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介绍

地理位置

汕头以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占全市面积的63.62%,其次是丘陵和山地,占陆地面积的30.40%,梯田占总面积的5.98%。

汕头市位于粤东莲花山和南海之间的沿海冲积平原上。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整个地形从西北到东南依次为低山和中山——丘陵、阶地或阶地——冲积平原或海洋平原——海岸前沿的沙脊和海崖——岛屿。

自然气候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海岸线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汕头属于亚热带,处于赤道低压区和副热带高压区之间,东北信风区的南缘。汕头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端,太平洋的西海岸,靠近南海。冬季常偏北,夏季常偏南或东南风,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

北回归线穿过汕头市北部地区。该市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春雨多湿;初夏,气温升高,气温变化,经常有暴雨。盛夏,虽然炎热少热,但经常遭受台风袭击。秋季凉爽干燥,天气晴朗,气温下降明显;冬天没有严寒,但有短时寒冷。

全年日照2000-2500小时,日照最短的是3月。全年降雨量1300-1800 mm,多集中在4-9月。年平均气温21℃-22℃,最低气温在0℃以上;最高气温36℃-40℃,多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期间。冬天偶尔会有短时霜冻。

去观光旅游

汕头阳光明媚,气候宜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景点众多,自然环境优美。城市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量化考核结果居全省前列。汕头市被列入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试点城市,潮阳区贵屿镇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也是唯一的镇级试点单位。水和空气质量优良,城市绿化覆盖率32.7%。城市生活设施齐全。花园式小区遍布全市,居住品质优越。城市道路交通顺畅便捷;商贸服务业繁荣,餐饮酒店业发达,有一批大型超市和商场,商业网点布局合理,购物方便;各种文化、体育、娱乐设施遍布全市;大型综合医院多,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居广东省地级市前列;社会治安良好,民风淳朴,居民过着安静祥和、美好舒适的生活。是最适合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汕头也是一个理想的旅游景点,包括时迁风景区,北山湾旅游度假区,达濠青云岩,中山公园,华侨公园,石炮台公园,龙虎滩,新金河度假村,东湖度假村,澄海莱芜旅游度假区,澄海莲花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南澳县绿湾,高尔夫球场,图书馆,博物馆,国际会展中心,电影院等市区有金海湾酒店、帝豪酒店、君华酒店、国际酒店、龙湖酒店等40多家星级宾馆。购物中心、中西餐厅、娱乐中心等服务设施分布各处,可为所有游客提供高品质的生活配套服务。

文化特征

潮汕地区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早在新石器时代,潮汕就有了石器和陶器的生产技术。到东周时期,潮汕的陶瓷造型和施釉技术、玉器、木器和青铜器工艺都达到了广东的先进水平。东晋时期,青瓷、铜和铁的冶炼和铸造技术,特别是金银首饰技术,已经形成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宋元时期,玉石木雕、陶瓷大规模生产,产生了许多珍品。产品种类和技术水平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出口贸易得到很大发展。明清时期是潮汕工艺美术的鼎盛时期,大量精美的工艺美术留存于世。潮汕开元寺大殿的壁龛桌,圆形雕塑“金千塔”和鼻烟壶、玉玺、头插、怀古、如意等玉雕制品令人叹为观止。

潮汕民间灯笼、瓷嵌、香包、泥塑、剪纸、首饰等。富有地方特色,在民间享有盛名,成为官民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和时令用品。潮汕工艺美术经过千百年的提炼,融汇中外,推陈出新,自成流派,形成了鲜明浓郁的地方艺术风格。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此都有精辟的论述。潮汕工艺既有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原创性,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潮汕工艺品是潮汕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就地取材制作而成,往往显示其独创性,让人叹为观止。

潮剧由南戏演变而来,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潮剧。潮剧是潮汕地方剧种,广东三大地方戏之一,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潮剧也被称为中国艺术园林的奇葩,在国内外广受赞誉。其突出特点是:抒情优美,潮汕风味浓厚,有大量优秀剧目,表演艺术独特,演员名家荟萃,雅俗共赏,深受群众喜爱,多部潮剧被拍成电影传遍全国及海外,潮剧团也多次在全国各地及海外演出,尤其是丑剧表演艺术享誉盛名。

潮剧唱腔包括曲牌、对仗和小调。

潮剧唱腔有个特点:就是帮唱。

潮剧音乐的特色乐器有二弦、椰、大笛、大鼓、深波、曲弓等。

潮剧角色台词在古代分为生、旦、净、丑、洋、糊七个角度,现在发展为10种丑、7种旦、5种生、3种净。其中以“三小”(萧声、肖丹、小丑)闻名,被誉为“南方之花”。

这就是不朽的潮剧——潮汕文化的奇葩,潮汕民间艺术的精华。

流传于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统称为潮乐,包括锣鼓、弦诗、笛套、细乐、庙会乐等品种。它是一种艺术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厚、群众基础深厚、艺术价值极高的古老音乐。目前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台湾省、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潮州音乐古朴典雅,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潮州音乐既源于唐宋时期的中原古乐,又继承和融合了正字、昆曲、西秦、外江等各种戏曲和地方民间音乐曲调。到明代中期,潮州音乐已经形成了一种曲目丰富、形式多样、自成体系的民间音乐艺术。

