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金定投

基金定投是各大在线理财板块讨论最热的话题之一。很多大V粉丝都不遗余力的向网友推荐通过定投购买基金。

在知乎搜索“基金定投”,可以看到有用户举办了以基金定投为主题的知识直播,吸引了5000多人参与。它的标题也很吸引人:干脆用笨办法赚钱。我感觉只要定投,就像在家里设了印钞机,每天不用思考就能数钱。

基金定投话题下,关注用户约3万,问题超过1,000个。

在网易云课堂投资理财课程前十排名中,第三名和第六名都是关于基金定投的。在雪球这样的理财网站上,关于基金定投的文章和讨论有上百篇。可以看出,很多机构或者作家都在力推基金定投,同时也有很多读者和投资者对定投基金非常感兴趣。

这种现象令人担忧。很多宣传基金定投的文章非常不专业,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为什么基金定投是个馊主意》。但也有读者反馈:我写这篇文章太专业了,他们不太了解。希望可以用更简单的语言帮助他们说清楚。所以在今天这篇文章里,我会帮你进一步分析基金定投的利弊。

基金定投本质上是买基金的一种投资策略。定投有很多种,比如量化、定价、择时、定亏等等。本文所说的基金定投是指最简单的量化购买方式:即按时分配一部分资金(如每月100元)购买一只基金。不管市场好坏,不管基金涨跌,都会持续买很多年。

这种按时定量购买基金的方法是最简单的定投策略之一。更容易理解这个简单例子中的逻辑,然后分析那些稍微复杂一些的例子。

基金定投的拥护者一般会列举这些定投的以下好处:

1.每月自动从账户扣款买基金,养成小额投资的好习惯。

年轻人每个月结余不多,只能每个月存一点,定投,参与投资活动。

3.长期来看,股市是上涨的,所以长期坚持定投可以获得不错的投资回报。

4.基金定投微笑曲线:大盘下跌时坚持买入,未来上涨时获利。

5.金融小白不太懂。定投是一种“懒法”,适合什么都不懂的投资者。

我们来帮你好好分析一下,看看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

第1条和第2条实际上包括两个建议:

(1)年轻人要养成储蓄的好习惯,不要入不敷出,不要过度消费。

(2)早期投资。所以,年轻时一攒下血汗钱(哪怕是每月100元),就要尽快打电话给基金公司,买基金。

建议(1)没有错。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本应克制自己过度消费的欲望,通过储蓄的习惯积少成多,不断提高自己和家人的经济实力。中国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认同这样的价值观。

问题是,养成储蓄的习惯并不等同于用这些储蓄买基金。每个月存下来的钱可以放银行,或者余额宝,或者定存/国债。

在这里,基金公司的销售团队很巧妙的把“储蓄”和“买基金”这两个概念悄悄混淆了。所以在这里有必要提醒读者,养成节约的习惯是一件好事。但是存钱和买基金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不要被这种似是而非的宣传所迷惑。

现在来说说建议(二):早期投资。

这个建议和上面提到的第三个理由有一个类似的逻辑:长期来看,股市总是向上的。所以,如果你起步早,可以更早享受股市上涨带来的投资回报。巴菲特写过很多文章强调“复利”的重要性。如果几年前开始投资,30年后会得到客观的财富。

这个建议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这个提议与上面提到的第四个理由相矛盾。

股市是涨还是跌?

如果涨了,很明显一开始买的投资回报更好,没有所谓的微笑曲线。

如果是下跌,那你还坚持什么长期定投?每个月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把自己的血汗钱存起来,有什么办法可以给基金公司买一个长期下滑的资产?

我知道有些提倡定投的朋友可能会忍不住抗议:股市长期会涨,短期会跌。因此,定投可以利用“微笑曲线”在短期内降低购买成本,进而获得长期投资回报。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叫做“如果它看起来好得不像是真的,那它很可能就是真的”。如果你真的有这么神奇的投资策略,可以在短期内抓住波段,买入低价资产,然后同时享受长期投资回报。那么可能很多专业的投资机构都会蜂拥而至。你听说过养老基金、大学基金会和大型对冲基金等专业投资机构来完成投资吗?)

在我的《为什么基金定投是个馊主意》一书中,我做过这方面的数学分析。定投能否给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完全取决于运气:如果在定投期间市场下跌,投资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入,因此未来可以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如果定投期间市场上涨,投资者付出的成本会更高,因此投资回报也会受到拖累。

其次,中国股市长期上涨的假设没有实证证据支持。

早期投资建议背后一个很重要的逻辑是,长期来看,股票会涨。这个规律在发达国家确实存在。

如上图所示,如果我们回顾一下美国过去200多年的历史,就会发现股票给投资者的投资回报是最好的,扣除通货膨胀后大约是每年6.6%。同期的其他资产,比如债券、黄金、现金,都不如股票。英国、法国、德国和其他工业国家也有类似的规定。这是“早买股票”在这些国家行得通的逻辑基石。

