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产业研究报告
领先的行业研究报告
20×××年,工业园区管委会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以发展新型工业化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不断扩大工业总量,加快产业集聚,夯实发展平台,营造优良发展环境,园区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一、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
1,工业生产情况
20×××年1-65438+2月,园区工业总产值96.9亿元,同比增长9.35%。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3亿元,同比增长5.3%。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2.3亿元,同比增长7.01%。累计出口交货值达到2.4亿元,同比增长23.13%。7430人就业。
2.经济效益
1-65438+2月期间,园区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66亿元,同比下降3.26%。企业实际缴纳税款654.38+0.65亿元,同比增长654.38+0.8%。利税总额达到6543.8+0.448亿元,同比增长42.89%。
第二,发展主导产业
产业园围绕生物医药、金属制造、新型造纸工业、绿色食品四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进集群发展,加快产业升级。20×××年,四大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88.2亿元,占园区的87.84%。
65,438+0.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1.68亿元,占园区17%,同比增长16.8%。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4.38+0.66亿元,占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的654.38+07%,同比增长654.38+06.9%;实际缴纳税款31.04万元,同比增长24%。
2.金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63.65438亿元,占园区的62.8%。实际缴纳税款1.1亿元,同比增长19.25%。
3.新造纸业工业总产值5.9亿元,占园区的5.9%。实际缴纳税款353万元,同比增长50%。由于市场低迷,新造纸业一直在底部徘徊,没有复苏的迹象。
第二条主导产业调查报告
一、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三年来,自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经济融入江浙沪经济圈的战略决策以来,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声音,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被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加大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
快速的制度创新,规范高效的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开始出现。
虽然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普遍起步较晚,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借鉴周边发达地区开发区管理体制,在行政管理、投融资、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先行改革。
从行政管理体制上,管委会均实行“小政府、大服务”和“一楼办公、一站式服务”的新运行机制,改变了计划体制下政府机构垂直对口、人员臃肿的局面;在投资管理方面,我们以优质的服务创造了更好的投资环境;在土地使用上,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制度。因为起到了制度创新的作用,所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实验区”。
良好的滚动发展,促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扩张,完善其功能。
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建立以来,从市政建设、项目引进、资本运作等方面提出了思路和目标。从实际可能的条件出发,扎扎实实地从小块入手,按项目开发,基本开发一块,建设一块,取得好的效果,滚动开发,有效地保证了建区初期有限财力的集中使用,为后期滚动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高度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经济拉动逐渐成为现实。
各地在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过程中,绞尽脑汁,多管齐下,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了与江浙沪等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等优势的对接和互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
区域分布广泛,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各具特色。
目前,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从市、县、区辐射到部分中心集镇,类型繁多,从综合开发区到民营工业区,从专业园区到企业科技园,各具特色,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排头兵”。
二、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大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
由于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时间短,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乏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影响力强的“锚项目”。
(2)政策多,无序竞争加剧。
城市里有大量的开发区和园区,吃的人不够。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想出了各种优惠政策,无非就是提供廉价土地,延长税收优惠期。无序竞争不仅造成国家税费的流失,也造成本地企业与外商的不平等竞争。
(3)资金不足,园区建设缓慢。
虽然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初期投入普遍较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初期融资能力较弱,导致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困难,园区投入不足,基本框架未能打开,吸引外资形象不佳,许多外商实地考察后信心不足,影响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效果。
(4)政府好,但部门权力下放难。
在各地设立开发区、工业园区之初,当地党委政府就已经“高度授权”管委会,明确管委会是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
但在实际工作中,管委会各部门并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相应的证书和审批权牢牢掌握在政府相关部门手中。大量精力花在不必要的协调和游说上,管委会的职能无法落实,导致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管理不善。管委会无法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无法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影响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
三。关于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
(一)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1.要着力推进工业化,调整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
我市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是我市“十五”期间的首要任务。一方面,我市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要按照优、增、增、强的要求,改造传统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支持支柱产业、拳头产品和优势企业发展。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选择现代信息技术装备企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省级宣城、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充分发挥母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各类工业园区要因地制宜,办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发挥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2、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新城战略。
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应积极实施新城战略,这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现实需要,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市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突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工业建设,我们将努力建设一个新的工业城市,并探索工业旅游的方式,积极建设区域经济中的旅游景观。通过完善城市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立服务体系,搞好社区建设,强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市功能。
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污染控制和城市管理,改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市环境。
3、以推进我市经济一体化为重点,做大做强。
我市宣城、宁国、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以国道318为主线,建设宣城、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宣州民营经济园区。努力把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宁国优势项目的“孵化器”和“研发中心”。
其他县要因地制宜,建设一两个有特色、高起点规划、低投入、生态环境优良、效益高的工业园区。
4.要着力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企业。我市宁国、广德等地出现了非国有经济企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把非国有经济企业引入开发区、工业园区,加快发展?
