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经济

六安是农业大市,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盛产110多种名、特、优、稀农副产品。粮、油、麻、栗、茶、茧、肉、禽、水产品等农副产品产量居安徽省前列。

民国八年(1919),六安粮食总产量为25.3万吨,1949为75.78万吨。土改后从1952增加到96.42万吨,达到1257。1980年,全市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1981,粮食总产量达到228.38万吨,1985,粮食总产量为2159300吨,比1949增加1.85。

六安的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花生和芝麻。1949年油料作物种植29.88万亩,总产量12600吨,1957年增加到76.28万亩,总产量4810000吨,1910年减少。1965年种植油料38.81万亩,总产量升至2.27万吨。1978年种植扩大到60万亩,总产量31900吨,1980年种植62.94万亩,总产量3.54万吨,但仍达不到1957的生产水平,1985年种植。4667.66666666656

2012年农业总产值1988亿元,粮食种植面积1074万亩,产量44910000吨;油料种植面积654.38+25.8万亩,产量654.38+73万吨。棉花种植面积19.2万亩,产量17649吨;蔬菜种植面积94.8万亩,蔬菜水果在品种优化的基础上稳步发展。肉类产量565438+2000吨,水产品产量281万吨。基本形成了优质粮油、蔬菜、茶叶、生猪、家禽、水产、茧丝绸、油茶、六安麻、中药材、草、竹、柳编等一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目前,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59家,市级266家。通过申报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58个,绿色食品90个,有机食品31个。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皖西白鹅获国家证明商标,霍山石斛、六安瓜片、霍邱柳编、迎驾酒厂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30个,26种农产品获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全市有农副产品出口实绩的加工企业40多家,创汇2亿多美元,约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0%。出口企业涉及草、竹、柳编、羽绒、茧丝绸、水果蔬菜、水产品、茶叶等行业。农业生态经济建设已经启动。全市建成3个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和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分别获得欧盟、中国农科院和国家环保总局认证。陆毅牌金钱草和芹菜、桂然牌野生葛粉、赫连牌莲子汁等。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六安的工业基础薄弱。民国初年多是手工业作坊和作坊。主要产品有陶器、陶纸、陶纺织品、针织品、铁锅、糕点、白酒、纸伞、黄烟和铁竹农具。

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21940万元(1980不变价,下同),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8%。1952工业总产值达到4153亿元,比1949增长89.3%,其中轻工业增长93%,重工业增长24%。从65438年到0956年,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同时继续兴办了一批地方国营企业。65438至095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8373万元。1959年工业总产值181.6万元,比1957增长1.27倍。重工业比重由1957年的12.5%上升到28.24%。

1962年,工业总产值下降到1067万元;196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1597万元;1985年,六安市共有工业企业2418家,年工业产值达98907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26家,产值50622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1.18%;集体所有制企业2192家,产值27872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818%。全民和集体企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1990元和4038元;固定资产原值分别为53646万元和13293万元;固定资产净值分别为39062万元,1,01,61,000元;固定流动资金年均余额分别为113.27万元和613.20万元。

从1949开始,六安地区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85,工业大类10以上,工业35个,初步形成了以电力、化工、机械、食品、建材、纺织等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地方工业体系。轴承、手扶拖拉机、机制纸、棉纱、麻袋、白厂丝、丝织品等产品均在省内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979到1985,共有7款产品获得优秀产品称号;29个产品获得省优产品称号;有27种产品销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3]

六安工业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70家,比上年增加9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54.8亿元,增长17.7%。轻工业增加值6543.8+057.2亿元,比上年增长20.2%;重工业增加值达到654.38+09.76亿元,增长654.38+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