潮州音乐是通过“24”、“I音阶”和简谱传播的。其中,《四儿谱》是潮音乐中最古老的谱,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谱。从《四儿谱》和潮州音乐的特殊旋律可以看出唐宋音乐文化对潮州音乐的影响。

潮州音乐是一种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演奏方式和乐器组合多种多样。潮州音乐有五种基本调式,即:轻六调、重六调、活泼五调、反衬调、轻三调六调。最有特色的乐器是二胡和打击乐。演出中,除了锣鼓,都是由二贤带领指挥。

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演奏的大锣大鼓,也有两五人组成的弦乐表演。它是一种奖俗扬俗、白娱大众的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农产品种类繁多,其中大米、花生、甘蔗、黄麻是传统大宗产品。潮州柑橘盛产各种岭南水果,被誉为“柑橘皇后”,而凌琳、橄榄、杨梅、油柑、澳洲柳等都是当地的名优杂果。在久负盛名的“蔬菜王国”,四季都有优质的时令蔬菜。宝鑫芥菜、早黄甘蓝、羽衣甘蓝花、菜花是当地的优势品种,优良的油菜享誉国内外。比较有名的畜禽有狮子头鹅、古灵鸡、本地黑猪等。,尤其是狮头鹅,有“百鸟之王”之称。海洋和淡水产品非常丰富,最珍贵的有鳗鱼、石斑鱼、鲳鱼、鲭鱼、对虾、奶油蟹、梭子蟹、鱿鱼、牡蛎和紫菜。潮州菜以丰富的海鲜为主要原料,以其用料考究、制作精美、口味独特而享誉海内外。风味食品,如牛肉丸、猪肉丸、鱼丸“三丸”、烤生蚝等,都是众所周知的。各种果脯、泡菜都是传统名菜。潮汕刺绣、金漆木雕、玩具礼品等手工艺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彩瓷、珠绣、金银饰品也很有名。

资源

汕头市已发现42种矿产,有180个矿区。从现有的区域地质勘探成果来看,汕头区域地质的显著特点是中生代侵入花岗岩发育,第四纪海陆交互相和海相沉积发育,相关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与内生成矿有关的钨锡多金属矿床主要分布在澄海和朝阳的花岗岩分布区,与外生成矿有关的石英砂、锆石和钛铁矿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区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有钨、稀土、玻璃砂、建筑花岗岩、装饰花岗岩、矿泉水、地下热水等,勘探开发前景很好。锡、金、钛铁矿、锆石、独居石、高岭土和耐火粘土具有找矿潜力。广泛分布的花岗岩、石英砂和粘土是重要的建筑原料资源。

全市土地资源224438.7公顷。全市可供开发的港口103个,仅南澳岛可供开发的深水港就有7个,市区内的朱赤、马山、苏艾、广澳等4个港口可建设69个1-65438+10万吨级码头泊位。有许多港口和大片的浅海海滩。10米等深线浅海滩涂面积74.3万亩,可利用面积46.8万亩。200米等深线渔场面积5.3万平方公里,适合海水养殖,海盐丰富。近海已知鱼类471种,虾蟹类17种,贝类30余种,藻类近20种。

工业

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增强,形成了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塑料化工、食品加工、机械设备、玩具工艺、印刷包装、视听材料等八大主导产业。建设澄海玩具科技基地和潮阳潮南纺织服装、精细化工、视听材料生产基地。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平民营科技园、龙湖民营科技园等一批园区成为科技产业集聚的重点区域。中国驰名商标9个,中国名牌产品8个,国家免检产品30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02个,广东省名牌产品65个。截至2006年底,全市累计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713个,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2.49亿美元。与18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雪佛龙德士古、汉高、沃尔玛、加德士等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家在汕头投资落户。依托港口优势,汕头被规划为广东省五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石化、能源、装备制造等成为汕头的重点战略产业,具有后发优势。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已形成粮食、蔬菜、畜牧、水产、果茶业、花卉六大支柱产业。

交通

经过25年的改革开放,汕头已初步形成了以海港、空港为中心,以高等级公路、铁路为骨架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建成了一批通信、电力、供水、环保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汕头港是中国沿海五大港口之一,拥有五千吨级以上泊位3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6个。综合吞吐量2621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58万标箱。近年来,汕头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和航运业。目前,汕头与世界上57个国家和地区的268个港口有货运往来,与香港、泰国、日本等地有集装箱定期货运班轮。2006年,汕头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达到201.25万吨,增长1.5%。

陆路交通汕头陆路交通发达。广梅汕铁路连接全国铁路网,成为京九铁路的重要出海通道。横跨汕头的厦深沿海铁路即将开工建设,使汕头作为直接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的枢纽作用更加突出。汕头是中国45个主要公路枢纽城市之一,由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组成的公路网四通八达。324、206国道从汕头穿过,通往全国;深汕高速、汕汾高速连接汕头、深圳、厦门三个经济特区,成为东南沿海高速公路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汕头与梅州、赣南的汕梅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目前,全市公路密度为86.9公里/百平方公里,村村通公路。以高速公路和国道为骨干的现代公路网基本建成。市区大部分可以半小时内上高速,1小时内到达机场和港口。

汕头机场可空运起降波音737、757等大中型客机,年客运量300万人次。开通了至香港、曼谷、新加坡和国内主要城市的40多条航线,办理了所有通航城市的货运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