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介绍长沙风物的文章
老长沙夏日风物志
竹铺子凉席■蒲扇蚊帐■井水泼地□歇凉时有童年的歌声和游戏■菜瓜香瓜西瓜■萤火虫蟋蟀叫■银河流星及清晨带露的花草,包壶茶■掷冰棒棍子□听鬼故事……原来电风扇□空调让我们失去的不止是夏天■还有丰富得不得了的夏天清凉
□竹铺子和竹板子
没有空调,夏夜里的竹铺子满是清凉。在当年夏天,竹铺子如果能家家必备,这真是一件好事,可惜很多人家里并没有长着四条腿、就是一张床的竹铺子。一般人家却几乎都有一张或数张竹板子。竹板子下面须用板凳撑起来,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用铁制蚱蜢腿撑竹板子的人家渐多。竹板子相比竹铺子,最大缺点就是童年时的我们,在上面打闹时,常常会和竹板子一起翻落到地上。
据街坊邻居闲聊时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人家连竹板子都没有,有的人家就将门板撑起来,睡在外面。最奇特的竹床是有人在当年竟将两根竹扁担作床,安安稳稳地一沉睡到大天光。 当年,我五叔叔在长沙化学试剂厂工作,他说,他们单位有个青工夜晚睡在厂里的板车上。有同事晚上无聊,拖着这辆板车将他丢到湘江大桥旁。第二天他醒来,吓了一跳,以为自己梦游了,一早只得吃苦耐劳地将板车拖回厂里去。此亦夏季歇凉的趣事。
过去在外面歇凉,晚上11时后,睡在露天的人家,纷纷喊孩子回家去睡觉,当时长沙夏天的午夜和凌晨的清凉得有寒气。往往早上早起,看到依然睡在街上竹铺子上的中青年男人往往紧裹毯子,蜷缩成一团。
□折扇、棕叶扇和人力风扇
没有电扇,但是却有折扇、棕叶扇等各种各样的扇子,有人摇羽毛扇,幼小的我们就忍不住想起孔明来。
记得当年,夏天来到,在西文庙坪读小学四年级,就要放暑假,有不少同学带扇子来,“三英战吕布”的纸折扇,同学们往往在折扇上歪歪扭扭写上四句打油诗:
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
如果硬要借,等到十二月。
用粽叶扇做的大扇子上往往写有字,以免遗失和混淆,而有的字,据老人讲是用煤油灯熏出来的,我屋里惠姑娭毑就用煤油灯烟子劳神费力地熏出“惠我清风”四个字。
我们懂事的时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晚期,当时长沙已有吊扇,听大人讲,没有吊扇之前,理发铺里的风扇就是挂几张布毯,请学徒伢子或盲人来扯拽产生凉风。
电影演员王人美在她的回忆录《我的成名与不幸》中说:她小时候,一家人住在长沙,她说,“有件事,我印象很深……父亲教他们(王人美的小哥哥小姐姐)做了个土风扇,用许多长条的布,系在木棍上,悬挂起来,木棍连有绳子,一拉绳子,布条前后摇晃,就有凉风……”
□水井成为天然的冰箱
没有冰箱的时代,长沙市民夏季的饮食是“餐搞餐,顿搞顿”。饭菜到了晚上。一般会要呷得一点也不剩。不然,第二天馊掉就可惜了。
据朱运鸿在《长沙工商十子一条街》一文中记载:“清末民初,长沙青石桥饶道生屠坊(今解放西路蔡锷南路口)家的长女‘饶妹子’,不但做事能干有魄力,砍肉一刀准,而且有心思。夏季酷热,有时猪肉售卖不完,她就想到屋后面有只吊井,就把剩肉吊在井内荫凉,次日出售,肉质仍呈新色,后来这个方法,被长沙同行推广。”当然酷热天气,水井这台空调的效果实际是很有限的。
□包壶茶很解渴
长沙人家,在夏天常以大瓦壶或瓷壶用“老母叶”泡茶,俗称“包壶茶”。几乎每家必备一壶,晾凉时,可以敞开肚皮咕咚猛喝。“老母叶”泡出来的的茶水最解夏渴。这种包壶茶中,往往还放有擂碎的老姜,据说可以散寒。讲究些的人家也会泡些甘草茶。
另有一些人家,为了解暑,会泡些“人中黄”的茶以解暑。
