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轻责高效的优质课堂
经过多年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课程改革已经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鼓励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实践。在课改中,教师有机会发现学生童心、兴趣的真实足迹,创造出一个轻责高效的优质课堂。
第一,童心融入课堂
1.听着唱着,轻松和谐。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恰当运用音乐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有时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课文适当配以音乐,使作者、老师、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效果极佳。比如《桂林山水》,一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的作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漓江的美景,教师可以先用幻灯片展示课文的插图,然后插入导语:“漓江的水真美!让老师和大家一起坐在船上,在漓江上轻轻摇曳,欣赏桂林山水!”然后播放音乐《我们划桨吧》,老师作为导游朗读课文。此时,学生的视觉体验是美丽的风景图片,听觉体验是优美的音乐和情感模型阅读。此时,他们已经完全陶醉在漓江的美景中了。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语言训练要求,或插入音乐和歌曲,或学生演唱,或教师演奏,或师生合唱,或伴着音乐朗读,学生学习起来就像享受音乐一样轻松,学生自然享受学习。
2.读书画画,兴趣倍增。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扬长避短,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读课文,把自己理解的画出来,是发展孩子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捷径。在语言训练中运用及时画图的方法,把枯燥的说教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古诗《在鹭宿》时,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后,用手中的彩笔画出诗歌中描绘的美丽景色。很快,橘黄色的晚霞,连绵起伏的山峦,咆哮的黄河水,从四个屋檐飞下的鹳塔等等都跃然纸上。老师随后会把学生创作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根据诗词进行讨论、评价、比较,看谁画得好。这样,孩子们在深度的乐趣中主动求知,阅读诗歌,理解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和积极向上的情怀。立足读书,读书画画,画画读书,轻松学习,真的是过瘾。
3.谈论表演,融入角色
小学生很活跃,愿意表达自己。遵循孩子的特点,让他们表演课文中描述的内容,可以在generate中激发孩子的智慧,打开思维的大门,快乐地参与学习。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了解和理解它们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通过语言和文字去理解它们的思想内涵。如果能通过课堂表演体会到文本的意境和感受,有时可以事半功倍。
课堂表演可以促进儿童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愉快地参与到文中所描述的场景中。课堂表演还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让小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犹如身临其境。比如《东郭先生与狼》课上,老师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再加上生动的对话和精彩的表演,把东郭先生和狼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形象惟妙惟肖地再现出来,文章所揭示的道理不言而喻。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盘“珍珠”,那么教学方法就是一根“线”。如果教师用心戴上这串珍珠,那么课堂教学就会成为一个明亮耀眼的点缀。唱歌、画画、表演和说话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一个充满童真和童趣的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参与语言训练活动。
第二,用爱在改革中寻找童心的足迹。
1.让天真好奇的孩子张开嘴巴去学习。
幼稚、天真、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课改恰当地把握了他们的自然性,从而打开了他们的嘴巴,增强了他们对知识探索的适应能力。《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实施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也就是说,学生的素质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一眼就能看懂的,也不是一张“试卷”就能试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比如语文课上,举行了“小柳”和“小枣”的辩论赛;在班级团队会议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主题,根据主题选择主持人,自发组织。品德课,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自主收集信息,并在课堂上交流。数学课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场景图,学生手中的学习工具箱,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学校学生的优秀作品来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数学问题,自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们可以利用同桌、小组交流等合作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的学习平台,让每个学生在交流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学生们在和谐、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中再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互动交流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谈论他们欣赏的生活和他们用心体验的生活。有一个学生叫魏云,平时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很活跃。教“解题”的时候,我根据他们在体育课上玩游戏的场景画了一张图。数学课上,我让大家看图,看谁能提问。这位同学先举手说,这是我们体育课打游戏的场景。我可以问三个问题。当他连说三道题时,老师启发他说:“你能告诉我怎么解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他准确地解决了他提出的所有三个问题。学生们都说:“魏云,你真棒!”老师给予了及时的鼓励,现在魏云不仅对数学课感兴趣,还喜欢语文、美术、品德等科目。