首先要做好服务,依法保护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
其次,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做大做强,促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扩大。
(2)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树立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生命线”的理念。
全市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开发区的重中之重。要加强与江浙沪的沟通联系,抓住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资本输出的机遇,主动迎接辐射和转移。
同时,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开发区现有产业基础,鼓励区内大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大集团联姻嫁接,同时鼓励大企业引进配套企业入驻开发区、工业园区。
2、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创新投资机制。
招商引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各地搞出了许多奇招,创造了许多经验。就我市招商引资现状而言,要想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招商引资中分得一杯羹,就必须实施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招商引资。
目前需要开展开发区、工业园区“公司化体制、专业化团队、专业化招商、市场化运作”的招商工作,即招商体制由政府推动,转入公司化运作;通过职业培训,投资团队树立职业精神,形成专业团队;招商活动逐渐系统化,招商措施形成专业知识;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招商人员提供佣金和资金,在需求和市场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进一步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思路。
1.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拓宽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
开发区、工业园区一定要理清思路,盘活存量,搞活预期。首先,他们必须获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明确他们的投资政策和规模,获得金融信誉,为贷款建设奠定基础。其次,争取各级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开发区和园区建设。三是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等利用外资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四是争取国债指标建设。
2.各级政府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新模式。
目前,我市工业园区的发展仍由政府主导,政府设立了管委会等机构,参与从规划、征地、基础设施建设到工厂设施建设的全过程。政府在扮演开发商角色的同时,由于地方财力的限制,也承担了过多的投资风险,对开发区和园区的建设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可以考虑逐步引入公司开发模式,从开发到管理都使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行为,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从政府行为逐步转变为企业行为。开发企业将以土地生产率、设施利用率和房地产租赁销售为业务,投资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获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从而获得税收收入。
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1,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管理权限。
从功能配置上看,开发区无法被赋予应有的行政权力。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环节,需要大量的精力去协调,产生了不应有的负面效应。《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明确规定,开发区管委会“代表地方人民政府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落实。
为在开发区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建议省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时,进一步明确市县政府授权开发区管委会行使市县管理权限的方面,使开发区管委会对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2、建立行政管理范围和规划管理范围统一运行机制。
为了克服开发区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的矛盾,实现经营与管理的统一,使开发区管委会更好地做好社区管理、计划生育、创建和防洪工作,需要将开发区所在的办事处和镇划归开发区管理,将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统一起来,使开发区真正实现开放式经营、封闭式管理。
3.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
市相关职能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支持和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开发区管委会要正确处理“责、权、利”关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开发区管委会各职能部门积极接受市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依法行使行政职能。
