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阑尾

侨乡一个欠父亲债的年轻人。

1874 10 6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村。因为战乱不断,很多人去南阳谋生,这里也成了著名的侨乡。陈嘉庚的家庭也是华侨家庭。他出生时,父亲在新加坡,经营一家米店和一家小工厂。从小就是他妈妈一个人把他养大的。

闽南地区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从民族英雄郑成功,到虎门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这些故事给萧嘉庚的心灵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在集美村,还有郑成功的“国名村”和“国名井”。在老一辈的传说中,陈嘉庚从小就对这些爱国英雄充满敬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让他渴望早日报效祖国。

1890年,陈嘉庚17岁。他的父亲让他来新加坡见见世面,于是他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母亲,只身一人去了南洋。虽然城市的繁华是一种诱惑,但他不为所动,老老实实待在店里,和老伙计一起学习管理,很快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

1898年,母亲病逝。听到这个坏消息,陈嘉庚立即回到家乡安葬他的母亲。临走前,他把自己管理的账目交给了叔叔。当时父亲各项经营都很顺利,资产约35万元。然而,当陈嘉庚在为母亲守丧三年后回到新加坡时,她发现曾经繁荣的米店已经被冷落,债务已达30多万元。原来是我父亲的姨太太和儿子在陈嘉庚不在的时候挥霍无度,导致负债累累,濒临破产。

根据新加坡法律,我儿子不必偿还父亲的债务。此外,陈嘉庚身无分文。他该如何偿还?但他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毅然承担了债务,继承了这个烂摊子。当时他还不到365,438+0岁。从此,这位杰出的企业家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创业之旅。

菠萝“苏丹”,橡胶之王

独自创业的旅程异常艰难。陈嘉庚手里只有一点钱。有什么可以用来投资才能成功?经过详细调查,陈嘉庚发现菠萝罐头卖得好,而且周期短,需要的资金也不多,很适合自己的情况。所以他决定建立一个菠萝罐头厂。

资金不足,陈嘉庚贷款7000元,在距离新加波市区10英里的淡水港山区建了一个菠萝罐头厂。一切都是省吃俭用,借来的7000块钱终于勉强够建厂。制作菠萝罐头所需的锡和糖可以从其他商人那里赊购。动手终于没问题了。4月份菠萝一上市,陈嘉庚的“新立川”工厂就开始生产了。为了在比赛中获胜,陈嘉庚将他的菠萝罐头商标命名为“Sultan”,意为菠萝罐头之王。

在陈嘉庚的精心经营下,罐头厂经营得很好,销售额也很可观。结果月底净赚了9000多元。不仅工厂的投资全部收回,而且还有盈余,经济效益真是惊人。

从绝望中走出来的陈嘉庚首战告捷,以“新立川”为基地,经营了他父亲的企业和别人合伙的心悦菠萝厂,然后开了钱乙大米,米店也作为罐头厂的业务机关。

随着菠萝罐头生意越来越大,对菠萝原料的需求也在增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嘉庚在新立川附近买了一块空地种植菠萝,并把它命名为浮山花园。其实这个种植区确实是一块福地,后来成为当地最大的菠萝种植园。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与此同时,菠萝生意发展顺利。1906年夏天,菠萝罐头市场暴跌,陈嘉庚只勉强保住了1万元的利润。这个打击让他意识到,商场如战场,只经营一种产品是无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的。他必须找到新的项目。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嘉庚得知一个橡胶商人以高价出售了他的橡胶种植园。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于是赶紧联系这个商人,从他那里买了654.38+0.8万的橡胶种子。当时因为菠萝生意不景气,很多人纷纷卖掉自己的菠萝园。陈嘉庚借此机会购买了一大片土地,成为他未来的橡胶种植园。

到1913,陈嘉庚的菠萝产量已经占到整个新加坡的一半以上,跃居首位,成为行业的苏丹。这一年,他已经是一个华侨企业家,拥有两个橡胶园、四个菠萝罐头厂、一个米厂和一个米铺,固定资产和四五十万元的净利润。

