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潘高寿制药有限公司的历史沿革
随着潘高寿川北枇杷露的流行,1929年,潘玉生正式打出了潘高寿药店的招牌,专营枇杷露。长春洞寺还是以蜡丸业为主。
因为潘高寿川北枇杷露卖得好,很多药店都仿制了。为此,潘玉生曾在香港与承济堂打了一场官司。事情的起因是程在香港各大报纸上销售川贝枇杷露的广告。潘雨生一直声称创造了川皮枇杷露。看到这种情况,他很生气。于是他在报纸上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忠孝仁礼诚信”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嘲讽程的“八志”(王八)、“无耻”,他的川贝露是假的。承济堂的人看了文章后,把潘玉生告上了法庭。因为成吉堂的川贝琵琶露在香港政府注册,法院以影射他人假冒为由,判决潘雨生败诉。于是潘玉生在川北琵琶露的盒子上印了“劝人不要取潘高寿,留点好果子给后人”来泄愤。日军侵华,广州沦陷,长春洞寺被迫关闭,潘玉生父子分别逃往香港、韶关等地,继续经营四川枇杷露。抗战胜利后,因为长春洞寺药店被洗劫一空,百姓无力集资复业,于是潘玉生全资拥有,将长春洞寺换成潘高寿药店,淘汰了祖上经营的蜡丸,专卖川贝枇杷露,并在坎宁安路上开了新店,扩大生产。在1948-1949期间,潘高寿医药公司达到了顶峰。除了在香港设厂外,盘牛盛还在台湾省和澳门设立了业务。
潘高寿药店一直使用传统方法生产药物:煮的药物是铁锅里的木头和土炉里的明火,就像民间的“煮凉茶”。浓缩药液和煮糖也是用明火煮,用木棍搅拌。由于担心配方泄露,老板经常自己做或者请亲戚做,限制了生产的发展。在公私合营之前,潘高寿制药公司仍是作坊式生产,员工不足30人。
65438年至0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潘高寿医药公司与生产止咳枇杷露、止痛散、冀中水的大同医药公司和生产白螺仙止咳水、丹毒连肤水的中华医药公司合并,组成“潘高寿公私合营制药厂”。生产主要以各合并厂原有的止咳糖浆为基础,以川贝枇杷露为主要产品,保持原“潘高寿”的传统特色,其他外用药转到其他厂生产。
合资后,企业扩大生产,改建。企业规模扩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
1959年,潘高寿制药厂的重要产品“铁婆汤”问世。这种对肺病有一定疗效的药物,本来是很有前途的产品,但因为片面追求产值,质量下降,被有关部门勒令停产。同年,65438+年10月23日夜,药厂旁边的一个木屐作坊起火,火势迅速蔓延到潘高寿药厂,一夜之间将工厂夷为平地。火灾后,工人们一方面通过代表农林药厂包装“肥猪赖”自救,另一方面找到了重建工厂的地方。后来在大同路李同安找了一块空地,用竹竿撑起几块油布,摆开锅碗瓢盆,生产出了农药“DDT”。经过一段艰苦时期,我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生产资料。因为穷,我就简单地搭了个简易作坊,搭了个炉子,架了个铁锅,就成了煮糖房。直到1960年底,潘高寿制药厂才恢复生产传统产品“川贝枇杷露”。经过几年的努力,潘高寿制药厂恢复了活力,产量猛增。1961年,川贝枇杷露荣获市“一级名牌产品”称号;洪钟白螺仙止咳露和重液小儿唐珂糖浆均获“二级名牌产品”称号。潘高寿的产品再次闻名市场,畅销世界各地。65438-0964年,潘高寿制药厂被纳入广州化学工业局中药总厂。该厂的产、供、销由中药总厂统一安排。次年4月,位于和平西路的兴群制药厂中药精制车间并入潘高寿。经过调整,潘高寿制药厂从窝棚中解放出来,规模进一步扩大。
“文革”期间,原厂名注销,改为“广州第七中药厂”,曾名为“第七中药厂”。1974中药总厂注销,进入医药工业公司。直到1981才恢复了广州潘高寿制药厂的名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潘高寿制药厂的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制药厂房建成投产后,对锅炉进行了两次改造,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用土灶明火制药生产,代之以蒸汽加热精炼,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对原有的酊剂糖浆灌装机进行了改造,使其实现了半自动,提高了分装的工作效率。同时,根据生产情况,对工厂布局和生产设备进行了调整。
随着形势的发展,被同行誉为“独握琵琶”的潘高寿制药厂,在厂家众多、同类产品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因长期生产川贝琵琶露这种单一酊剂水糖浆,一度陷入困境。
通过认真探索,潘高寿人找到了根治“断弦”的好办法,即重点发展咳嗽药系列,同时开发其他多品种、多剂型的治疗药物。针对儿童、老人等不同对象,热咳、感冒咳嗽等不同症状,不同等级等。,从单一产品发展到系列治咳药,先后推出国内首款祛风止咳、化痰散结的蛇胆贝母液和蛇胆贝母枇杷霜。同时开发出鼻咽清毒、生血袁迢汤、热热清等新产品。短短几年间,开发出20多种新产品,不仅发扬了提炼咳嗽药的传统,而且发展到生产治疗胆囊炎、肝炎、肾炎的药物,使产品结构多样化。
在积极开发新产品的同时,对老产品川贝枇杷露的配方也进行了改进,使药物的配伍更加合理。根据川贝母的特点,将传统的煎煮法改为酒浸法制成川贝母流浸膏,使有效成分充分释放,再以半成品的形式加入药液,使咳嗽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川贝枇杷露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配方和工艺的改进。潘高寿制药厂还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大力改造和扩建生产场地,将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为现代化大型生产企业。
经过几年的努力,潘高寿制药厂从一个年产值5600万、利润67万的企业,成为广州中成药行业第一个利润过千万的“富户”,成为广东省重点盈利单位,荣获广东省医药行业先进集体、广州市先进集体、广州市文明单位等称号。目前,潘高寿已发展成为中国医药企业50强之一。产品结构向多样化发展,现已有糖浆剂、汤剂、胶囊剂、颗粒剂、合剂五种剂型,品种超过100个。产品畅销国内外。
潘高寿制药厂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家部委和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副市长谢世华、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胡、原国家经委副主任范先后来厂视察。检查后,范题词勉励:“提高疗效,保证质量,在久负盛名的基础上前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