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有五种需要:需要空间,需要理想,需要成功的经历,需要相互的交流和肯定。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满足他们的五种需要,使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相互交流是当今小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特殊精神需求。他们在“成人世界”中长大,在家庭中“自主创业”。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更渴望与父母、老师沟通,建立伙伴关系。他们可以经常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行为。在这方面,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的氛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老师应该和他们平等地坐在一起,推心置腹地谈一谈。进入学生的内心,靠的不是怀疑和监控,而是相互交流。学生的健康成长最怕“否定”,原本鲜活的灵魂在一次次的否定中被无情扼杀。必须是学生生活中的阳光,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肯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具体策略是:(1)使用奖励的语言(如笑脸、红旗、蜜蜂、小手、小金杯等。)和欣赏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我能行”。(2)善待学生。比如我经常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用咨询的语气问学生:猜猜我们今天要交什么数学知识的朋友?这个班你想怎么学?用这样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不应该训斥他们,而应该动员全体学生帮助他们,并始终让他们有一个愉快的心情。(3)参与学生学习,与学生处同平台学习。我会和每个学生一样,找到一点点就开心。我记得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要把孩子当孩子看待”。既然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平等者中的首席”,我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和学生一样大的孩子,用和学生一样的心态和学生说话,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和他们一起学习。但我们也是平起平坐中的首席,要做一个善于组织的“孩子”,找准时机在同学中“煽风点火”。
让课堂上学习和讨论的火花总能燃烧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主人”。
2.让有兴趣爱好的孩子增加动手能力。
兴趣、爱好、活动是孩子们对梦想的追求,而课改恰恰是要激活他们对梦想的渴望和热情,让他们在可以大显身手的舞台上,手握彩笔,竭尽全力,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比如每年9月底推广普通话,迎接国庆讲话。一批批学生积极参与,如石绍静、张鹏、王宁、赵、杨莉等,他们代表我们班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演讲活动。他们的发言内容丰富,表情生动,声音洪亮,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展示课外积累。一年级是拓宽识字途径。老师让学生收集广告牌、标语和商标,并制作小册子向他们学习。2014年2月,让学生积对联。同年3月,我录制了电视和广播的广告词。四月,每天读一个成语故事。创办各种报刊。对联集、班级家长指南、成语故事、昕薇报等。,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形成了日积月累的良好习惯。2003年4月,杨丽在萍萍联合学校和郊区教育局组织的“故事大王”比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2014年4月,吕、龚慧娟、刘新宇三位同学分别获得高年级组一、二等奖。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次家长会,我班的同学都会主动为家长表演节目:讲故事、唱歌跳舞、读书、写小品、编导、跳舞、对联,得到家长的认可和好评。老师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再创作活动。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一个塑料瓶、一块布角、一个瓶盖、一个药丸壳,经过同学们一双巧手的裁剪、切割、拼写、粘贴、捆扎,制成了一件件可爱的工艺品。在教学中,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当我发现同学们有在河边和山上玩耍的习惯时,我就让他们收集河边的石头和山坡上的树根,启发他们观察石头和树根的形状,然后仔细指导他们雕刻。学生们雕刻的各种人物、鸟类和其他小动物的作品还是蛮有趣的。学生张鹏的石雕“小猴子”获得了地区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丰富多彩的“主题绘画活动”,如庆祝六一、绿色希望、环保等。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将为老师和学生创造一个在绘画中交流爱的最佳环境和一个展示自我能力的愉快舞台。近两年出版了60多本儿童自制绘本。走进我校四年级的教室,优秀的作品和精美的字卡一定会让你感到琳琅满目。
3.为学生的自我雕塑开辟更广阔的新天地。
多年的课改实验实践证明,课改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适应能力写文章,努力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沟通合作的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中出现了“六多六少”的可喜局面:上课积极发言的多了,沉默寡言的少了;敢问为什么的人多了,不爱动脑筋的人少了;课堂上动手制作的多了,走神搞小动作的少了;积极参加各种兴趣小组的人多了,课后要做的事少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一些推心置腹的谈心,少一些和同学的尴尬;充满爱和理想的人多,不在乎别人和自己的人少。
我们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学生自我雕塑的新世界中,在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中,学生将成为人人称赞的“小麦克风”和“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