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经济怎么样?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威海的重大战略机遇,全市上下对此有着高度一致的认识。如何借助大势赢得主动?威海很快成立了蓝色经济区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6月8日,威海市委全委会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六大基地的战略部署。联系全省规划,结合威海实际,威海将重点推进海产品生产加工、港口物流、船舶制造、滨海休闲旅游、新能源、石油化工等涉及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六大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目前,“蓝色经济”的办公室,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海洋与渔业局,正在详细的筹备过程中。威海,因海而名,以海闻名,海岸线近千公里,占全省三分之一。海的蓝色国土面积几乎是陆地的两倍,近海生物资源丰富,港口建设条件优越,清洁能源发展潜力巨大,沿海自然风光秀丽,区位优势明显。凭借这些独特优势,威海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初见成效,海洋经济已发展成为威海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海产品生产加工、港口物流、船舶制造、滨海休闲旅游、新能源、石油化工等六大产业基础雄厚,潜力无限。威海积极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势头良好...优势突出,渔业经济全面向高端产业攀升。“威海漫长的海岸线布满岬角和海湾,海岸线曲折,岬角和海湾交错。负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达300多万亩。毗邻海域位于黄渤海交界处,是两个海域许多经济鱼虾产卵、越冬、寻饵、洄游的必经之地。”在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李国紧眼中,威海发展渔业经济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产业和技术优势。1991年,山东省提出了“开发半壁江山,建设海洋山东”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开始了进军海洋,开发建设蓝色国土的进程。过去十年最显著的成就是传统渔业经济。去年全市实现水产品产量205万吨,渔业经济主要指标约占全省三分之一,连续多年居国内地级市首位。威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优越的海洋环境条件,显著的气候特征孕育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威海出产的海参、海带、牡蛎获得了地理标志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威海还拥有全省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全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海产品加工基地。海参和海带产量居全国第一。威海走规模化发展、集团化经营之路,涌现出一批渔业龙头企业,年产值超亿元的渔业企业达40多家。“这些年来,这些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大胆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发展高端渔业的经验,为下一步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搭建了平台。这是威海发展高端渔业最突出的优势。”李国紧无法掩饰他内心的骄傲和对未来的憧憬。“蓝色经济区应该是生态开放型经济。作为威海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在市场的平衡下,威海渔业应科学调整为名优养殖、远洋捕捞和海产品深加工。威海渔业要续写‘强省’的辉煌,归根到底是渔业结构的优化,产业层次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在展示优势的同时,李国紧也对威海渔业发展的“短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国内外高端渔业经济相比,威海渔业总体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尤其是在高效、集约、产业竞争力、生态等方面。融入蓝色经济区,威海渔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只有这样,威海渔业才能继续大有作为。目前,威海正加快推进海水养殖由传统种向海珍品转变、捕捞由近海向近海转变、海产品加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依托各类渔业经济区,威海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品牌渔业,引导各地注册产品质量认证标志,发展远洋渔业确立远洋渔业主导地位,力争到2012年深加工产值比重提高到80%以上,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港口物流区。威海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西接北京、天津,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可直抵南方。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威海港口物流的蓬勃发展展示了光明的前景。更重要的是,威海港口资源丰富,三面环海,港湾岬角不冻不淤,海岸线地质条件稳定,适宜建设大型专用码头和万吨级。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注重陆地腹地。威海曾经腹地狭小的劣势和制约港口发展的“码头交通”瓶颈正在悄然改变。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威海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渔具、轮胎、医用高分子生产基地,为港口物流发展开辟了强大的承载体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威海作为陆地末端的劣势,正逐渐演变为中国面向世界、构建全球物流格局的前沿优势。威海潜力很大。”威海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唐肯定了威海港物流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让我们从更高的层面、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威海港物流业的发展。毋庸置疑,由于历史原因、国际环境变化等复杂因素,我们在承载设施建设、客源市场开拓、现代服务意识等方面仍需挖掘潜力。”唐说,特别是现在,海上物流逐渐呈现出运输船舶大型化和集装箱化的趋势,这对港口物流的综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威海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几年来,随着“兴港强市”战略的实施,威海港建设发展迅速,现有商业港口已达17个。目前,威海正着力构建以威海港为中心,石岛港、龙岩港为两翼,文登南海新港、乳山口港为补充的港口体系。在各类港口建设中,威海注重自身特色,努力实现错位竞争。威海港作为区域性中心港,将以集装箱、能源运输、石油中转、客货滚装、整车物流等功能为重点,建设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港口。依托港口基础,威海还充分发挥毗邻韩国、日本的优势,开通国际国内航线21条,大力发展客货运输、近海远洋运输、综合专业运输并重的海洋运输业。目前,威海整合港口资源的步伐正在加快,威海港新区、石岛港、龙岩港正在重点建设。“十二五”期间,港口等级将达到30万吨,货物吞吐量将达到1亿吨以上,建成以大型远洋船舶为主的现代化航运船队。船舶工业强势崛起,打造东北亚重要船舶基地。在国际造船界,有一种说法,世界上最好的造船区域是北纬36°附近,而威海恰好在这个区域。而且从地质条件来说,威海深水海岸线长,沿海多为花岗岩构造,这是威海造船业的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国内外航运公司前来投资。