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侵权案件中类似商品或服务的认定

在商标侵权案件中,有时需要首先确定商品或服务是否相同或相似。针对这一问题,学界尚有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商品或服务是否相同或近似的认定应属于法律适用问题,但其中包含事实问题,如商品的功能、用途、生产部门、销售渠道、销售对象等;服务的目的、内容、方式、对象等。所以司法鉴定只能是认定事实问题,中间还有一个?边界?问题,司法鉴定不能超出其有限的范围。

I .类似货物或服务的定义

类似商品是指在功能、用途、主要原料、生产部门、销售渠道、销售场所、消费者等方面相同或者近似的商品。根据《区分类似商品和服务表》的描述,是指在功能、用途、所用原料、销售渠道、消费者等方面具有一定的* * *相同性。如果使用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使相关公众认为其具有特定的联系,使消费者误以为是同一企业生产的商品。

类似服务是指在目的、内容、方法和对象上相同或相似的服务。根据《区分类似商品和服务表》的描述,是指在服务的目的、内容、方式、对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果使用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使相关公众认为存在特定的联系,使消费者误以为是同一企业提供的服务。

第二,确定类似商品的主要因素

1.商品的功能和用途

如果两种商品的功能、用途相同或者相近,能够满足消费者相同的需求,则更有可能被判定为类似商品。

如果两种商品在功能和用途上是互补的或者需要一起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则判定为类似商品的可能性较大。

2.商品的原材料和部件

商品的原料或成分是决定商品功能和用途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两种商品的原料或成分相同或相近,判断为类似商品的可能性较大。

但是,随着商品的更新换代,即使商品的原料或成分不同,且其原料或成分具有可替代性,不影响商品的功能和用途,仍存在被判定为近似商品的可能性。

3.商品销售渠道和场所

如果两种商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场所相同或相似,消费者同时接触的机会较大,消费者很容易将两者联系起来,因此更容易被判定为相似商品。

4.商品和备件

很多商品是由各种零件组成的,但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商品与零件相似或零件之间相似,仍应根据消费者对零件之间密切关系的通常认知来判断。

如果特定成分的目的是为了匹配特定商品的使用功能,而该商品缺少该特定成分,不能实现其功能或严重损害其经济使用目的,那么就更有可能被判定为类似商品。

5.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两种商品由同一行业或者领域的生产者生产、制造、加工的可能性越大,就越有可能被判定为类似商品。

如果两种商品是从事同一行业的人类消费群体,或者其消费群体具有相同的特征,则判定为同类商品的可能性较大。

6.消费习惯

对类似商品的判断还应考虑消费者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消费习惯,即应考虑相关公众的认知水平和市场交易的情况。如果消费者在习惯上可以将两种商品相互替代,则判定两种商品为类似商品的可能性较大。

三,确定类似服务的主要因素

1.服务目的

如果两种服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目的,可能相互替代并满足一般服务接受者相同或相似的需求,则更有可能被判定为类似服务。

2.服务的内容

提供的服务内容越接近,越有可能被判定为类似服务。

3.服务方式和服务地点

如果服务方式或服务地点相同,一般服务对象同时接触的机会较大,则更容易被判定为同类服务。

4.服务的目标范围

如果服务接受者来自相同或相似的消费群体,则更有可能被判定为相似服务。

5.服务提供商

如果服务提供者来自同一行业或领域,则更容易被判定为同类服务。

可见,司法鉴定不能直接判定商品或服务是否相同或相似,这是一个法律问题。但可以对主要因素逐一比较,分别得出各因素的比较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