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大资本体系的互联网烧钱大战中,曾经的屠龙者已经变成了龙。

(本文为《互联网简史》之二)

2009年6月7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了一个小型仪式,向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发放3G牌照。

3G业务可以同时传输语音、图像、邮件等数据信息,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前十年成长起来的“BAT”,十几年的积累,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储备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前瞻的眼光纷纷布局移动互联网。

接下来的十年,爆发了几次互联网烧钱大战。这些战争是资本与资本的战争,是BAT三杰的战争,是初创企业与传统霸主的战争。

2011年,“千团大战”,关键词:O2O,团购。

随着美国Groupon在O2O市场的巨大成功,国内资本已经意识到O2O领域将是未来中国互联网的又一个高爆发领域。

2010年3月,中国第一团购网站“团宝。com”上线,是中国Geoupon模式的开创者。同时也让国内创业者看到,这种模式门槛不高,但市场巨大,完全有可能再造一个阿里巴巴。

同月,美团上线,年底完成A轮融资。红杉资本领投12万美元。

随后,美团、拉手、团宝、沃沃、满座等5000多家团购网站加入了团购市场。

国内互联网巨头“BAT”也带着大量资金登场。阿里巴巴支持美团,百度支持糯米集团,腾讯支持大众点评。

2011年,网络团购大战白热化,补贴、广告、土地推广、商业竞争、人才竞争,每天都在上演激烈的战役。广告投入2亿起步,团宝的广告投入。com当年高达5.5亿。无计划无节制的烧钱,也注定了大多数企业最终的归属和破产。

不仅在资金投入上,在业务竞争、人才竞争上,都用上了“三十六计”。卧底间谍不仅在电视上有,在这场战争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曾经某团购网站,华南市场总经理及以下人员被竞争对手挖走,当场谈好价格,当场签约。老板知道后,立即赶往华南,但已无力回天,随后团购网逐渐退出市场。

2011的资本寒冬,在短暂而疯狂的烧钱大战之后,大部分参与者都以失败者的身份退出了战场,只有少数团购网站活跃在团购市场。

美团在最后关头拿到了阿里的重点投资,最终活了下来。2015年,终于吞并了Dianping.com,占据了团购市场80%的份额,中国互联网行业又一只“独角兽”诞生了。

2012,电商之战,关键词:家电,0毛利,低价

2012年稳住市场后,刘的两条微博点燃了2012年的电商烧钱大战。

刘杀气腾腾的两条微博,让国美、苏宁这两家老牌传统家电卖场背脊发凉,立马正面交锋。

然后易迅和当当也加入了战场。

作为消费者最喜欢的茶余饭后的谈资,刘和微博上的张远远地喊道。反正一句话,我要比你便宜。

这场烧钱大战对参与的企业来说是一大乐事,各家的流量和销售额都一路飙升。

JD.COM还合并了腾讯易迅。com在2014。自此,JD.COM商城在电子商务行业站稳了脚跟。如果有赢家,那就是JD.COM购物中心。

苏宁、国美正式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型。

这场烧钱大战之后,消费者开始从线下到线上大规模购买家电和3C产品,这烧了电商的新格局,也烧了传统家电卖场的丧钟。

2013,在线旅游烧钱大战,关键词:OTA,携程。

这场战争将从2011携程创始人梁建章的海外游学开始。携程在线旅游市场占据绝对地位。创始人退休后,鳄龙、去哪儿等公司大力抢占市场,导致携程市场份额缩水80%。

2013年,梁建章重出江湖,掀起了一场在线旅游的烧钱大战。

两年下来,各自烧了几十亿,却没有最后的赢家。艺龙和去哪儿因为烧钱过度,最终被携程控制。与此同时,携程也在站上花费太多,大量转让股权,通过输血延续生命。

此时,大局尚未敲定,途牛、同程、朱非、驴妈妈等接班人陆续登场,最终的赢家尚未见分晓。

2014,网约车大战,关键词:* * * *享受经济,红雨,1元打车,高额补贴。

2012年,滴滴、快的悄然成立,“网约车”一词正式登上中国互联网的舞台。

2014年,腾讯在线支付产品“财付通”上线,标志着阿里巴巴支付宝。

此时,正在大力推广微信在线支付的腾讯看到了网约车的市场规模,也为微信支付打开了局面,于是投资了滴滴,滴滴开始每天向全民发送总计400万的打车红包。

回到阿里的快速快速跟进。

接下来就是全民打车的狂欢。出租车比公共汽车便宜。网约车司机的疯狂补贴,一下子让网约车司机成了“高收入”人群,无数人对“网约车司机”这个职业趋之若鹜。

全民狂欢的背后是滴滴和快的的疯狂补贴,也是阿里和腾讯的直接较量。短短四个月,仅这两家公司就发放了近40亿的补贴。

经过一年的烧钱,阿里和腾讯终于冷静下来,在资本市场的撮合下,滴滴和快的合并了。

然而,在清理战场之前,另一个更重量级的对手登场了,优步进入了中国。

2015,滴滴再战美国优步。这一年,滴滴在中国市场损失10亿人民币,优步损失10亿美元。最后,滴滴接管了中国的优步。此时,美国的优步成为滴滴最大的外部股东,最高时达到20%。这一操作也成为日后的一大诟病。