然而,市场是多变的。1914年秋季,菠萝罐头生产旺季来临,一战爆发,欧洲国家限制进口菠萝罐头。因此,外国公司停止购买。陈嘉庚的菠萝罐头厂遭受重创,数万箱产品无法销售。不仅如此,战争还使陈嘉庚的米业陷入困境,尤其是许多商船在东印度洋遭到德国军舰袭击后,本已紧张的航运几乎停止。陈嘉庚大米厂的仓库里有10000多包大米。产品积压的直接后果就是资金周转困难,厂房租金逾期无法偿还,工人生活费不得拖欠。陈嘉庚已经陷入了“苟且偷生,度日如年”的境地。

在1914年的冬天,陈嘉庚终于卖掉了所有的货物。这时,他决定立即经营航运业。他先是租了1.300吨的万通和2500吨的万达两艘船,把需求量很大的熟米运到印度去卖。不久,由于市场的扩大,他又增加了两艘船来承接英国政府的货物。他审时度势,及时改变经营策略,赢得了可观的利润。仅仅一年后,就盈利20多万。之后买了一批船,但不是自己亲自管理,而是租给法国政府,既省事又规避风险,还能快速获利。

1916年,陈嘉庚又做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举动。当时欧洲国家正在自相残杀,这为美国经济腾飞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美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橡胶制品的需求,促进了马来亚橡胶工业的发展,成为产量居世界第一的支柱产业。马来亚已经成为世界的“橡胶王国”。陈嘉庚之前的投资终于有了回报,他被公认为“马来亚橡胶王国四大英雄”之一,载入史册。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陈嘉庚逐渐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橡胶行业。他先后将新加坡土头桥的菠萝罐头厂和恒美熟米厂改为“钱乙”橡胶厂和专制胶带,实现了橡胶经营从单一农业种植到工业制造的跨越。然后,他设法与美国橡胶工业协会取得联系,在美国投放广告,并将“钱乙”橡胶厂的大部分产品直接销往美国。就这样,他实现了第二次飞跃:他将橡胶的农工商经营融为一体,开创了英国统治下新加坡百年来华侨不经过洋行直接与外商进行贸易的先河。

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陈嘉庚不仅没有遭受损失,而且安然无恙。依靠菠萝罐头厂积累的大米、树胶、海运、卖铁皮,陈嘉庚* * *收入450多万元,扣除各种费用,其真实资产为430万元。结果他很快成为新加坡最富有的人之一,成为新加坡著名的企业家和华侨大亨。

花光所有家财,培养人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陈嘉庚意识到航运业是危险和暂时的,所以他没有继续。他开始扩张他的橡胶王国。

1919年,随着橡胶制品的广泛应用,英国投资者纷纷前往马来亚抢占市场,有实力的华侨商人和小园主也转行橡胶种植园或开办小橡胶厂,竞争愈演愈烈。面对挑战,陈嘉庚调整自己,实现了第三次飞跃:扩大了“钱乙”橡胶厂的规模,将橡胶粗加工厂改为深加工橡胶熟制品厂;退出两年前出资50万入股的三家橡胶公司;陈嘉庚公司成立,钱乙以橡胶公司的名义上市。

1922期间,由于资本主义过度自由竞争,市场萧条,橡胶价格连续三年下跌,许多小规模橡胶园和橡胶厂被迫停产。此时的陈嘉庚公司干劲十足,他断定橡胶行业是新兴行业,好日子还在前面。在走访了马来亚各地后,陈嘉庚一下子买下了九家橡胶厂。

1924年在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设立了10多家橡胶分公司,后来又在其他地方设立了分公司、支公司或办事处。目的是扩大产品销售和原料来源,减少中间环节造成的损失。为了抬高今年国际市场的橡胶价格,并从中垄断利润,英国政府实施了限制新加坡和马来亚橡胶产量的计划,第二年取得了一些成效。再加上美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影响,橡胶价格大幅上涨。这一年是陈嘉庚橡胶工业的高峰期。在英国大臣考察新加坡工业的报告中,他也提到陈嘉庚的公司是“亚洲最大的企业”。

与此同时,陈嘉庚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福建集美。他认为振兴工商业的目的是报效国家,但报效国家的关键是提倡教育,所以他“以一生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为目标,慷慨办教育”。1893年,20岁,在家乡创办“提气学书”。集美小学创办于1913。后来与弟弟陈景贤先生一起,边办学边集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他先后在家乡创办了集美学堂和厦门大学,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林、集美轻工等学校。资助闽南20个县市110多所学校;他还发起和赞助了许多学校,如道南小学、艾佟小学、崇福小学、南侨中学和南侨师范学校。他在教育上的花费超过1亿美元,几乎相当于他所有的家庭财富。人们亲切地称陈嘉庚先生为“校长”。

