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靖城中学的历史沿革

靖江县唐高级小学

靖江历史上有很多书院,其中马州书院是最早、最久、影响最大的一所,占据了靖江教育史的大半。她是靖江教育的开始,是靖江文脉的开始。其“治学不求财,求学不求荣”的教育理念成为马州人民心中一座巍峨的丰碑。她为靖江人树立了崇高健康的教育观和成功观,成为靖江繁衍兴旺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靖江马州书院、兴化昭阳书院、兴化郑文书院、泰兴锦江书院并称为泰州四大书院)

南宋建炎4年(1130),也就是靖江县建县前300多年,诞生了马州书院,由孔子51孙孔元千所建。孔原居泰兴,后迁居靖江西沙。他见那里没有地方读书,就在西沙孔子祠堂附近自费建了一座书院,并以马托沙的谥号“马周”命名。后来马州书院被湮灭,没有史料可以考证为什么会湮灭。但是靖江作为一个县,怎么能没有书院呢?明朝万历年间,知县赵准备重修报恩阁,成为学生们学习和谈论艺术的地方。由首任知县张汝华建造的报恩阁就在河边。是地方官员欢迎上级登岸休息的地方。赵命人在亭子周围围上篱笆,建了八间房子,其中三间叫“宝轮厅”,五间叫“天章阁”,这是书院的格局,但还不是书院。明朝九年(1636),陈被任命为靖江知府。上任两年后,他大幅扩建了银根亭。他先是在围墙南侧建了一个牌楼,从地道进入,种上梧桐和竹子,中间有一个大门。进门,有桥有井;桥下是放流池。在董驰的东部有一座石门。启动闸门可以引入长江的潮汐。石门南有一个洞,桥北有五间房子。东边有个亭子,名叫“大石阁”。大石阁建在水池附近,高20多米。俯瞰戈登,城市的山川野趣尽收眼底。勋阁以西有20多座建筑,其中有一座建筑,都由回廊相连。房子四周砌一堵墙,白墙配小黑瓦,庄重典雅。这是一所标准的大学。因前人建有马州书院,陈仍将其命名为“马州书院”,以示对前人的怀念和敬仰。

没过几年,清兵入关,陈苦心经营的马州书院在战火中化为废墟。清嘉庆十八年(1813),河水崩塌,陈修建的马州书院遗址全部坍塌入河。在此期间,孔子的后代在西沙刘玲港永宁桥附近建立了另一所学院,也叫马洲学院,但很快被摧毁。如此一来,马州书院将建三废,成为历史遗憾。

清道光三十年(1850),贾益谦任靖江县令。当他得知马州书院的经历后,不禁感慨万千。怀着对马州书院创始人的崇敬,他向上级上书,要求将正一书院改名为马州书院。正一书院位于南门城(今京城中学),清乾隆十年(1745)知县杨凤台所建。* * *房间17间,其中前厅5间,报告厅5间,后厅5间,侧室2间。论规模,不能与陈所建的马州书院相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政府明令废除科举和学堂。此时,由正一书院更名的马州书院已不存在,县政府在旧址上建立了靖江县高等小学堂。

靖江县高等小学堂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两层小楼,呈“口”字形,风格非常独特:中间是一个方形庭院,种着梧桐树,又称梧桐路。底层和上层都有走廊环绕,可以进入室内而不被雨淋日晒。因为与马州书院有联系,1983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该建筑因年久失修逐渐坍塌,于是京城中学报请县政府批准,将其拆除,并新建了一座仿宫殿式建筑,为水泥结构,仍称“马州书院”。虽然不是当年马州书院的复原,也没有“口”楼那样的古建筑和文物特色,但与马州书院的历史有关,也值得珍惜。靖江县初级中学

(1926年夏季~ 1937年7月)

1926年夏,在北伐战争的影响下,我县名士积极倡导并向政府请愿,请求批准建立第一所县立中学。学校的名字叫靖江县初级中学,校长叫陈如仁。学校位于夫子庙,招收一年级一个班的学生。1927年春,迁至魁星阁旁的马州书院原校区,即现在的校区。之后会逐年升级,都是单轨。1927夏,黄绍哲接任校长,1928夏,陈京桥接任校长。

1928 165438+10月,体育老师金冲破“信男信女”的阻力,用斧头砍死了城隍神像。他曾被封建思想批判围攻,引起轩然大波,但最终在全校师生和社会进步舆论的支持下,斗争取得了胜利。

1930年是三个年级,学生220人,教职工15人,年经费6500元。

1932年春,原县女子初级师范学校停办,1班37名学生并入,称为女子师范部,由叶负责师范部工作。

学校聚集了一批学识渊博、工作严谨、思想开放、具有教育专长的优秀教师:语文教师张、刘欧伟、黄长光、杨作平、陈卓如、刘代青,数学教师孙玉玺、刘、陈,英语教师盛、盛、刘元韶。他们都是经验丰富、享有盛誉的教育界名人。特别是校长黄绍哲(东南大学理学学士)、陈京桥(南洋公学理学学士)、教务处主任张晓江(中央大学毕业,曾担任院系督学)均亲自授课,为教师树立了备课精益求精、教学严谨优雅、培养良好教风的典范。

