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杏花村简介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非常欢迎你参观位于杏花村的顾靖文化公园。我是景区导游。
池州的杏花村因杜牧的诗《清明》而闻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重建杏花村,是池州几代人的梦想。这座牌楼是杏花村重建的重要标志。牌楼上的“杏花村”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
大门两侧有一幅对联:“旭日照耀池州,红杏引春风,绿雨飘四时,晨钟惊人间,池州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无数外商投资池州,这是杏花村重建的开始。我们今天看到的顾靖文化公园是旅欧华侨詹晓荣先生投资兴建的。和我一起逛公园,探索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吧。
正前方的山上刻着杜牧的诗《清明》,是大书法家的手笔。让我们仔细看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写法并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诗来编排的。其实古代很多人都是这样写的。传说古代有书法家用这首诗为人们写了一把纸扇。持扇者不知是杜牧的诗,念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对不起,餐馆在哪里?有牧童,指杏花村。”看完之后变成了一个绝妙的好字。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艺术家的灵感。我们的老先生也写了这首诗。关于《清明节》这首诗,有很多有趣的话题。相传,清代大学者纪晓岚就是电视剧《纪晓岚》中的“铁牙铜牙”纪晓岚。他觉得诗不够精炼,每句删去两个字,成了五行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死。餐厅在哪里?姚指杏花村。”后来很多人改了这首诗,但真正流传到现在的是杜牧的《清明》这首诗。关于《清明节》这首诗的传说有很多故事。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买一本我们公司编写的旅游指南。)
接下来我们看山的另一边,是公园和杜牧生平简介。这里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杜牧的生平:
杜牧,陕西人,在今天的xi市附近,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后来被称为“小杜”,以区别杜甫。公元844年,杜牧在池州做了两年的州官。那时候叫刺史,他的足迹遍布池州秀美的山水。他留下了40多首诗,最著名的是《清明》。杜牧为池州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比如减税,抓社会治安,制作计时器,修建一些有影响的建筑等等。但真正与旅游相关的是九华山寺庙的保护。当时是845年,有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杜牧有效地保护了九华山新出现的寺庙,为九华山旅游的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否则,今天我们看到的九华山可能就不一样了,池州的人民会永远记住他。现在池州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关,比如杜湖、杜武桥。在规划中,我们计划在公园东侧修建一座儒艮庙(杏花村原来有一座儒艮庙,是杜的后人修建的。清代知府李珏题写“建儒艮庙”,现址废弃。)
现在让我们向前看。我手指的方向是一棵古树。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是樟树。樟树是池州的市树。你知道池州的市花是什么吗?是杏花(池州市树花2002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请跟我来。现在我们在杏花村千年古井遗址。这座唐代风格的建筑就是黄公井花园。(指着对联)“红杏花春香,黄酒煮诗醉千年”,很有气势。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口井。这口井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井的内壁是青砖砌成的,有9米深。经文物部门考证,确实是一口唐代古井,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我们来看看井边的《杜刺史行淳初》碑,是明代大学者李启阳题写的。(指着雕像)这是黄公的雕像,旁边有一副对联:“幸得神仙传了绝技,必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妙不可言。”传说当年黄公酿好酒,供不应求。仙女铁拐李路过这里,看到黄公夫妇的忠诚和勤奋,就偷偷点了井水来帮助他。后来酒供不应求,井水就可以当酒卖了。黄光润的老婆说:“酒虽好,猪不坏。”