但这个规律在中国并不明显。如果我们计算中国1993到2016的资产收益率,就会发现股票给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是负的(扣除通货膨胀),还不如同期国债。

换句话说,中国的股票风险溢价是负的。在中国,冒险购买股票并不会给投资者带来比政府债券更好的投资回报。相反,股票的回报比国债差。所以投资者白白冒了那些额外的风险,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

这个问题在我教的在线公开课《小乌龟资产配置》第一节也有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免费预览)。

当然,可能有朋友会说,过去20多年的历史并不一定意味着以后买股票一定不赚钱。的确,中国股市有其特殊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股市的历史要短得多,在此期间国家的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上市公司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往往几年就有一个大的变化。所以,过去20年左右的历史收益率,不一定对未来有太大的预测作用。

但是如果要进行科学的预测,就需要尽可能多的收集信息,尽可能基于最长的历史做出一些判断。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中国股市过去20年的回报并不好,还不如债券。不要盲目的认为股票的投资回报从长远来看会很好。这个规律在中国还没有体现出来。

中国市场和外国市场的另一大区别在于税收的影响。

很多英国人和美国人确实在自己的退休账户(401k,养老金账户等)投资股票基金/指数基金。).但这是他们国家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以英国的退休账户为例。为了鼓励英国人储蓄并为未来退休做计划,政府对养老金账户给予税收优惠。众所周知,英国的所得税很高。每年将部分盈余储蓄存入养老金账户,可以扣除所得税。所以很多英国人会选择这样做。如果没有这些所得税抵扣,为什么要这么做?没有理由。

其次,英国免税退休账户里的钱不能用来买房。只能留到退休。因此,一些英国人会选择将这些储蓄定期投资于基金。反正不能用,60岁以后才能拿出来。其投资周期较长(20岁起30~40年),通过定投购买低成本的股指基金/ETF是合理的。

问题在于,这些条件与中国投资者不同。中国的情况和英国不一样,无论是税收优惠还是购房政策。如何才能完全复制它们?中国有中国的特殊国情。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一些投资方法,原封不动地拿来用,卖给金融知识有限的年轻人。也希望这篇文章的读者能够更加细心,依靠独立思考,帮助自己得出更加理性的结论。

再次,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基金定投的建议,会发现它根本不适合年轻人的具体情况。

我们举一个普通年轻人的例子来分析一下其中的道理。

假设这个年轻人22岁大学毕业。如果一些年轻人选择继续深造(读研、读博、出国等。),那么他们的毕业年龄需要延迟到25岁甚至更晚。

毕业后的头几年,大部分年轻人忙的无非是择业择偶。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可能会买车。

那我们假设小伙子28/29岁左右结婚。从这个时候开始,你会发现这个年轻人需要很多钱。他需要这笔钱结婚,买房(他人生中买的第一套婚房),然后生宝宝,然后把宝宝送到托儿所/幼儿园。如果选择生二胎,需要复读。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的年轻人,如果不是富二代,来自薪资特别高的行业(比如BAT,顶级投行的中上层),大部分都是29-35岁缺钱。在买房这件事上,很多情况是父母支持+银行贷款。

现在我们假设这个年轻人在23/24岁开始投票。定投五年后(29岁)结婚买房。钱最紧缺的时候,他通过定投给基金公司的钱用不上。主要原因是:

股票市场,尤其是中国股票市场,具有极大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4~5年后,股市可能是大牛、大熊,也可能不涨不跌。

如上图所示,如果一个年轻人从2006年开始定投,5年后的2011年很可能会亏损。当然,如果年轻人运气好,从2002年开始定投,然后在5年后的2007年高峰时卖出,确实会大赚一笔。但这和定投完全没有关系,只是他特别幸运,就在他需要钱的时候,股市到顶了。

定投资金取不出来的第二个原因是定投的目的。

定投从头到尾都在宣扬“长期投资”的理念,鼓励年轻人增加储蓄,为未来退休做打算。30岁左右怎么用?这难道不违背最初的定投目标吗?

所以那些参与定投的年轻人,在28岁到35岁之间,会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状态:一方面欠银行和父母的钱(虽然父母愿意免费支持孩子买房,但你至少要把账算清楚),还要给银行付利息;另一方面,他们自己的现金储蓄用不上,每个月还要给基金公司缴纳月供。

这种情况显然不合理。比较理性的选择是在买第一套婚房之前努力,争取加薪合理储蓄,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辅以父母的赞助和银行贷款)尽量买到第一套房。然后,当每月有现金流余额时,我们会考虑投资。

基金公司的销售人员和网上一些所谓的“大V”,专门针对那些30岁以下的年轻人,鼓吹他们买基金,定投。这种现象令人担忧。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基金公司就像税务局,每个月从他的工资里抽一笔税。站在基金公司的角度,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他们的动机。一个年轻人从二十多岁开始,每个月定期买基金,不管风雨,基金业绩,坚持买基金十几年甚至更久。这样的忠实客户哪里找得到?简直就是A类客户。所以基金公司和一些网络巨头一起不遗余力的宣传基金定投,背后有其强大的经济诱因。但作为普通投资者,如果跟着他们转,被忽悠了,只能怪自己。