过去,长沙四怡堂、中华国药局,长康药店门口,在夏季均在店门口摆有凉茶,用较少的钱可以喝一喝苦中带甜的茶,另有凉茶药包购买。
据彭瑞强在《湖南商药局与郭厚坤》一文中就说:“创建于民国初年的湖南商药局,急人之所急,不断扩大免费服务范围,夏天供应凉茶暑药,夏秋之季,赠送时疫药末……不取分文,救者颇不乏人,广为社会称道。”
据老人讲述,民国时期,长沙稍大的药店在夏季供应凉茶均不收费,在夏天奔走的往往是“在太阳下流汗”的劳力阶层,他们能得到免费的凉茶也算是一种社会救济的措施之一。
□用湿草熏蚊子
民国时,长沙即有蚊香,六合庵蚊香最有名。
建国后,物质一度匮乏。长沙城内上世纪六十年代熏蚊,据老街坊回忆,人们多半用一坛子装填混合少量干草的湿草,点燃,烟气滚滚以熏蚊。
当然,在竹铺子旁歇凉时,仍有蚊子骚扰。这时年幼的孩子乃由可亲的母亲,边拍着孩子哼哦摇篮曲,边摇着扇子驱赶蚊虫。
蚊帐内一般也会停留一些蚊子,当时因电力不稳,家家仍备有有煤油灯。这时家长们会点着小煤油灯,用煤油灯玻璃罩口凑近蚊子用灯火来灭蚊,
□西瓜、甜瓜和菜瓜
据左局街32号的杨新美娭毑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长沙市场上的西瓜不多,起伏那一天,家家户户必排队买西瓜,虽顶着日头曝晒,母亲们往往置之不顾。至于买来的是白瓜、红瓜,还是今天见不到的黄瓤瓜,这只伏天的西瓜,亦吃得合家、尤其是小孩子的唇舌间一片沁甜。七十年代后期西瓜渐多;八十年代,西瓜成为一些单位的防暑福利。那时的西瓜,都是圆溜溜的,极少长圆,椭圆形的瓜,也很少会吃出化肥味道来。
甜瓜个头不大,但味道鲜美。菜瓜也让小孩子们吃得高高兴兴。还有西红柿、黄瓜,当年的小孩感觉生吃最好,但大人们往往却要弄熟了吃。
据说,比我们要大得多的小孩,在当年尝试过用凉粉籽做成的凉粉,凉粉里有薄荷的清凉。但大人却嫌这种凉粉不干净,不准小孩食用,今天的人们知道大多数只是与凉粉不同的刮凉粉了。
《长沙市志》记载:旧俗,“古历七月初一,天不亮,即听到街巷中,有呼卖扯麻糖者,这是长沙独具特色的夏季应节食品。”我们懂事时,长沙已无扯麻糖,只有秋冬时节用牙膏皮兑换的叮叮可可糖。
酸梅汤,不但红梅有,过去解放西路上的红星冷饮店也有。爸爸有个知青朋友魏丽纯,就在那家店中,她常趁人不注意,会把我刚刚喝完的酸满汤又注满,哇,酷爽又清凉。
□痱子粉、花露水与六一散
当年的小孩因饮食及防暑条件限制,火毒很重,常常长出沙痱子和大疖子。
每到黄昏沐浴后,但见家家小儿额头身上搽满痱子粉,状若“粉冬瓜”。以至后来,很多人看奇志大兵的“双簧”,“哈蜊油”脸上的扮相仍让很多人很亲切。
花露水,既有辣辣的清凉,又有香气,女孩子感觉打了香一样很高兴。后来六神花露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畅销全城。
六一散,既可爽肤,亦可冲水服用。但当年的男孩,常常用纸折成喷气式的物件,将六一散装在其中,边挤压边喷到口中来韵味。
□“过得敲”才是好冰棒
当年的冰棒,最重要的质量检测标准是“过得敲”,没有融化的冰棒,咂吸起来才韵味。常听到背着木箱子或泡沫箱子卖冰棒的人在街市呼喊,“冰棒,过得敲的绿豆冰棒”。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印象中,当年的冰棒有三种:3分钱的白糖冰棒,5分钱的绿豆冰棒,8分钱或1毛钱的奶油雪糕。长沙很多大工厂有冰厂,职工发放冰棒票,这是让商业部门子弟的我们,很羡慕的一种福利。
~~~~~~~~~~~~~~~~~~~~~~~~~~~~~~~~~~~~~~~~~~~~~~~~~~~~~~~
这些都是长沙最有特色的
楼主可以酌情选择其中的一方面,我觉得肯定是很值得韵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