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当前经济发展与宁波经济发展的异同
从各季度GDP增速来看,一季度增长13.3%,二季度增长13.7%,三季度增长13.6%,全年增长13.3%,从一季度到四季度波动0.4个百分点。整体经济继续高位平稳运行,经济总量逐季扩大。全市人均GDP达到33654.38+万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现行汇率约合4043美元。
市场价格略有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全年上涨1.2%,其中,居住类上涨5.0%,食品类上涨2.4%,烟酒类上涨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下降0.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5%。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50.56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13亿元,同比增长65.438+09.8%,中央四税74.43亿元,同比增长65.438+07.9%,占全市财政收入的近一半,占比49.4%。主要税种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增值税增长16.0%,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长22.9%和21.0%,营业税增长7.1%。
商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根据对全市270多家企业的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48.4,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7.1。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运行在较好的景气区间,说明我市企业整体经营质量在提升,对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自身发展趋势持乐观态度。
宁波:宁波是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的“大市”,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环保模范城市。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一年来,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六个联动”战略,全面建设“平安宁波”,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和“法治宁波”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较好地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6年宁波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
2006年名义单位
年末总人口560.4万人。
宁波GDP 2864.5亿元。
第一产业6543.8+039.5亿元。
第二产业6543.8+0575.9亿元。
第三产业1149.5438+0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561.2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257.4亿元。
港口货物吞吐量365438+1亿吨。
集装箱吞吐量706.8万标准箱。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2.5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430亿元。
进出口总额为422.65438亿美元。
出口额达287.7亿美元。
合同外资金额44.3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4.3亿美元。
全社会用电量31.36亿千瓦时。
其中,工业用电量2491亿千瓦时。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4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47元。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迅速。2006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6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增速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575.9亿元,增长12.4%,其中工业增加值14265438+4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149.1亿元,增长15.9%。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40%,达到40.1%,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7.5%,提高0.3个百分点。人均GDP突破5万元,达到51.285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6568美元)。
宁波工业生产总值
指示器名称
今年的表现
同比增长率(%)
总产值(亿元)
2864.5
13.4
一次产业
139.5
4.4
二次产业
1575.9
12.4
工业
1421.4
13.9
建筑工业
154.5
0.7
服务行业
1149.1
15.9
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33.2
15.1
批发和零售贸易
248.5
14.5
住宿和餐饮业
42.6
10.6
金融保险业
182.4
30.8
房地产业
146.4
14.4
其他服务行业
396.0
12.4
宁波一日游
国内生产总值78479万元。
工业增加值38944万元。
农业增加值为38265438+万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274万元。
一般预算收入15375万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52万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79万元。
外贸自营出口7882万美元。
港口货物吞吐量84.85万吨。
集装箱吞吐量19364 TEU
全社会用电量8590万千瓦时。
其中,工业用电量6824万千瓦时。
接待境外游客数量为1486。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市一般预算收入5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7.4亿元,增长21.2%,超额完成年初预期目标。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2.7亿元,增长10.5%。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各项重点支出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其中,科技、教育、体育和广播、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分别增长33.6%、18.3%、22.8%、34.7%和16.2%。
就业和再就业成效显著。全市新增就业12.9万人,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6754个。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3万多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9万人。全年促进再就业支出3.9亿元,其中社保补贴和就业补贴2.8亿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31%,已连续4年下降,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65438±0.9%,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1%;房屋销售价格上涨2.2%,涨幅回落4个百分点。