同学们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互相琢磨,形成了良好的学风。1933一班毕业的40多名同学,大部分都去了更高一级的学校,毕正邦等7名同学也考上了苏州中学。

学生们经常在课后阅读进步书刊,尤其是民丰日报,它是在* * *生产党地下组织的支持下创办的。有刘述周、周仁初(两人分别是靖江县委书记和宣传委员)和刘白山撰写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特别是反帝反封建的社论,对大家影响很大,在大家心里种下了革命的种子。他们突破了当局设置的“读书就是救国,救国必须读书”的思想藩篱,明确提出“案前读书,关心天下事”,在“九一八事变”后,该校学生出版墙报,组织演讲,上街宣传,抵制日货,要求抗日。许多进步师生还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靖江反帝联盟。

1932年,学校进步师生发起成立白光社,宣传革命真理。“就一点点?“九·九”学生运动后,、、、以白宫代表的名义,向国民党县政府和县党部请愿,要求他们传达向国民党政府和中央党部提出的八项要求(如“停止内战,一致出国”)。《靖江日报》出版后,迅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和支持。全国学联高度评价,回信称学校的白人社团是亲密伙伴。

由此可见,11这一年,是县初级中学从无到有,初具规模,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优良校风、严谨学风和光荣传统的一年。苏北靖江初级中学-靖江县初级中学

(1949 65438+10月-1966 5月)

1949 65438+10月28日,京城解放。人民政府将学校与靖江中学、县级简易师范学校(靖州中学前身)、民办苏北中学合并。校名为苏北靖江联合中学,校长刘白山(1929)毕业于江苏省第六中学。历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编译部委员、靖江《民丰日报》总编辑、上海国文通讯社总编辑、《大公报》总编辑、党支部书记王·。受苏北行政公署委托,泰州机构牵头办学。总部在魁星阁旁边,初中四个班,一个简单老师,一个初级老师。还有西门分校(三中前身)、生祠分校(生祠初级中学前身)(独立于1950)。暑假师范系并入如皋师范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前身);高中暂时停课,学生被转移到泰州和泰兴中学。并在积石(积石中学前身)设立分校。

1950年8月,何健民任校长,唐淳任党支部书记。1951年10月学校更名为苏北靖江初级中学。1952年8月,樊一清任校长,学校更名为靖江县初级中学。四年来,学校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吸收老区办学经验,建立了新的教学秩序。学校实行“向工农敞开大门”的方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宣传。土改、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全体师生排演剧目,捐款支持志愿军购买飞机大炮。尤其是范一青校长带头送女儿参军,带领大家慰问志愿军,一时成为佳话。

1953年夏,西门外支部迁至东门,韩朝任党支部书记。1956年8月,增加一所高中,更名为靖江县中学。

在这五年中,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班级人数从12增加到25人,学生人数从695人增加到1424人,寄宿生100多人。扩建了学校基地和活动场地,新建和改建了教室、仪器室、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浴室、师生宿舍。增加了大量的仪器和书籍。

学校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以教学为中心,重视研究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适当控制社会活动,增加课外阅读和文体活动,加强劳动教育,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1957年夏,为方便学校管理,东门外分校命名为靖江县中学;本部更名为靖江县初级中学,韩朝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

8月,1958,任命卢二泉为副总裁主持工作。9月分入越江(滨江学校前身)、鼓山两所初中,6月1961分入穆白初中。1962年8月,陈振坤任副校长主持工作,范光辉任党支部书记。9月,私立红旗初级中学三个年级两个班走到了一起,是一个附属私立班。1963年8月,丁惠南任党支部书记、校长。

在这一阶段,尤其是1958,“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师生工作时间过多,影响了文化知识的传授。65438至0959,省委书记陈光强调要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1962学校倡导教师“五个自觉”,要求教学“五个优先”,即教师为本、书本为本、课内为本、基础为本、平时为本。到1963,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形成了三大特色:(1)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寓教于乐;(2)教师爱岗敬业,教师住校,全程管理学生;(3)教师开展大规模家访。1963期间,学校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以音乐会、话剧等多种形式宣传雷锋精神,受到师生的好评,团中央少儿部在靖江视察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1965期间,学校认真学习贯彻毛泽东同志“七·三”指示。师生深刻理解“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与“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辩证关系,适当调整课内外学习、工作、休息和文体活动时间,在教学中实行“少而精”、启发式、精讲、多练。靖江县靖城中学