有人说在陈嘉庚办这么多学校无非是提高自己的声誉,但在陈嘉庚办学校不是这样的。他没有把它当成一种资本,相反,他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从1926开始,陈嘉庚做了很多努力,让集美学校和厦大的资金不中断。在资金匮乏的时候,他甚至低价卖掉了橡胶种植园。

1929 10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新加坡和马来亚最大的出口是橡胶和锡,最大的买家是美国。美国的萧条导致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橡胶和锡工业的大萧条。然而,陈嘉庚已经为集美和厦大的学校提供了90万元的资助。当时,陈嘉庚公司欠银行近400万元。公司资产只有200多万,资不抵债。以汇丰银行为首的债权银行要求陈嘉庚停止支持集美厦大,但陈嘉庚断然拒绝。他认为他不能也不应该放弃他的义务。学校一旦建立,就必须维持。门一旦关上,就没有恢复的希望了。如果学校停办,不仅耽误了年轻人的前途,对社会也有不好的影响,而且是大罪。如果因为夏姬学校的经济负担而导致创业失败,那将是个人事业的荣辱与共。

1932年,陈嘉庚创办的企业终于关闭了。虽然他的职业生涯结束了,但陈嘉庚从不后悔,因为他成功地创办了许多学校,尤其是厦大和集美学校。

1961 02年8月12日,这位伟大的企业家、教育家在北京逝世。弥留之际,他仍热切盼望台湾省回归祖国,并嘱托他“办好集美学校”,将自己的300万元遗产全部交给国家。为了感谢他这么多年为国家做出的不朽贡献,中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灵柩运回集美安葬在家乡,告慰这位曾经辉煌无私的爱国侨胞。

一生节俭无私。

陈嘉庚先生生活节俭,从不夸耀自己,但他不惜花费巨资投资办学。据有关人员统计,以1981年人民币与黄金的汇率计算,陈老一生捐资办学超过1亿美元。在陈嘉庚故居,陈列的蚊帐、被褥、衣服、帽子、鞋子等东西都是破旧的、老式的。一个破茶杯倒过来,底部插着蜡烛,是他自己设计的蜡烛托盘。他家财万贯,但对于自己的家事,却是“求缺不求全”。校舍和他的住所都被日本飞机轰炸了。但在校舍与房屋之间,他坚持先建校舍,并说:“先建校舍不恢复,难免违背先天下之忧而乐之训耳!”他去世后,国内存款还有300多万元,但根据遗嘱,没有钱留给后代。在这个问题上,他的说法是:“谁不爱自己的儿子,只有道德上的爱,而不是过度的金钱,才能称之为道德上的爱。而且,聪明多钱会损害他的野心,而愚蠢多钱会使他受益。”

别忘了团结,奥园刻图。

陈嘉庚晚年一心想着国家统一和台湾回归!1950年在集美学村创办奥园。奥园“博物观”中间,请泥瓦匠烧五张地图。最上面一张是世界地图,下面并列四张地图,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福建省全图、台湾省省全图和同安县全图,地图上刻有台湾省的个人历史。陈嘉庚先生写的《台湾省简史》第一句话就写道:“台湾省是中国东南部的一个大岛”。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省海峡,阻挠中国人民统一事业。针对美国的侵略,1950年7月4日,陈嘉庚通过《福建日报》发表谈话,明确指出台湾省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外来干涉。此后,他向记者发表了一系列谈话和声明,并发表了会见海外华人的讲话。他一再声明,台湾省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外国占领或干涉,并呼吁海外华人为台湾省的统一作出贡献。

统一祖国是陈嘉庚遗嘱中的第一件大事,他的遗言是“台湾省必须属于中国”。他相信他的愿望会实现,而且一定会实现。这也是陈嘉庚先生在“奥园”焚毁的地图上刻下“全台省省图”的最重要原因。

1990 3月11,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1964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第2963号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以表彰陈嘉庚在教育方面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