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高手是怎么炼成的?

ppt高手是怎么炼成的?

有一点,我比任何人都清楚,我不是PPT大神,不是大师,甚至不是大师。很多年轻人在设计排版和配色技巧上都在我之上。我只是恰好是推广技巧、业务理解、故事讲述、文案提炼、标题点睛、逻辑串联、排版方法、配色规则、技巧运用最全面的人。嗯,这就像高考,比的是总分,而不是单项第一。

其实08年的时候,我的PPT还是这样的(见下图)。这个时候我已经做了10年的PPT了。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时间不一定是正相关的。我从PPT中深刻发现了这一点。

我看完之后觉得很不错,就在网上分享了,因为这个PPT里的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构思策划的,每一张图都是我找的。后来我被称为PPT专家后,默默的从网上删除了这篇分享。

这是成功的第一个标志:删除你的不成功历史。现在,我当然希望当时更糟糕,因为一个人的起点越低,他后来的成就越高,人们就会越钦佩他。

1

我的水平可以突飞猛进。首先,我得感谢我们学校的领导。因为他,我已经休学9天了。每天都是等领导的最新文案再改PPT。很多时候,你什么都做不了,因为没有材料可报。有时候等半天就是为了把一种说法换成另一种说法。

虽然关了九天,但是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0点,有时候回去还得恶补PPT。事实上,我没有额外的报酬。每个人都为了学校的发展加班加点。一般人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很郁闷,但是我想,既然逃不掉做PPT的命运,我就要努力通过这个PPT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PPT高手。于是我利用等待的时间下载了模板,摸索软件的菜单,一个一个的看,看看有什么效果可以被我使用。

在过去的九天里,我的PPT操作基本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当时我最大的进步可能是发现世界上还有一个模板叫TG公司,5438年6月底+2008年2月我努力做到的PPT是这样的(见下图)。

这大概就是我和普通人的一个区别:一旦意识到自己不得不去做一些无法回避的工作,我会立刻为这份工作找到多元化的目标,从而让这些被浪费的时间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积累。

只是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这种积累对我以后的生活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真的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

2

2009年6月5438+10月,我接到上海@卓一刘军先生的电话,问我能不能谈谈PPT。他邀请我讲PPT不是因为他看过我的作品,而是因为他很早就看到了我出版的一本名为《技术演示策略》的书。他认为我关于演示的一些想法很好,如果推广到PPT培训市场,正好可以弥补目前培训领域重技能轻理念的空白。当时因为我做了一个成功的PPT投标,觉得PPT就那么多,就满口答应了,更何况他开出了当时我无法拒绝的天价,一天六个小时的课程可以拿到5000元的税后收入,往返住宿和旅游全包。

为了一天能挣5000块钱,我当时在学校发了两个月的工资,我争取了。接下来我发现做一个PPT和教别人做PPT是完全不同的。一个讲师最大的挑战就是课程开发,而我只是一个自以为是的“PPT伪大师”。这个任务对我来说太难了。

实事求是的说,如果以现在的水平来看我5438年6月+2009年10月在家的准备,我真的很容易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出卖灵魂。我真的很后悔我想拒绝,但是我不能为了5000块钱错过这样的机会。

对我来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抄袭。我把能找到的PPT教程都下载下来,然后用自己的理解重新整理。我很幸运。我的第一个客户是中国电信,我老婆正好是中国电信的。她接触了很多内部PPT,她帮我找了几百个内部评价好的PPT。我总结了一下,作为案例分享。我的逻辑很简单。我说不清楚,就用案例轰炸你!

我当时就想,只要给客户这样的理解:你看,你做不好PPT,别人做!只要我给他们足够多的好案例,他们就会认可我。大不了我就赚这5000,金盆洗手。这大概就是我和普通人的第二个不同之处:当我意识到传统路线行不通的时候,我会立刻寻求新的途径来达成目标,而不是局限于用某种方式达成目标。

当时的我严重缺乏自信,所以我的自我介绍是这样的(下图),想把自己每一个微不足道的成绩都拿出来压阵容。

其实排版很难看吧,不过我当时已经尽力了。

深感功力不足,回家后立即把专家的博客全部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我看了每一篇文章,以为好的文章马上就会被模仿。这可能是我和普通人的另一个区别:我的学习方法很简单,不求速成秘诀,而是模仿别人分享的一切成功经验。一个星期,每天看,做PPT超过10小时。

另一个不同是,我从不满足于一点一点地思考。我一开始就喜欢在一个整体的框架下思考,所以我把自己的经验系统化,变成了一个分享的PPT《如何做一个PPT高手》,放到网上。

当时深受孙骁骁的影响,认为全画面的PPT太酷了,所以基本上这个PPT都是模仿全画面风格设计的,突出视觉效果。没想到这张2009年3月分享的200页PPT在网上引起疯狂下载。各地累计下载量应该已经超过200万了。