(1976 10月—1987 8月)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学校奉命增设两个高中班,更名为靖江县靖城中学。上级抽调了有专长、有教学特色的骨干教师,又调回了一部分文革时期下放的教师。从65438年到0977年,范继任校长。学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学校面貌迅速改观。范校长及时提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口号,从建立教师办公制度入手,大力整顿教师队伍,将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定位为“严、恒、细、实”,鼓励学生争做社会主义接班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严厉批“两个估计”,形成了努力工作、刻苦学习、力争上游的可喜局面。在1978高考中,我校首届两年制高中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录取了33名大学生。1978学校新建教学楼,12教室,并逐步增加仪器、图书、体育等教学设施。这一时期,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思想教育方面,学校贯彻“走出去,请进来”的指导方针,邀请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革命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在1979-1980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学校作了典型发言,光明日报也报道了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理论的成功实践。同时,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学校还修建了8栋两层教师宿舍。1981年8月,蒋南青任党支部书记、校长。学校认真开展“五讲四美三爱”活动。组织开展“可爱的祖国”“学习光荣校史,传播优秀校风”等主题报道,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新一代。1984学校被县政府授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四化培养人才”奖励旗。1984年,原马州书院摇摇欲坠。为了修复这座古建筑,江校长多方奔走,多方筹集资金,拍摄相关图片,并亲自设计,最终建成了飞檐翘角、回廊分明的宫殿式建筑。后来著名书法家、时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武中奇手书“马州书院”二字;原靖江县委宣传部长朱根勋、著名书画家陈大羽应邀题写对联。1985年春,凌金友接任校长,高任党支部书记。学校进一步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提拔了多名中青年干部,建设了一支年轻、勇于创新的领导班子。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法制教育。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了教学质量。1985学校荣获全县首届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先进集体”奖旗,在全县田径比赛、男篮比赛、乒乓球比赛、千人长跑比赛中获得第一名。1986学校成功举办60周年校庆。同年,学校被扬州市授予“飞招先进单位”。截止1986年末,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高中14班,初中16班),教职工142人,在校学生2200余人。学校基地总面积25亩,校舍(含三栋教学楼)近9000平方米,校办工厂有两所靖江市靖城中学。

(八月1987-)

1987年9月,北任校长,潘任党支部书记。贝校长上任伊始,就把切实解决教职工的思想问题放在首位,求同存异,努力提高教职工的团结协作精神,用事业编织奋进的纽带,用情感凝聚战斗的集体,营造了良好的人际氛围。教师队伍的空前团结,大大提高了京城中学的社会地位。

9月,鲁玉平成为校长,马丽成为新的党支部书记。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把学校建成花园式学校。

将小木屋区改建为综合楼,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提供硬件支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从二房买回原属于学校的8.9亩土地,将其打造成一流的塑胶运动场,让学校有了适合上体育课和活动课的地方;抓住机遇,为邢星电器制造公司收购了4.5亩土地,现已建成集理化实验室、数字阅览室、多功能报告厅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楼。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入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向一线教师倾斜。扎实开展蓝色工程建设,传、帮、带,多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2000年8月,该校青年教师陈被查出患有肝肿瘤。这个消息震惊了整个学校。高二6班6名同学自发给江苏有线电视台写信,栏目组《真爱久久》专程到学校制作节目。全校上下大力开展了向陈学习的系列活动。团委创作的演讲稿两次获得靖江一等奖,参加台州教师节演出。

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13年同类学校排名第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积极协助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均取得优异成绩(如2003年“景泰杯”电视辩论赛获全市第二名)。1991、1996、1999、黄永然、徐剑、、秦等学生于2000年先后考入清华大学。2004年,俞雨果以674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第一。

2003年9月,李星同志主持学校工作。

2010年8月,蔡健同志担任京城中学校长。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根据我市学校布局调整方案,我市整合靖江一中、靖江二中资源,建设一所规模较大的初级中学,恢复了靖城中学的老校名。在这一点上,京城中学可以说是完全继承了老县城中学(省立中学)的衣钵。学校以“快乐学习,快乐教育”为办学理念,向更高的要求迈进。

靖江市第二中学,创建于1993,前身是靖江市董娇中学和泰州市重点高中。当初董娇中学的学生都是‘船民中学’,靖州取消初中,学生分为靖城中学和船民中学。荆州市80%的初中教师被分流到董娇中学。2002年6月经泰州市教育局批准,更名为靖江二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学校办学成绩显著:中高考仲晶录取率和本科上线率均在全市名列前茅,其中2007、2008年高考录取本科人数是超市局的2.5倍,参加省市各类竞赛的获奖率也处于全市同类学校领先地位,受到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广泛好评。

2013年9月,方同志任京城中学校长,学校整体搬迁至康宁路159号。新建的京城中学是重点教育项目之一,也是我市第一个全数字化校园。整体风格以仿古建筑为主,白墙黛瓦。慢慢地走在学校大门前,我看到了老校友方祖岐将军的镀金大字。透过漏雨的窗户,亭台楼阁隐约可见,钟楼鹤立鸡群,红岛、育新、尚勇三座教学楼巍然耸立,走廊宽敞,一股清新的风在京城中学的校园里荡漾开来。这所近百年的名校再次焕发了青春。学校占地6万多平方米,按照13轨道39个班的规模设计,可容纳近2000名学生。校园内有300米环形跑道和翻新的体育馆。同时拥有报告厅、图书馆、电脑教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技术室、地理教室等近20个现代化专用室。新校区为这所近百年的老校开启了新的发展蓝图。京城中学穿越传统、现代、未来,百年文脉在这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