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商标评审电话
韶关市位于广东北部,北纬112° 50′-16° 5438+04° 45′与23° 5′-25° 31′之间。西北、华北、东北三面与湖南省郴州市、江西省赣州市接壤,东邻河源市,西接清远市,南接广州市、惠州市。素有广东北大门之称,历来是中国北方与长江流域、华南沿海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战略地位历来重要。京广铁路大动脉、京珠高速、国道106南北向穿城而过,323国道东西向穿城而过,均穿韶关市区。中国南北公路运输干线107国道和105国道分别从本市北部和东南部穿过。
经济概况
韶关是广东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和第三产业也有相当规模。20世纪50、60、70年代,国家先后把韶关建成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大后方,建立了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韶关挖掘机厂、凡口铅锌矿、大宝山矿、曲仁煤矿等一大批重点工业企业,奠定了韶关工业在地方经济中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韶关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工业基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韶关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工业企业21,000多家,形成了由采矿、有色金属冶炼、钢铁工业、铸锻件、建材等资源型产业组成的重点产业。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石化、电力五大产业为主导的加工业;以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医药等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其中,韶钢集团年钢铁产能已超过500万吨,跻身世界钢铁企业100强;韶铸集团是中国最大的专业铸锻件制造商之一。装备行业有多家大型企业,如新宇公司、工程机械厂、中力公司等,生产大型工程机械、高空作业车、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等。
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8%、14.3%、13.4%。第三产业比重为16.6: 44: 39.4,明显好于2004年的17.5: 49.5: 33。二、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工业化进程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合计136.62亿元,同比增长14.3%;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1468亿元,增长14.6%,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3.9%。工业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 * 11个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3个产品以1579注册商标获得国家免检产品荣誉。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57亿元以上,蔬菜、优质水稻、优质畜禽、优质鱼类、特色水果、竹类、烟叶确立为全市七大主导产业,形成了韶关农业生产的特色和特色,蔬菜发展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优质水稻面积已占全市水稻总面积的近70%,总产量53万吨;三元杂交猪、山鸡、羊等优质畜禽和优质鱼类得到较大发展;沙田柚、三华李、刘一李、耐力李、乌梅、大果枇杷等特色优质水果面积22万多亩,占水果面积近50%。丛生竹、毛竹林、烟叶发展迅速;七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近8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1亿元,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6亿元,增长14.5%;有一批水果、蔬菜、粮食、小商品、布匹、水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和建材、装饰材料、日用品、农副产品、摩托车、野味山货、旧货交易、机电产品等专业街。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餐饮、信息、房地产、中介服务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来邵旅游的人数逐年快速增长。2005年旅游业接待游客5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54.38+0.4亿元。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5年韶关财政总收入占GDP的17.7%,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61%,万元GDP向金融机构贷款4840元,均处于全省较先进水平。2003年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省二类地区行列,2005年上升到二类地区第一位,全市人民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
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9.8亿美元,其中进口6.2亿美元,出口3.6亿美元。进出口货运量251万吨;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纺织服装、玩具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随着珠三角地区* * *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全省率先取得突破,7个县(市、区)与广州、东莞等地的区镇签约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韶关已成为国内外客商投资的热土。
2005年,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8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0亿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省级农业创新中心24个。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7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