一开始,我把我的作品分成两个版本。如果你想要下一个版本,你必须把我的文章转发到另一个论坛,然后给我地址,我会给你所有的源文件。

这一招奏效了。猜猜最后有多少人转载了?都3000多了!也就是说,我的一篇分享博客被网友转载到了2000多个论坛(有些是重复的),这部作品一下子被传播开来,于是我被很多人知道,开始被戴上PPT达人的光环。那时候,我还年轻。

相信很多人对下面的封面非常熟悉。直到今天还有人找我要这个PPT。

作为一个出版过三本书的作者和资深编辑,我们都知道,做一本畅销书不难,但是打造畅销书品牌非常难。我们只是想建立一个品牌,而不是畅销书。

打造图书品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1,响亮的商标,2,系列图书,3,不断升级改版。

大部分人做得漂亮就满足了,但是要成为专业人士,就要有品牌建设的意识。我们在写《劝导——让你的PPT说话》的时候,已经系统规划了写作重点。我们的决心是打造品牌,不是写畅销书。

所以很多人问我后来写的书和以前写的书是不是一样的,回答也没有重复,因为从一开始就有定位区分,写作的时候有意识的给未来留了余地,也给培训课程的互补性留了余地。

所以,在说服——让你的PPT说话还在热卖的同时,我们已经开始准备说服——一个工作的PPT应该做的事情。出版《劝导》的好处——让你的PPT说话也给了我们很多反馈,可以更好的改进我们的书。当然,这些反馈有一部分是信了,完了,但也有一部分是很有道理的,要想办法在新书里实现。

你会注意到,我总是留出一些时间为未来工作,而不仅仅是为现在。这是时间管理中需要的远见。

我的粉丝越来越多,我开始有意识地鼓励他们投稿。一开始平台是我的独立博客,然后是微博,现在当然是微信。

在修改他们投稿的过程中,也是我吸收不同灵感的过程。和这些人中的佼佼者合作,强强联合,做出了很多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作品(如下图)。

这块表是我最近四年最有影响力的14作品,被转发过万次。其中六个和朋友合作过。我非常感谢我的朋友们,比如吴晓明、江草PPTao、我希望、刘建良、长沙新丝径等等。我从你身上学到了很多。

当然微博转发的跟我有关的只有两条,因为很多都是被盗的。有人问我怎么对付抄袭者,我的回答是:有了源源不断的原创,大家就会知道谁是真正的分享者。

当然,我也要感谢这些抄袭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挫败了我的突围尝试。而是他们逼着我不断创新创造,累积的影响力其实远远超过了一次爆发。

这也是我的成长哲学:找到方向后,坚持比所谓的好方法更重要。

四年来,我已经发表了150多个大大小小的PPT作品。你会发现我从创意、文案、设计都在追求创新和改变,尽量不重复自己。

我慢慢组织了和我一样的网络爱好者,建立了一个QQ群。我们一起创作,一起策划,一起推广,大家玩得很开心,也交了很多新朋友。在我训练和写书的过程中,他们给了我很多启发。再次感谢,就不一一点名了。其实一个人的成功是需要一个小环境的,身边缺少会做PPT的人,所以我给自己创造了这样一个环境,你可以和同伴一起走。

很多人坚持不下来的原因就在这里,缺少一群同龄人的鞭策。有人说我身边缺少同伴。在互联网时代,你找到同类并不困难。难的是你没有拿出一部作品来证明自己是同类。那么多人想加入我的群,我拒绝了。我的要求很简单:如果你不能证明自己有决心做好PPT,就不要进来做牵手党。入群,拿作品当门票。所以这个群是被邀请的,所以不要搜这个群试图加入。

当然,我观察过很多新手的学习思维,发现不仅仅是PPT,所有人的思维都是一样的,试图得到一个完整的方法,然后我就能很快上手,然后就能把工作做好,差不多就不错了。

但是所有的学习首先要有一个框架,但是也要有大量详细的练习让你对框架理解自如,要有指南,但是也要有指南的完整执行而不是差不多。

一开始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学PPT这么难。我觉得这个其实挺容易的。我发现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因为:

1,PPT结合了逻辑构思和排版设计的知识,以及营销演讲心理学等。普通人很难一下子理解这么多知识,在时间的压力下不得不选择抄袭模板。

2.普通人做PPT最大的麻烦往往不是缺少模板,而是一个好的创意,却因为找不到素材,不知道如何处理才能有效利用。最后他们发现自己的想法很丑,于是放弃了继续尝试的欲望。网上的模板看起来很美,但都使用了很多设计细节,比如颜色、形状、字体、布局和动画。普通人没有能力一个一个的拆解学习,只好全部吞下,这样做一百年也成不了PPT高手。

于是我开始意识到,在教一个人用逻辑思路表达演讲意图之前,最好先解决他的技术瓶颈,这个思路就成了我的书《秋叶学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