第二,农业和农村
农林牧渔生产稳步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22.2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农业654.38+00.03亿元,增长4.4%;林业6亿元,同比增长15.5%;畜牧业33654.38亿元,增长6.6%;渔业79.9亿元,增长2.3%;农林牧渔服务业2.9亿元,增长6.9%。各行业产值中,农林牧渔业产值占54.9%。粮食产量增长2.7%,其中粮食产量增长3.2%。
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持续推进,全市投入32.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654.38+0.59亿元;经过检查验收,全市61个村达到省市级示范村标准,近400个村完成环境整治任务;四年共创建示范村136个,整治村庄1100多个。“镇村挂钩”、“村企结对”成效显著。2883家企业与1.823个行政村结对,到位资金1.1亿元,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8.7%。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98家,销售产值超亿元企业45家。农村乡镇现代流通网络实现全覆盖。在全市91个乡镇,已建立连锁超市175家,农村放心店2858家,覆盖率100%。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全年完成37万农民饮水改造和300公里河道整治。农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全市已建成四级硬化道路,除纳入高山迁徙、城市建设或公园建设规划的村庄外。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迅速。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51.7亿元,比上年增长2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974.3亿元,增长23.4%。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449.5亿元,增长23%;股份制企业达到906.5亿元,增长23.4%;私营企业达到1734.5亿元,增长19.3%;外商投资企业10961亿元,增长28.9%;港澳台投资企业11.46亿元,增长22.9%。轻工业总产值2069.65438亿元,增长65.438+05.4%;重工业3905.2亿元,增长28.1%,轻重工业比例由去年的1: 1.71变为1: 1.89。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98.2%。新产品产值达到737.7亿元,产值率达到12.3%。分行业看,十大行业* * *完成产值4181.2亿元,增长26.2%。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35.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利润304.3亿元,利税50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14.7%。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208.84点,提高0.7个百分点。全市36个行业大类中,有23个行业利润增幅超过10%。
临港产业加快发展。临港工业实现产值18291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6%,实现利税1672亿元,增长36.8%,占利税总额的33.2%。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经济类型完成产值。
单位:亿元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建筑总产值700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47.3亿元,占全市建筑总产值的6.8%。房屋建筑面积9231.7万平方米,增长1.4%。竣工面积3377.6万平方米,下降12.8%。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54.38+0.56万元/人,增长3.5%。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54.38+054.30亿元,比上年增长654.38+02.6%,居全省首位,其中规模以上投资654.38+045.01.3%。结构逐步优化,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66.3亿元,增长27.1%;全社会设备及工具投资395.3亿元,增长8.9%。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增速提高1.1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235.3万平方米,增长33.2%;土地开发面积2601万平方米,下降3.1%;房屋竣工面积682.2万平方米,增长9.2%,其中住宅竣工面积523.3万平方米,增长8.7%。商品房销售面积60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082000平方米,分别增长19.1%和21.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指示器名称
今年的表现
同比增长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543.0
12.6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1450.1
11.3
#房地产开发投资
313.1
21.3
#房子
220.7
21.9
基础设施投资
484.4
16.5
非国有投资
968.6
15.6
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601.0
19.1
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326.8
31.7
城市承载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环境和公共设施建设投资66.4亿元。新建和扩建城市道路81公里。加大内河整治力度,完成截污河12条、清淤河14条、生态整治河4条,内河清理率达到90%。中心城区供水量达到3.8亿吨,日均供水量654.38+0.05万吨,比上年增长4.7%。调整优化公交线路,新增线路12条,优化线路58条,延时线路12条。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654.38+0.55万吨,污水处理率70%。城市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2800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3%。全市生活垃圾收集范围已覆盖所有镇(乡)村。全年新增园林绿地约48公顷,其中市区约32公顷。市区将建设35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
动词 (verb的缩写)国内贸易、旅游和展览
消费品市场继续上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企业实现781.5亿元,同比增长175438+0%。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市场增长16.4%,农村消费市场增长15.6%,保持同步增长。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活跃,年成交额过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97个,实现成交额111570万元,增长21.9%。连锁经营快速增长,规模以上零售餐饮连锁总部28家,门店899家,实现销售额88.7亿元,门店数量和销售额分别增长28.4%和18.7%。
旅游业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3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2.4%。接待国内游客2685万人次,增长14.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9.6亿元,增长1.5%。接待入境游客54.2万人次,增长23.6%;入境旅游外汇收入3.4亿美元,增长35.6%。