4.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开发区管委会需出具的各类证明,由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提供给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申报并取得省级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开发区纪委、监察室负责开发区内的纪检监察和行政监察工作(含垂直机构的派出机构)。对发现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按照规范行政行为改善投资环境的有关规定,追究部门领导、直接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条主导产业调查报告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加快发展农机工业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需要。我县于XX年初启动农机产业园建设,并于XX年底被市政府授予“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称号,从而一步步打造农机产业园。目前正处于工业园区建设的关键时期,要么加油,要么引玉。本文将探讨其发展路径。一、粗略看一下前景,选择的道路是乐观的。
(1)更大的市场蛋糕。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的逐年增加和内部市场需求的拉动,农机行业市场持续看涨。XX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3382.4亿元,是XX的3倍。预测XX年将达到4000亿元以上。我市正在申报“中国微耕机之都”称号,相关生产企业约100家,年产量超过1万台,XX年产值50亿元。按照规划,XX年产值将超过500亿元。武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较低(如我县虽然是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但XX年底农机综合水平仅为44.05438+0%)。据调查,XX我县周边27个市县(重庆6个,贵州10,湖南8个,湖北3个)约有70万台农机。初步预计5年内市场需求将达到1万台以上,市场缺口至少30万台以上,60亿元以上。此外,区内大型农机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较少,区外企业尚未有效渗透。XX年,该地区农机工业产值654.38+0.09亿元,仅占全国的0.38%,可谓是一片“女性的土地”,给当地企业的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2)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全国每年外出务工人数约654.38+0.5亿,我市约700万,我县约20万)。农村劳动力短缺日益严重,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有其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发展道路成为必然,提高机械化普及率和劳动生产率成为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农机具生产、购置和更新的政策补贴和税收减免力度前所未有。一般总补贴为每台机器总价的30%(总补贴不超过5万元)。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农机企业尤其是微耕机企业是从摩托车行业发展起来的。明确提出建设国家小型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和小型农机产品集散地,极大地刺激了农机市场,为我县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3)宝贵的区域优势。就小区域而言,尤其是武陵山区,我县发展农机工业优势明显。从交通区位来说,我县地处渝、鄂、湘、黔交界的武陵山腹地,四个省会,10多个地级市,500公里半径内200多个县市。怀玉铁路、渝湘高速公路和国道319、326贯穿全县,是我市东南门户的桥头堡。从政策扶持方面,机械行业在武陵山区扶贫和我市五大功能区划战略中被列为区域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农机符合政策。同时,我县农机产业园定位为“重庆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得到了市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在县一级,周边县都是如此。此外,我市在体制机制方面优势突出,比如对农机的补贴。同样的农机,我市补贴标准在35%左右,湖南在17%左右,贵州只有15%左右。从产业基础来看,我县农机产业在规划和招商引资方面起步顺利。就产业规划而言,农机产业园按照“园中园”的思路定位于县城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500亩,是武陵山区的规模和规格。招商引资方面,已正式入驻企业7家,意向入驻企业10余家,其中福富锻造公司投资20亿元;就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年内累计完成投资6543.8+0.25亿元。目前,徐州松石车辆有限公司12电动三轮车等项目已投产,农机交易中心已入驻21农机经销企业和22个农机品牌。
第二,冷静分析现状,发展之路漫漫。
(1)从外部看,竞争激烈。有两个表现:一是行业霸主基础稳固,不会轻易放弃一城一池。在优惠政策和市场需求的趋势下,国外知名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产品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比如占据北美市场50%份额的迪尔,已经在天津、北京、河南落地生根。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打捆机销售方面名列世界前茅的KesnewHolland已经在布莱克和上海等地站稳了脚跟。产品畅销全球140多个国家,并已在新疆、黑龙江、广西立足。与此同时,国内大型农机企业加速扩张发展,山东、浙江等地农机大气候已成。比如潍坊,素有“中国农机城”之称,农机生产企业近500家,年产值6543.8+0.50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二是行业新军争食,难免出现一些激烈的竞争。从宏观上看,在国家政策和产业市场的引导下,各省市各显神通,积极抢夺农机市场蛋糕;微观上,位于湘潭的湖南农机产业园、位于武汉的中国武汉国际农业装备交易中心、位于成都的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都是各自省份的战略性农机产业基地,我市梁平的农机产业园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这些园区无论是在技术、物流、投资等条件上,还是在区位、交通上,都比我县有优势,这就决定了我县农机产业崛起之路必然是激烈的竞争,必然是一路荆棘。