先说上面提到的第五个原因:金融小白懂得不多,定投是一种“懒法”,适合什么都不懂的投资者。

首先要判断一个投资策略好不好,其标准应该是:投资成本有多高?投资回报有多好?风险有多大?是否是适合投资者个人家庭情况的最佳投资策略?而不是是否适合“懒傻子”。

其次,如果是长期定投(比如20年以上的定投),那么投资者需要确认被定投的基金/基金公司能够存在20年以上。这在国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第一只开放式公募基金成立于2001,也就是说最老的基金不到20年)。如果决定投资10 ~ 20年后就要倒闭的基金/基金公司,对投资者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大多数小白投资者连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区别都不知道,更别说有知识和精力做出这种判断了。

假设一只基金小白通过定投买入了某只基金。小白的出发点是:省心,省事,坐着赚钱。现在我们假设到2007年,或者2015年,基金净值突然下跌20%、30%甚至更多。我们扪心自问一下,这个小白还能平静的继续坚持自己的定投计划吗?说实话,大部分普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把基金扔出去放进包里。所谓“为退休而计划”的定投计划实际上只是在这些借口下赚取了小白投资者几年的管理费。

一些所谓的“互联网大V”根据其粉丝数量宣传各种投资策略或基金,甚至很多人都信以为真,这也反映了我国“投资小白”太多的现状。在我看来,在我们相信任何用户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或听从他/她的建议从事一些投资活动之前,我们至少应该做以下尽职调查:

1)个人信息:对方姓什么,什么职业,公司名称,学历?工作经验?有哪些专业资质?有公司网站吗?

我在很多网站上看到过很多大V,粉丝也很多,但是你去查对方的资料,除了一个花名什么都找不到。你相信这类用户给出的建议吗?

投资理财涉及到我们的血汗钱,体现的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责任,更是对所爱的人(爱人、孩子、老人)的责任。在网上跟着一个连真实姓名都不知道的用户买这买那,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投资态度。

2)知识体系:对方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你出版过相关书籍吗?文章写得有逻辑可信吗?

3)投资能力:对方有多少年的投资经验?管理多少钱?投资回报如何?研究团队有多大,如何投入研究?

4)投资理念:对方是否有完整的投资理念?这种投资理念是否符合一些著名的投资方法?有实证支持吗?

这个世界上,很少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如果你想省事,不花时间和精力去做最基本的学习和了解,那么代价就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或机构忽悠了。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怎么办?

我的建议如下:

首先,每个投资者都需要分析自己的财务状况。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需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满足眼前的需求(比如买婚房)。

同时,年轻人要在业余时间看一些投资书籍,用知识武装自己。你不需要成为金融专家,但至少你需要知道一些基本的知识。

在考虑自己的投资决策之前,投资者的家庭收支最好能达到正现金流。如果每月生活比较拮据,扣除房贷和日常开销,所剩不多,那你就先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

满足以上条件后,就可以开始考虑投资了。一个人选择投资的资金应该限制在他能负担的范围内。

说白了,就算你花在股票/基金/理财产品上的钱都没了(金融危机/欺诈/违约等。),应该不会影响到你和你老婆孩子的基本生活。

我知道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的逻辑是:投资不就是为了赚钱吗?就是因为没钱我才投资的!

可惜这个逻辑是错误的。主要是因为:首先,投资有风险。不能保证你会成功。如果你的钱用来买婚房,或者学区房,或者供孩子出国留学,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生活开支,那么这些资金只适合购买固定收益类资产(如国债、保本理财产品、定期存款等。).

其次,风险投资产品的价格会波动。资金对自己越重要,越经不起波动。你想想,如果这笔钱要给我爸妈治病,万一跌了10%,你敢不扔吗?这是要死人的!想要获得高收益,就需要承担风险。而且越是能负担高风险的资金,越是不需要的钱。

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各大投资机构中,大学捐赠基金是最能承担投资风险的机构。这主要是因为大学基金会基金的投资周期是永远的,可以选择参与各种高风险的投资活动,时间最长。相比之下,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不得不将很大一部分资金投入高流动性的固定收益资产(如国债),因为它们有中短期负债要处理,无法承担更高的投资风险。

接下来,对于那些金融知识有限的投资者来说,最适合的投资策略就是建立一套以成本控制、系统有效、长期坚持为核心的低成本、多元化、分散化的投资策略。具体细节在我的《小海龟投资智慧》一书中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注:对于定投的数学分析,在我的《为什么基金定投是个馊主意?”已经解释过了,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就不重复了。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参考资料:

吴志坚:小海龟的投资智慧:如何在投资中以弱胜强?

吴志坚:小海龟的投资智慧2:丛林投资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