环顾威海沿海,皂埠湾、龙岩湾、丽岛湾、石岛湾...在近千公里的海岸线上,一条生机勃勃的造船带强势崛起。与此同时,船舶配套业也紧随其后,发展迅速。荣成、文登南海新区、经济区、新工业区船舶配套产业园蓬勃发展。未来,威海将重点发展船段、船用板材、风机等配套设备,加快船用主电站、机舱辅机、通信导航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引导市场竞争力弱的造船企业向船舶配套转型,形成船舶产业链和配套产业集群。“经过几年的快速增长,威海船舶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产业配套集群有待完善,市场竞争力普遍较弱。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威海造船业的突破点在于自主创新。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船舶工业的生命力和助推力。”在谈到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时,黄海造船厂副总经济师、市船舶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周安昌告诉记者。依托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威海规划建设丽岛湾、皂埠湾、石岛湾三个船舶制造产业集群,沿皂埠湾、龙岩湾、丽岛湾、石岛湾、静海湾、埠口湾、千岛湾、乳山口湾打造沿海船舶制造产业带。威海将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依托省船舶工业技术中心,加快建立以设计为先导、以总装为核心、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现代造船模式。着力发展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保节能的新型船舶工业体系,打造中国乃至东北亚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在此过程中,威海将重点扶持新船重工、黄海造船等十家造船企业,突出发展客滚船制造、汽车运输船等五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船型。其中,黄海造船厂是建设国家远洋渔船生产基地的龙头。到2012年,船舶修造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数千公里的海岸线是威海发展旅游业的天赐“资源”。到处都是海、岛、泉、山、景。威海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丰富的古代文化和独特的现代海滨风味。数千公里的海岸线上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包括刘公岛景区、成山头旅游区、石岛旅游区在内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威海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该产业已成为充满活力的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威海也从最初的沿海小镇发展成为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城市。在高看来,与这些优势相比,威海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政策和社会环境更为珍贵。从各级党委政府到部门,发展旅游业这一绿色产业已经成为“威海的学问”。仅2007年以来,威海就推出了大乳山休闲度假区等8个市级重点旅游项目。日前,首届“威海杯国际帆船邀请赛”签约仪式,为威海发展高端旅游项目——帆船休闲产业打开了话题。“总体来说,威海的旅游业在保护和传承中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符合蓝色经济区的‘蓝色’理念。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威海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城市配套设施不完善、休闲设施规模小、休闲娱乐品种单一、缺乏地方特色等问题不容忽视。这也是我们未来建设蓝色经济区的重点。”高对说道。以休闲度假目的地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刘公岛、赤山等重点景区,加快华夏生态园等景区建设。威海还将提升环翠、银滩等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功能,打造中心城区、海滨生态等6大旅游板块。滨海旅游与沿线产业的联系非常重要。高说,威海将打造旅游业与工农业等产业的联动发展。同时,积极发展海上旅游,开发适合游客的帆船等高端旅游项目,打造集经济、文化、品牌、消费于一体的国际沙滩帆船基地。依托温泉资源,威海正加快建设以宝泉路温泉街为依托的温泉世界项目,积极推进天目、唐波等温泉项目,加大“中国温泉之乡”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温泉休闲疗养基地。威海是发展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的理想城市。这里海湾众多,地质稳定,季风特征显著。以石岛湾核电站、国华瑞丰、中海油风电海洋工程为代表的新能源项目发展良好。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新能源的扶持力度,新能源产业发展进入春天。威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实施‘能源兴市’战略,为威海充分发挥地缘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核电、水电、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石岛湾核电站、国华风电项目落地威海,进展顺利。目前威海绿色能源开发利用逐渐步入正轨,对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提出了要求,相关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姝威说。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威海将重点规划建设核电、风电,其中石岛湾核电站一台20万千瓦机组将于2013年建成投产。全力推进文登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华瑞丰、格美萨文登等风电项目二期、三期。在有条件的地区,威海将因地制宜推进一批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和余热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地热能、潮汐能、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清洁能源项目。石化行业不仅具有提供能源的优势,而且拥有精细的化工产业链,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威海规划建设的青岛石化基地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化工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已确定,草岛石化项目的总体规划将按照每年处理2000万吨委内瑞拉重质原油的标准进行。目前,配套码头工程已纳入威海、山东港口总体规划,大部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基地建成后,将形成从石油炼制到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精细化工的产业链和优势产品系列。这些项目的建设和投产,不仅将为威海乃至全省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也将成为当地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于此,威海还将大力引进和发展高端石化产品,重点发展新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精细化学品等附加值高、产业关联性强的石油深加工产品,努力打造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石化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