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商标被抢注
然而,在看着外国人为中国电视疯狂的同时,70后、80后的电脑朋友们不禁回忆起国人为索尼、松下、三洋等日本品牌疯狂的日子。
00后机友可能不知道,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产业还处于向成长期过渡的萌芽阶段,而海外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因此,以日系为主的松下、索尼、东芝、夏普等国外电视品牌进入中国时,以迅猛的势头成功拿下了国内电视80%的市场份额。
当时大多数中国人都以买一台松下、索尼等日本电视机为荣,排队进货的盛况也是此起彼伏。令人惊讶的是,被国人抢购一空的日本电视机,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上几乎销声匿迹。就连曾经风靡全球的索尼、松下、三洋也不例外。
究其原因,与小米、海信、创维、华为、乐视等优秀国产品牌的崛起有关。另一方面,与日本电视品牌的傲慢有关。
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让任何国际企业,包括日本各大电视品牌都垂涎三尺。然而,这些外国品牌忽视了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尤其是以索尼等品牌为主的日本家电企业。
索尼电视在中国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于重视技术而忽视了市场”。简单来说就是本地化运营差。当时的索尼单方面认为技术就是一切,完全无视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呼声。
当时的国产电视品牌虽然在技术上无法与索尼抗衡,但在高质量的节目内容供应上却倾向于击败索尼。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长虹等国产品牌疯狂开启价格战模式,而索尼则被利润拖累,市场发展被束缚在背后,最终销量越来越差。
索尼当时的负责人是这样说的:索尼是上市公司,利润率是必须考核的指标。这意味着,贯彻“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卖出去”理念,在价格上绝不让步的索尼,在长虹电视发起的价格战中毫无优势可言。所以倒也不难理解。
事实上,索尼并不是唯一一个有这种“大企业病”的公司,松下和三洋也不例外。他们内部过于自信的产品思维,把他们在整体运营上的缺点暴露得相当彻底。最终日本电视被中韩企业吊死,“日本制造”的神话也走向了集体衰落。现在说起电视品牌,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小米、华为、海信等国产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