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景德镇瓷器的关系?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
中国被称为“瓷器之国”,景德镇长期以来被称为“瓷都”。瓷器是中国的一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景德镇是这个瓷都的代表。外国人的中国被称为中国和瓷器的名称。
盈盈白玉瓷,瓷都路漫漫。被人武部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代(景德镇古称新平镇)”。早在汉代,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该地区就已经可以烧制出表面有釉的“青瓷”。这样,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历史已经有两千年了。
史书中的瓷器生产
据有关史料记载,景德镇地区自汉代以来就生产各种瓷器。
晋代有个叫赵慈的人,为当时景德镇瓷器质量的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被后世尊为“大师”,并设庙供奉。
公元583年,为了建造豪华的亭台楼阁,南朝皇帝陈命令这里的窑主烧雕刻精美的陶瓷柱,供皇家使用。在隋朝,杨迪皇帝想在这里建造两个“像野兽一样的狮子”作为宫殿。这说明当时景德镇的制瓷业已经有了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制品的影响力也很大。
强大的唐帝国建立后,当时还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的瓷器生产在汉高祖李渊(公元618-626年)的武德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两位著名的制瓷人物,一位叫陶禹,一位叫霍仲楚。他们制作的瓷器“如玉”,“土只白,坯体略薄,颜料润泽。
五代时期的青瓷和白瓷
如果说唐以前的荆瓷生产仅限于文字记载,那么唐末五代以后的景德镇瓷器生产,就有了充分的瓷器实物证明。20世纪50年代,考古人员在景德镇市的黄泥头、白虎湾、盛美亭、应天等地发现了多处五代窑址,并发掘出大量瓷器残片。这几件瓷器恰恰证明了当时这里烧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青瓷是最多的。这一时期生产的瓷器种类主要是盘、碗、壶、水壶、碟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色为蓝釉称为“蟹壳青”,与越窑颜色相近。有的瓷器略带绿色,很像翡翠。被称为“假玉”非常贴切。唐末五代时,除烧制青瓷外,也是我国南方烧制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仅白虎湾就有30余窑。从大量出土资料来看,白瓷色泽纯正,白度高达70度,吸水率和透光率达到现代瓷器的标准,瓷质超过越窑,居世界之首。
“景德镇”名称的由来
对于景德镇来说,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宋代以前,景德镇有几个名字:新平镇,昌南镇和杨韬镇。宋代南北方名窑众多,尤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最为突出。当时,景德镇瓷业的生产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唐末五代时,出现了颇具规模的青瓷(莹瓷),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
因此处绘制的瓷器“填白土,薄腻,色润”,真宗景德镇年间(公元1004-1007),皇帝“使其器美,但当时用于海中,故世咸称景德镇瓷,昌南之名小”。从此被称为“景德镇”,其名称沿用了近千年。这件事在兰璞写的《景德镇陶系》里说得很清楚。
从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由于战乱频繁,北方名窑相继倒下。宋朝南迁后,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制瓷技艺更集中在景德镇。瓷器生产方面,工艺水平有所突破,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使景德镇瓷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陶瓷之城”。据姜奇写的《冀涛》记载,当时景德镇有300多个窑,形成了“村村通陶火”的胜景。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浮梁巧烧瓷,彩胜琼九”。当时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洁白细腻,薄而透亮,青中有白,白中有亮,故有“琼九”、“饶余”之称。从品种上看,有日用瓷器、化妆用具、游戏用具、博具和瓷雕等。,且造型精美,雕刻图案生动清晰,质量上乘。
元代瓷器生产的创新
元朝统治中国的时间很短,但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来看,元朝是一个革新的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除了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烧制大量的青花瓷以外,其最大的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至今仍享有很高声誉的青花瓷。
元代以前瓷器的装饰单调,以雕、划、印为主,釉面装饰较差。因此,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绘画的新纪元,成为中国制瓷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它一出现就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京瓷的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来看,制瓷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质量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青花的同时,元代景德镇制瓷工人还发明了釉下红瓷,这也是一大创新项目。釉中红瓷是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釉下纹饰呈红色,较难烧制。此外,元代景德镇还烧制了红、绿、彩瓷、蛋清釉、铜红釉、冀青釉等新品种,使景德镇瓷器装饰性强,色彩丰富。
元代景瓷生产的另一创新是瓷泥配方在工艺上的改革。以往瓷土原料配方单一,可塑性低,变形率高。元代,在景德镇东北部的高岑村山上发现了新的瓷土。这种瓷土和老瓷土搭配后,一元配方变成了二元配方。随着瓷胎中氧化铝含量的增加,瓷器的烧成温度提高,瓷器的变形率降低,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为制造大型器皿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土壤来自高岑,这种瓷土在国际上被统称为“高岑土”。高岑村也成了“高岑土”的命名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朝廷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门为皇室烧制瓷器。因为这件事归朝廷的政府机构枢密院管辖,很多瓷器都标有“唐宓”字样,釉色为蛋清,所以被称为蛋清釉唐宓器皿。这种瓷器胎体较厚,色泽洁白微蓝,光泽度好,比以前的青花瓷有很大提高。
