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徽清华校徽的来源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中,“自强不息、崇德载物”的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作为一个高尚的人,我们应该在正直、品行、品德、学识等方面持之以恒,战胜自己,努力在事业和品行上都达到最高境界。做事要顺应自然,胸怀宽广,包容他人,承担宏大的历史任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认识和辩证处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考验、风风雨雨,一直牢牢团结在一起,保持着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和活力,离不开这种深刻的认识。事实上,“自强不息,崇德载物”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品格的重要标志。

在决定民族命运的较量中,清华大学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任。全体师生必须树立一流意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努力工作,争创一流。

校徽是学校内在精神和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是学校识别系统中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元素。从19年底开始,中国成立了一个新的学校。办学模式主要借鉴欧美,中国大学的校徽也是模仿欧美大学校徽设计的。应该说中国较早的校徽是北洋大学的校徽,大概是1913 -1928。这期间,国民政府将她命名为国立北洋大学。校徽为盾形,校徽上刻有“实事求是”的校训,但在形状上明显模仿西方大学的校徽。1916 12、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次年邀请鲁迅设计校徽。鲁迅提交校徽1917年8月7日。鲁迅设计的圆形校徽,篆书“北京大学”二字,上下排列,笔画圆润,结构紧凑,颇为对称,古朴中更显沉稳大气。而且,我们可以从鲁迅的设计中读出中国文化的元素。

今天,我们可以从北京清华大学的网站上下载清华大学的校徽。

在新竹清华大学的网站上,也可以得到类似的校徽图案。

现在的问题是,清华校徽的最初设计是什么时候、谁设计的?和上面提到的两所大学的校徽有关系吗?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末创办的清华学堂,是赴美留学的预备学校。因为这个特殊的背景,清华学校有一个英文校名“清华帝国学院”,按照今天的习惯可以翻译成“清华帝国学院”。学校创办人感到国家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只好以新式教育救国,为学校专门制定了“培养全面人才,增强国力”;“教育的方针是留学德国,自强不息”。进入民国后,学校改名为学堂,英文校名中去掉了“帝国”二字。虽然还是留美预备学校,但周以纯校长提倡“德智体美”的方针,培养完整的人格。为此,学校定期邀请社会贤达、学者来校讲学。1914 165438+10月5日,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以“君子”为题发表演讲,勉励清华学子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完整人格,做“真君子”。他说:“乾象说:‘天道健康,君子自强不息’。项堃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基于此,君子的条件都差不多。”他还说:“干话,君子上进心犹无穷,必无一暴十寒之弊。”“坤如字,君子收物,度量宽厚。犹大地充满了一切。”他希望:“清华学子,中西合璧,集四面八方之美,为师为友,取长补短。在过去的一年里,他游历海外,吸收新的文明,改善我们的社会,促进我们的政治。不是清华学生的所谓君子会是什么样子?”从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四个字,因为中国人的民族精神,被清华学子铭记。

1916年秋,为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其尚武精神,学校组织建立了军训营,聘请毕业于美国陆军学校的李焕伟先生担任军训营长兼教官。这是一个准军事组织。他将童子军以外的200多名学生纳入了军事训练营,该训练营有一个营、连和排的体系。学校为军训营定制了军装、靴子、训练枪,还成立了军乐队。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学员们列队操练时,军容严整,军号嘹亮,堪称清华一景。但这种时尚缺少军旗。1916 12.28《清华周刊》上的消息说:“军人的旗帜现在已经抽出来了。旗帜是紫色的,中间有一个白色的圆圈,里面有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圈下面画两把枪,也是白色的。令人眼花缭乱,相当壮观。”新闻中没有提到军旗设计方案的征集过程、创意来源和设计者,但圈内“自强、善良、道德”这几个字代表了清华的精神,后来成为清华的校训。这面旗帜刊登在6月出版的清华大学年鉴上,1917。同时,1917的年刊封面上还印有军旗的圆形图案。此外,这种圆形图案还出现在《清华周刊》1918-1919期的封面上。虽然年鉴和周刊并没有对这个设计进行任何文字说明,但是我们可以判断清华的师生对这个设计是多么的看重。

4月28日,1923,《清华周刊》为12创刊周年出版纪念特刊《生活在清华》,刊登梁志华的长文《环境在清华》。文章在介绍礼堂内部时说:“在舞台屏风上方的墙上,有一个圆形的图像,上面写着几个官字,是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一定认为梁实秋所描述的“圆形图像”与《清华军事行动营会旗》、《清华年刊》1917、《清华周刊》封面上的图案是一样的。清华周刊(第414期)9月封面刊登的礼堂内画,1927可以作为佐证。

可想而知,这个图像应该是1921年礼堂投入使用时刻的。梁实秋没说设计的是清华的校徽。由此判断,在1923中,这个圆形图案并没有被学校认定为校徽。

早在1914,清华年鉴就刊登了英文校歌(青宋华)和校歌,校旗颜色(颜色)紫色和白色。但是没有清华校徽的记载。直到1926,“165438+10月25日,学校鉴定会决定采用校徽的格式:圆形斜十字”(清华大学90)。这个形态和上面提到的1917年盖形态只是略有不同。由此可以确认,清华大学于6月25日正式确认校徽,1926+065438。我们如何看待这个十年前设计的校徽?虽然当时清华大学是赴美留学的预备学校,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但这个设计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形式上,让我们想起了先秦的铜镜,西汉的瓦当。中间的五颗星星象征着光明和希望。中环被两个十字分成八个部分,可能让人联想到辛亥革命纪念日的双十节。在八个部分中,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中国文化传统与清华精神的关系。虽然今天我们无法知道校徽图案的设计者是谁,但他所蕴含的如此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让我们佩服。

1928年8月,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9月正式命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28 165438+10月底,《清华周刊》的目录页(第445期)印了一个全国清华大学校徽图案。但是这个设计应该是没有得到学校认可的,也就是说,在办学初期,国立清华大学并没有正式的校徽。

1932年3月,国立清华大学校刊刊登公告称,“未发现某校徽标志我校,特此征集设计供参考”,向我校师生征集校徽设计。6月1934,1日,清华周刊(第13-14期)刊登了清华大学校徽,其基本造型沿用至今。

今天,清华大学的校徽从本世纪初一直沿用至今。5438年6月+2003年2月,学校以“清华老校徽图案”为名称申请注册教育服务商标,2006年4月获得核准。这种校徽图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一方面代表了清华的传统形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知识产权的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