2016,经过两年的烧钱,在线租车的格局已定,滴滴统一了在线租车市场,国内又诞生了一只巨型独角兽。

2015,外卖大战,关键词:美团、饿了么、补贴。

当B2B、C2C、B2C的市场格局固定后,O2O开始崭露头角,并在2011的千年联赛大战中确立了美团在O2O门店的霸主地位。

2015之前,O2O的家还在慢慢爬坡。2009年,饿了么、Meifan.com、凯吃吧等外卖平台成立,依靠融资来的钱,逐步培养市场和消费者的外卖习惯。

2013,阿里、美团、百度加入外卖市场。

到2015,美团将最大的竞争对手“大众点评”纳入团购市场,然后发力抢占外卖市场。四大开始了长达一年的肉搏战。

饿吗?当年融资1亿美元,美团融资20亿美元。中小外卖平台被迅速打通,百度外卖只能并入饿了么。同时,过去一年的持续烧钱也让美团和饿了么不堪重负。

到2016,中小外卖平台几乎全军覆没,美团和饿了么并肩而立。

这场烧钱大战彻底打开了外卖市场,客户群体从学校延伸到写字楼到社区,从工作餐延伸到早餐、晚餐、夜宵。

之后大局已定,烧钱结束,外卖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提高佣金,收取各种费用。以前的补贴一去不复返了,想要低价就冲会员。

2017,* * *享受单车烧钱大战。关键词:* *享受经济和自行车。

2015年,ofo首次提出* * *无桩享单车概念,在北京园区运营。

同年,白墨将ofo的概念推广到上海,并在上海正式推出。

资本市场退出了外卖大战。网约车和外卖大战让资本市场看到了打造独角兽的魅力,于是将目光投向了* * *享单车这一新兴领域。

随即有40多家公司竞争自行车。

具体的受欢迎程度可以从图片上看出来。

短短一年,就是一场战斗,剩下的就是一地鸡毛,尸横遍野。

经过这场战争,最终形成了美团、滴滴、支付宝三家享单车的格局。

2018,新零售大战,关键词:无人货架,新物种,便利店。

这一次,烧钱大战不再局限于某个细分领域,而是全面开战,遍地开花。

主要分为两大资本阵营,阿里和腾讯。两大产品阵营,前店后仓和新便利店。

阿里系:盒马、苏宁、郭毅生鲜、联华超市、银泰商业、居然之家等。

腾讯系:永辉、JD.COM、家乐福、美团、蓝海之家、每日优鲜等

2020年,社区群买烧钱。关键词:滴滴、美团、拼多多。

2017,盛兴在湖南成立,依托社区便利店(头),通过“预售+自提”为消费者提供零售服务,以果蔬、肉禽、米粉、粮油等食材为主。经过两三年的沉淀,盛兴优化在社区团购的商业模式和物流模式上已经探索出了一套基本成熟的模式。

生鲜电商一直是资本市场难以忘怀的领域,但是花了很多钱,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诞生。同时,生鲜电商的门槛极高,让很多人眼红。

同时,每年几万亿元规模的市场也让人踌躇三尺。

早就有消息称滴滴将在美国上市,但中国网约车市场的瓶颈也很明显。为了在国际资本市场讲好未来的故事,2020年6月,滴滴的社区团购“橙心优选”在成都正式上线。

随即,拼多多和美团迅速跟进。

第一波,抢人是常事,工资翻倍三倍也是常事。2020年是生鲜电商从业者的高光时刻。只要你愿意去,工资可以谈。在西方城市,专科水平可以拿到上万的offer。

第二波,增加佣金抢人头。

第三波,加大补贴抢客户,0.9元9个鸡蛋,随处可见。

短短半年时间,整个市场闹哄哄的,“与摊贩争生存”、“扰乱市场价格体系”、“无序扩张”等等。

随着国家的出现和相关政策的出台,不到一年的时间,社区团购大战已经趋于平静。

橙心优化退出了市场,盛兴优化、买多多、美团优化等几家公司还在运营,但运营的方式和手段已经理性了很多。

过去十年,整个互联网爆发烧钱大战。这些钱主要花在了补贴、营销推广和真金白银的并购上。很少有企业真正把钱花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最后在战争中挺过来了。恰恰是企业从一开始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这十年不仅烧出了一个新的行业独角兽,也烧出了普通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有利有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