1762人。

“花杠舞”又称“花杠举”,是由民间宗教活动“大妈郊游”演变而来的传统民间舞蹈。自古流传于渭水两岸武城县及周边县,具有浓郁的赵岩民俗风情,深受群众喜爱,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

花杠舞起源于明代弘治年间。据说明朝弘治年间,婺城地区连年干旱,庄稼不生。某年农历4月18日,人们突然看到城东“娘娘庙”里有一位仙女,脚踩祥云,腾起半空,边走边撒花。她所到之处,万物复苏,庄稼发芽,果树开花,然后落在南屯上空看不见了。人们互相告诉对方,王太后派她的女儿来拯救这个生物。人们认为仙姑是“太后”的长女,于是在南屯建了一座大姑庙,庙里有一尊“大姑”像。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焚香祭祀。

“抬花栏”最初源于人们抬花篮祭拜“大姑”的仪式。传说“大姑”爱花,所以人们提着花篮,在“大姑庙”前表演各种舞蹈动作,以表达对大姑的敬仰,赢得她的好感。由于南屯是武术之乡,牧马人大多有武术功底,他们的表演将舞蹈和武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为了祈求“大姑”的保佑,人们把农历4月18日定为“大姑”回娘家的日子,称为“大姑出嫁”或“大姑出游”。清朝乾隆年间,携花吧发展到顶峰,乐队规模越来越大,演出活动由南屯向全县及周边地区扩散。“抬花吧”摒弃了原有宗教仪式的表演模式,舞蹈动作和表演套路进一步规范。最高者为师,传承有序,形成婺城挑花杠这一民间艺术。

农历4月18日,南屯村的花吧队将与东屯的鼓队联合演出。饮马庄的画师负责制作花篙、栩栩如生的大姑雕像、纸人、纸马、纸鬼神、纸船、花车等。巡队在大妈庙前集合,祖师在大妈塑像前烧香磕头,恭恭敬敬地请“大妈驾到。”东屯村的鼓队开路,鼓、锣、钹、钹等有几十个或上百个。在手锣的指引下,“七十二鼓”震天动地,和谐悦耳。紧接着是南屯村的18花杆,花车推着的纸人,纸马和背着前进的大姑女神,紧接着是纸船形状的花车。“大姑”所到之处,居民喜气洋洋,庄稼熟了,万物生长,一派繁荣景象。村长们邀请大姑去三义村玩四五天。队伍每到一个村,华邦都会进行表演,拉拉队各显身手,比拼舞蹈和武术技巧。每个村庄的好男人和好女人把香烛和纸马放在花车里。巡逻结束后,人们将大姑雕像抬到娘娘庙前,将纸人、纸马和大姑雕像“送”(即焚烧),寓意大姑回归娘家。

自1950年以来,花旗杆艺术也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如龙灯、舞狮一起出现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中。65438至0979年,武城县文化馆对《提花杠》进行挖掘、整理和艺术加工并搬上舞台,荣获德州市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奖。同年赴省演出,获山东省优秀节目奖。1984,中国舞蹈协会保留“抬花杠”视频。1992,中国ISBN中心出版的《中国民间舞集成》成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沈阳国际民间文化艺术展优秀节目。65438-0996年参加山东省委宣传部、文化厅举办的齐鲁民间广场艺术展,获“黑牡丹奖”。2006年6月5438+2月,“花间舞”被评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息来源:史志办武城

三义村附近有古贝春工业观光园、武城金水湾生态园、武城农业展览馆、神龙地毯艺术馆、武城县思奴寺镇思奴寺村等旅游景点。有武城花椒、李家湖香菇、武城西瓜、德州西瓜、鲍店驴肉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