(2)从内部来看,支撑依然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问题。农机产品更新换代快,对农机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创新要求高。为此,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业人士和产业工人的支持是重中之重,而这方面恰恰是我们的短板。第二是物流问题。物流与生产资料的“进”和生产产品的“出”有关。目前,我县正在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物聚而不流,物流不畅”的初级阶段,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支撑作用还很小。三是配套问题。农机行业涉及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机械装配、调试检测、产品展示和售后服务等。,需要集群投资或全产业链的引入来支持其发展。但目前整机生产的大企业对在我县落地兴趣不够,分散的小企业也有疑虑,导致我县难以引进项目,整个产业基础薄弱。
第三,从容谋发展,崛起之路在等待。
(1)把握规划导向,进一步理清思路。简单随意的“无头苍蝇”式发展,反复“折腾”式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大忌,容易浪费资源,耽误机遇,挫伤信心。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主导作用。首先是建立目标体系。按照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方面,明确和细化工业产值规模和发展定位。到XX,园区建设的形象开始显现;届时,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基本实现工业产值6543.8+0000亿元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武陵山区区域市场基本建立,南方丘陵地区市场初步打开。二是建立功能分区。按照“功能完善、集约发展、分区布局”的原则,重点打造“一基地四中心”功能分区,即农机产品制造基地、农机展示交易中心、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中心、实用人才培训中心和农机售后服务与区域维修中心。三是建立旗舰产品。农机产品有上千种。短期内,应围绕“能够适应本地区地形条件,满足本地区主要经济作物农业机械化需求”的原则,重点发展小型农机,重点打造中小型微耕机、水稻烘干机、小型农用三轮车等“拳头产品”,拓展金银花烘干、植物油提取、蔬菜脱水保鲜等内销强劲的农机产品。
(二)抓项目建设,进一步活跃园区。没有企业生产,没有活力的园区充其量只是一个工厂。65438+10月,XX,时任副市长的童晓萍在我县《关于建设重庆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的请示》中指出,农机产业基地的关键是“抓重大项目”。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主动“筑巢”。要迅速完成征地拆迁、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加快完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厂房、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改善园区发展条件,让企业“拎包入住”。二是“引凤”。以产业化、集群化为目标,大力引进技术先进、竞争实力强的农机企业。要搞好产业转移,主动接受农机工业的辐射;真正做到“走出去,请进来”,创新项目跟踪实施和服务机制,为重大项目审批、落地、建设、投产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优质服务,争取大项目、大企业入驻,打造龙头企业、拳头产品。三是加速“集群”。配套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也需要互助合作。要积极发展合作配套企业,集聚培育关联度高、匹配性强、互补性好、产业链长的中小配套企业,加快形成园艺植保、农机等优势产业集群,降低物流成本,夯实产业基础。
(3)抓配套设施完善,进一步加强支持。产业支撑往往决定产业的成败。该市指出,我县农机工业已达到“全行业要形成1000亿的生产能力,局部零部件配套率达到60%以上”“全市工业占比达到20%以上”。为此,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强化人才支撑。整合培训资源,加大新型农机、农业种植和管理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高端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的作用,为园区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蓝领”工人,实现园区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和共赢。二是提升服务能力。按照“提效、提质、降本”的要求,以“一基地、四中心”为平台,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加快农机市场、服务、品牌建设。通过参加品牌展会等方式展示、推荐园区,到XX,初步形成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好的区域性农机产业园形象。三是突出科技创新。要加快建立农机行业自主创新平台,促进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初步形成科研开发、主机制造、成套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一体化产业体系。
(四)强化保障,进一步增强后劲。政策是产业发展的保障,要从组织领导、税费支持等方面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围绕把农业制造打造成百亿级支柱产业,咬定青山不放松,成立农机产业园议事协调机制,落实人员,负责园区规划建设的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加强政策支持。从信贷、资助、减税、退税等方面,进一步营造投资政策“洼地”,吸引更多“外来投资者”投资。创新思路,探索“产业地产”模式,平衡工业园区资金瓶颈。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建设。研究设立以农机融资服务为主的金融租赁公司。制定农机产品出口物流补贴政策,争取将生产的农机纳入国家和市级农机补贴目录。三是做好向上衔接。我县农机产业园为市级认定,已明确由市经信委、市农委对基地进行动态管理、评估和验收。要主动向上级汇报,积极争取政策资金、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搭上我市“500亿元农机产业”规划发展的东风,真正把我县工业园区打造成“市级基地”。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县的农机行业是一个凭空产生的奇怪行业。在此之前,没有相关的行业基础和工作经验。一切从零开始,一切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加上各种主客观因素,它的发展壮大之路注定是艰难而漫长的。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其发展的机遇期和黄金期。需要全县上下坚持目标,齐心协力培育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崛起武陵,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