明代-瓷器生产中心
明代景德镇瓷业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更快。此时的景德镇已经成为中国瓷器工业的中心。生产的瓷器不仅数量多、质量好,而且品种多、市场广,是当时中国瓷器的佼佼者。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他著名的《天工开物》中写道:“几个县合并起来,就输给江西饶俊县的生产了...如果四代中国人都出名,猎人就都是饶俊县浮梁景德镇产的。”明朝的另一位官员王世茂说,景德镇是“天下所有瓷窑的故乡”。其人多且富,为一省。我试图留住州长并把它运到他的住处。那是一个烛光的日子。入夜后,人们无法入睡。这出戏的目的是:四点钟的霹雳镇。”从这些记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体会到明代景德镇瓷器生产的辉煌。
从品种来说,明瓷五彩缤纷。在这期间,成功地创造出薄如蛋壳、轻如丝线的薄壳瓷器,以及各种大小不一、装饰图案丰富的瓷板画,还有各种精致到可以混淆的仿古瓷器。就装饰而言,除了继续大量烧制青花瓷,进一步提高其质量外,釉上彩瓷也开始重新问世,发展势头迅猛。《中国陶瓷史》曾指出:“彩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官窑是明代在景德镇建立的,所以此时的景德镇瓷器生产分为官窑和民窑,官窑由朝廷制作。民窑的粗瓷供给群众,细瓷供中上层地主富商使用,也销往国外。生意兴隆,甚至出现了“官民争市”的局面。有超过65438+万的制瓷者。
在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事件是明代御器厂的建立。为了满足皇帝宫廷用瓷的需要,明朝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宋元时期的景德镇设立御器厂,并派出陶监为皇帝烧制各种宫廷、外交、礼品用瓷。御器厂凭借皇帝的力量,聚集了一大批精通瓷器制作、擅长制瓷技术的工匠,投入大量资金,占有最好的原料,不断改进产品,从而生产出许多精美的瓷器产品。这些瓷器不仅品种繁多,风格各异,而且质量上乘,很多都成为了传世之宝。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这座建于14世纪中期的御器厂,刚建好的时候有20个窑,后来增加到58个,最多的时候有80个。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明清。据统计,御器厂500多年来经历了27位皇帝,对京瓷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景词的全盛时期——康、雍、甘
由于明末战乱,景德镇瓷器生产一度受到影响,在清初处于停滞状态。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后,不仅恢复,而且在明朝的基础上迅速发展。经过当时广大制瓷工作者和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京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辉煌的成就,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一跃成为历史的巅峰。瓷器“以其优良的品质、众多的造型和丰富的色釉达到顶峰”。产品畅销国内外。清初的沈怀庆说:“昌南镇的陶器曾游历九地,流传海外,参与制陶的有数万人。”当时有个法国传教士叫殷,他在康熙51(公元1712年)九月1日在饶州寄出的一封信中说:“过去景德镇只有300个窑,现在窑数已达3000个。.....夜晚,它仿佛是一座被火焰包裹的巨大城市,也像一个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
清代景德镇瓷器不仅有明代的各种工艺和品种,还有很多发明创造。青花瓷的颜色是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正,风格独特;釉上彩由于发明了釉上彩蓝和墨色,比明代更为绚丽多彩,图案清新,色彩鲜艳;斗彩品种也比明代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了历史上最成熟的阶段。更可贵的是,成功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新品种。比如在康熙五彩画的基础上,创作了以“玻璃白”为填充物的粉彩,使画面柔和、立体;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色;在单色釉中加入其他不同的配料,使其在高温烧成中流动变化,形成五彩缤纷、奇幻斑驳、绚丽多彩的“窑变”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彩、墨色、黑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青釉、胭脂红等也应运而生。此外,康熙年间,恢复了明中叶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生产,其中以郎窑红和岗斗红最为著名。
唐颖是清代著名的陶官,在景德镇制陶时被称为“唐窑”。唐窑瓷器非常精美,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瓷器》一书中说:“中国的瓷器,到了唐窑,真的集合了过去所取得的一切成就。这表现在瓷器的装饰方法、造型设计和制瓷技术上。”仅高低温的彩釉瓷器装饰就有57种;在绘画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写意,青绿渲染系统,四时远景”包罗万象,“各有大师独创”;在造型设计上,从“古簪尊鼎卤爵的风格体系”到栩栩如生的瓜果花卉作品,应有尽有。
唐颖在景德镇督陶近30年,是景德镇御窑厂任职时间最长、最卓越的陶监。他认真研究陶事,并加以实践。他不仅经验丰富,而且科学地总结了景德镇瓷业的生产技艺,并在理论上加以完善。先后编撰了《陶事略》、《陶成年谱》、《瓷事稿》等著作。
现代京瓷生产
花有花的沉浮,月有月。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后,景德镇瓷器生产从高峰走下坡路,产量、有机质、品种、形制均出现明显萎缩。尤其是鸦片战争后,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外敌入侵,市场萎缩,京瓷的产量被严重推低。延续了500多年的帝国工厂也随着清朝的覆灭而消亡。民国时期,社会还不稳定,军阀混战,百姓举步维艰。日军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到日军飞机轰炸,坯坊窑屋大面积被毁。全镇只有33个瓷窑可以烧,整个制瓷行业陷入低谷。直到解放前夕仍无起色。但在这个萧条的时代,制瓷行业的生产经营有了一定的进步,出现了一些技术革新,如脚踏滑轮车、手动破釉器、石膏模型铸坯、雾鼓风机上釉等等。尤其是清末宣彤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成立,标志着景德镇陶瓷业进入了企业化时代,出现了许多革新,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如机械化生产、贴花纸彩瓷、烧煤代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