展览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举办会议展览148次,比上年增长74%。其中,举办展览80余场,同比增长71%;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增长33%;展会18,标准展位65438余个,同比翻番。招商招展成果逐步显现,其中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成交额达9654.38+0亿美元;第八届投资贸易洽谈会,* * *签约项目172个,协议利用外资31.2亿美元。
不及物动词对外贸易、外国投资和对外经济关系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口岸进出口总额86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2%;外贸进出口总额4221亿美元,增长26.0%,其中出口287.7亿美元,增长29.4%。进口6543.8+03.44亿美元,增长654.38+09.4%。进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1.3%和41%,分别比平均水平高1.9和11.6个百分点。进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增长8.8%和16.5%。
外贸自营进出口额完成情况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新批合同外资4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3亿美元,均比上年增长5.2%。第三产业加快利用外资,全市新批项目201个,合同外资105亿美元,增长59.9%;实际使用外资465438亿美元,增长29.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16%、147%和150%。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保持良好势头。全年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3%。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108家,增加11家;项目总投资59065438+6000美元,其中中方投资50746000美元,分别增长31.5%和47.3%。
七。港口、运输和信息
港口发展保持强劲势头。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3654.38+万吨和706.8万标箱,比上年分别增长15.2%和35.7%,继续保持在中国大陆沿海港口第二位和第四位。2001年新开集装箱航线28条,其中远洋干线19条,宁波港区集装箱航线163条,最高月航班数已达728班,实现了集装箱航线的“全球通”。外贸货物吞吐量1.5亿吨,增长1.5%。国际远洋干线吞吐量占集装箱总吞吐量的90%,提高了3个百分点。
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趋势
交通建设发展迅速。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6543.8+06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全市公路里程达到8900公里。全社会交通量稳步增长。全社会客运量达到2.9亿人次,旅客周转量达到6543.8+0.06亿人公里,其中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297.3万人次,增长65.438+0.7%,铁路发送量达到7451万人次,增长28.7%。全社会货运量2亿多吨,增长17.3%,货物周转量9465438+6亿吨,增长26.4%,其中水路货运量7349.3万吨,增长30.8%,货物周转量869.7亿吨,增长27.8%。道路货运量1.2亿吨,增长1.1.9%;公路货物周转量71.9亿吨公里,增长1.5%。宁波机场货物吞吐量达到5.3万吨,增长23.6%。
信息化建设日臻完善。完成电信主营业务收入7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45万户,增长1.7%;移动电话用户5865438+2000户,增长24.4%。邮政业务总量6.6亿元,增长20.1%。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存贷款适度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47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4573.5亿元,增长20.6%;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792.5亿元,同比增长19.3%。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965438亿元,增长26.6%。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3727.5亿元,增长25.9%。贷款增速居前三位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速分别为67.5%、42.1%和31.1%。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30.9亿元,增加116101.6亿元,增长33.2%,其中住房贷款增加46亿元,增加20.8亿元。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减少654.38+0.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654.38+0.98%,较年初下降0.87个百分点,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
证券市场创历史新高。全市证券经营机构证券成交总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到310.92亿元,比上年增长234.6%。其中,股票和基金成交2408.9亿元,同比增长199.3%;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52.6亿元,增长258.9%;指定和委托证券市值230.65438亿元,增长65.438+053.9%;证券投资者的数量进一步扩大。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43万户(其中b股65438+6000户),较年初增加2万多户,增幅5%。
保险业务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9.6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7.3亿元,增长22.2%,寿险保费收入26.6亿元,增长9%。* * *支付各类保险理赔款20.2亿元,同比增长18.5%。
九、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市* * *承担国家科技项目220余项,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8个。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000件,达到1,046,5438+0.3件,比上年增长3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1,000件,达到1,654,38+0.5%,同比增长85.5%。国家专利授权6056件,同比增长51.9%。品牌建设逐步推进。全市拥有浙江省著名商标172件,中国驰名商标35件,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品牌之都”。
教育取得新成就。全市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344所,在校生1206438+00000人。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6%,比上年提高65438±0.8个百分点;全国高考报名率81.4%,居全省前列;宁波高校数量达到15所,普通高校在校生121万人,增长9%;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4%,提高了2个百分点。