现在我们从后面走,去实地看看酒是怎么酿的,酒糟是什么样的。(手指坛子)这块空地上的大坛子有4米多高,是用来存放黄公酒的。皇贡酒是我们公司的注册商标,那个小井的标志就是我们公司的标志。现在我们可以闻到酒味了。(走进酿酒厂)这位是黄公的后人黄师傅。这是发酵罐,这是熟米饭。用大米和麸皮酿酒,100斤大米配20斤麸皮。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工艺流程:先把米饭放在单独的锅里蒸熟,等煮好的米饭冷却到40℃左右,加入酒曲等发酵原料,然后在发酵罐里发酵。
你想尝一下这种酒吗?喝了之后,杜牧才诗意地写出了《清明节》这首诗。现在,请给我们讲一讲杜牧第一次品尝黄公酒的故事。如果你愿意品尝,那就来吧。(杏花姑娘叙述这个典故)清明那天,杜牧私自离开了刺史。他早就听说了黄公酒的名气,所以就来了。当时没有客人,只有杏花姑娘在。杜牧让杏花姑娘拿酒,杜牧喝了以后觉得酒不够好,就说:“有什么好酒吗?”杏花姑娘写了一副对联:“白铁罐,口自腰伸出”。杜牧并没有很后悔。看到杏花姑娘锁门,她突然灵光一闪,做了一副对联:“黄铜以须锁肚”。杏花姑娘送他黄公酒,让杜牧写下这幅对联留作纪念。但是,杜牧并没有直接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书名上,而是用了”。其中“半亩林半亩地,一曲牛一卷文”指的就是杜牧。现在,这把青铜锁和杜牧喝酒用的酒壶都保存在杏花村志馆。
(继续)这是存放黄公酒的酒窖,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请这边走。我们现在在吟诗台。以前村里有个小亭子,专门供文人吟诗。自从杜牧在那些年留下《清明》这首诗后,杏花村名声大振,文人墨客涌入,吟诗赏花卖酒。根据杏花村的记载,300多位诗人留下了1000多首诗歌,因此杏花村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诗村”。目前,诗歌朗诵台不仅定期举办诗歌会,还举办各种文艺演出,主要以黄梅戏、傩戏、傩舞和我们家乡的民歌为特色。
传说这匹石马是铁拐李骑的。据说酒仙的铁拐李有一天嗜酒如命,就骑马去了更嗜酒如命的杏花村。喝了三天三夜,他终于醉倒在一个小水池边上,这个小水池后来被称为“醉仙池”。每个人都觉得这个池子像个酒葫芦。
我们面前的亭子叫“兴化亭”。这个亭子是专门为一些文人墨客来这里游览风景而建的。此亭最早由山西周浦人张邦蛟于嘉靖四年(1525)所建,上面写着“度假村无酒楼,荒村有突然惜花之人。”后来,崇祯年间,时任池州知府的顾重修此亭。亭中书有杜牧诗《清明》中的石碑,已成为杏花村的象征。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白墙青瓦的建筑,就是房鹿。据史料记载,它原本是一座小桥。因其风景优美,无数才子佳人慕名而来,欣赏风景,叙说情怀。明代贵池县命成都人张灿元修建,取名“房鹿”。
相传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经常带着他的妓女石成到这一带饮酒作诗。石成能歌善舞,还会写诗,赢得了杜牧的爱情。唐朝的县令、县尉全国总动员,不能带家属。杜牧当时四十多岁,许多生活菜肴长期由官妓石成端上,成了他的二房妃子。当时唐朝明文规定,地方官都不能娶民间女子为妻,于是杜牧只好将怀孕的石成嫁给了时代县令杜军,并生下了杜牧的儿子杜荀鹤。
现居池州市石台县长林乡和贵池市的杜氏家族是杜牧的后裔。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现在来到的这座古老的建筑是村志博物馆。请看这幅对联。第一部分是“杜甫诗池阳物候可证”,第二部分是“档案馆赵可图言足以解惑”。这里的“村”指的是我们的“杏花村”,“池阳”是贵池的别称,“杜氏”指的是大诗人杜牧的诗《清明》,“物候”指的是江南清明时节的雨景。馆内保存的记载指的是《杏花村记》一书,而赵可指的是作者郎遂,“图文”指的是我们《杏花村记》中的图文介绍,这是唯一一部被收入中国古代最大的文献《四库全书》的图文介绍。现在我们进去看看。这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古杏花村的全景。另外,我们准备把120000多字的杏花村记录刻在墙上。虽然关于杏花村的说法由来已久,以山西汾阳和安徽贵池最为重要,大多数人也认为“山西酒好,贵池村真”,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史料让更多人知道,真正的杏花村在我们贵池。
女士们,先生们,这座古老的建筑是袁环花园。据记载,宋末有个大官郎文韶,因为不想在元朝做官,就去杏花村隐居,盖了几间房子。郎家渐渐成了杏花村的贵族家庭。清朝时,郎遂重建袁环以纪念他的祖先。今天,我们重建了这座著名的房子。请看这门上的对联,“朱桓依旧大放异彩,后花园将在繁荣中扩大。”袁环也被称为郎遂故居。郎遂,贵池杏花村人,清代文学家、诗人。康熙上了国子监,从二十岁开始撰写编辑《杏花村志》十一年。我们现在进去看看吧。(介绍屋内陈设,郎遂的挂像,对联等。)
女士们,先生们,杏花村顾靖文化园之旅到此结束。欢迎下次再来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