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湖镇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黄湖从粮食生产为主,转变为多种经营,社办企业,成立黄沙队,办起碾米场。20世纪80年代后,大办乡村工业,先后建起水泥厂、砖瓦厂、电机厂、纺织厂等企业,当时的经济总量年产值在2000-3000万元左右。20世纪90年代,第一批申领私营企业执照的黄湖人,从事包装材料加工,成为黄湖最先富裕起来的老板,也成了民营企业的样板。至此,黄湖把乡村企业全部转制为民营,调动了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1998年出现了两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
2000年,建立黄湖工业园,自第一家企业投产以来,逐步引进织造、服装、电机等企业,现已有10多家企业产出效益。
2003年,黄湖镇第一家外资企业——斯凯菲尔技术公司,实现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并带动黄湖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规模扩大,管理进步,效益提高。
截至2008年,全镇有工业企业1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24家。2008年全镇工业总产值有望达到1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逐年递增,从1978年的122元,上升至去年的超10000元,三十年增长了80多倍。1982年土地承包到户,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根据山区特点,山区农民种植笋竹、果树、杉林等,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兴修水利设施,大小水库建成公园式,青山溪小流域治理、黄湖大溪整治工程,有力地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条件。
2003年,农村体制改革创新,对行政村实行拆扩并,是村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把农村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搞建设,修筑道路、健身苑,美化村庄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农村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把村级经济向村民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实施便民联系卡制度,村民的意见、想法以联系卡的方式向镇党委传达,畅通民情,该举措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2005年,黄湖镇荣获“浙江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黄湖镇2006年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彻底解决农村老人无钱养老的后顾之忧。医疗保险制度实行以来,受到群众普遍欢迎,第一年每人交费10元。2007年和2008年参保费上升,农民更是积极主动参保。2008年又开始进行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善医疗条件,全面提升山区医疗服务水平。
2006年4月,黄湖镇被列为杭州市唯一一个农村层面的青少年事务管理试点单位后,该镇积极探索农村问题青少年管理,首创“黄湖模式”,并得到了省市区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2008年10月15日,团中央就“青少年利益诉求”课题专门到黄湖开展调研。
2008年年初,黄湖镇在全区率先创建村级工会,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供组织保障。2008年12月,首家村级关工委及关工小组,在赐璧村挂牌成立。
2015年党建引领社会经济事业再发展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深入开展“三改一拆”和“无违建”创建工作。全年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17处、拆除违法建筑面积46255.3平方米,积极创建杭州市无违建镇。有序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完成五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工程治理;青山村、清波村积极申报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扎实开展“五水***治”工作。完成法凯涞玛等13家企事业单位的雨污分流改造工作,认真落实河长制度,做好黄湖大溪非法排污口排查工作。大力推进学校项目建设。黄湖中心幼儿园迁建项目和黄湖中学食堂改扩建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合力开展九个专项整治行动。整治关停8家石料加工及关联行业场点;集中开展道路两侧违法建筑专项整治行动,***拆除“两路两侧”违建16处,***计面积约4060平方米。
经济建设稳步发展。打造农业品牌。完成清波村和虎山村的粮食功能区建设,完成虎山村300亩水稻的无公害食品申报。继续推进三园茶业等农业园区建设。杭州龙头山养殖公司的“黄湖龙头山”成功申报杭州市著名商标。提升工业规模。港华燃气项目完成土地招拍挂,杭州利秋工贸竣工投产,杭州声贝音响等四个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即将投产。探索三产民宿发展。梳理出四大民宿板块,“逸景湾”民宿项目已申报市级示范民宿。石扶梯民宿自然村区块已签署投资意向。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黄湖老街整治项目完成线路整理、路面浇筑以及路灯等配套设施建设
04省道集镇段整治工作完成各类乱搭乱建和违法广告治理,全面实施绿化美化工作;永峥桥区块整治工作已拆除违法建筑和不雅建筑240余平米,农居房建设正在规范实施中,种子仓库区块完成资产划拨,完成新增建设用地规划调整。
民生事业协调发展。完成王位山村、清波村和青山村三个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为全区首个文化礼堂全覆盖的镇。以“爱家乡、寻榜样、树梦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系列活动为主线,评选“身边好人”10人,成功举办“美丽余杭·乐活黄湖”大型河塘彩绘活动。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各村(社区)实现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和老年食堂建设全覆盖。开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评估196人,服务1024小时;建立村级慈善基金,完善四级救助圈,全年发放救助40余万元。推进“平安黄湖”建设,在全区率先启动“警调衔接”工作,全镇***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18起,调处成功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