人才建设继续推进。全市新增人才4.7万余人,其中博士、博士后160人,硕士1600人,高级职称300余人。灵活引进人才11479人,其中博士、博士后13人,硕士76人,高级职称205人。年末全市人才总量达53万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9万人,高级职称1.9万人,博士、博士后820人,硕士6800人,各类专家1.576人(其中院士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41人)。
X.文化、健康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新增光缆943公里,新增有线用户4.2万户;2001年,数字电视实际转换用户近8万,数字电视用户数超过1.4万。有2668个村通了光缆,村村通率达98%。综合档案馆13个,各类档案开放23.7万卷,比上年增长2%。* * *全国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2个,省级文保单位34个,市县级文保单位240个,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0个,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67个。
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年末各类卫生机构开放床位2万张,专业卫生人员3.5万人。每千人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3.5张、5.4张、2.5张和1.8人。全市有1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9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为100%,农村地区为85%以上。
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参加省第十三届运动会,获得278.5枚金牌,总分4262.78分,均为全省第二。继续实施“市民健身工程”和“农村小康体育工程”。全年在农村地区新建健身路径600条,篮球场、门球场健身场地400个,在城区新建和更新健身路径35条。体育彩票销售额达到7.3亿元,累计公益金3000多万元。
Xi。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60.4万人,比上年增长6.6‰,其中城镇人口21.58万人。出生率7.3‰,死亡率5.6‰,自然增长率1.7‰。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4元,比上年增长13.0%;人均消费支出12665元,增长7.7%,恩格尔系数36.9%。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4.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47元,比上年增长13.3%;人均生活支出7378元,增长11.4%,恩格尔系数为40.6%。人均住房面积51.9平方米。城乡统筹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23: 1缩小到2.22: 1。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
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全市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54.38+0.699万人,比上年净增654.38+0.86万人,月人均养老金654.38+0.1.39元,增长20%。养老金水平居全省前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271,000人,净增21.1,000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80.5万人,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到525元/月。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267万人,净增36.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54.6万人。新农合进一步巩固,参合人数达到361万人,参合率达到94.5%。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逐步完善。被征地村覆盖率达到89%,提高5.4个百分点,参保人数达到50.2万人,净增3.8万人。城乡低保和社会福利工作得到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达到654.38+0.6万人,各类收养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为654.38+0.6万张,收养人数为654.38+0.3万人。民政部门直接接受社会捐赠654.38+0.946万元。市县慈善机构筹集资金2.5亿元,增长75%;援助支出6543.8亿多元,增长28.4%。
十二。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节能降耗取得初步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31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9%。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废旧资源及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7.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近0.3个百分点。
生态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污染治理取得实效,取缔水源地附近违法污染企业20家,搬迁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的污染企业9家,关闭畜禽养殖场19家,清理嫩竹造纸作坊250家;查处违反环评审批和“三同时”制度的191企业,限期整改113企业,取缔非法经营排污的143企业。环境监管能力增强。建成了9个市、县级在线环境监测中心,在233个重点污染单位安装了在线监测终端。建成了姚江、奉化、余姚的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和覆盖全市的大气自动监测网络。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市建成控烟区27个,面积402.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面积233.5平方公里;全市有246家单位通过了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北仑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了国家ISO14001示范区验收。大气环境和城市噪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环境空气ⅰ、ⅱ级优良天数32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9.9%。城市区域环境噪声58.3分贝,交通干线噪声68.3分贝,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评审验收。
“平安宁波”建设逐步深入。治安形势稳定,重点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命案侦破率96.1%,全省第一。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比上年下降24.4%,死亡人数下降3.3%,直接经济损失下降25.7%。全市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达到89.9%,食物中毒发生率控制在1.1/65438+万,保持在历史较低水平。基层和平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建立了140个镇(街道)、355个“和平社区”、2315个和平村,达标率分别为95.2%、94.2%、84%,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4.66%,提高了0.4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