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的绣花鞋

“土家族”绣花鞋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是土家族布鞋的发源地,其土家族注册商标从事生产销售。当地的湖北本土公司是土家人商标的唯一合法持有人,当地从事绣花布鞋的工人已达1500人。至今保留了大量的绣花布鞋技术。

水族绣花鞋

水族人自称(隋&;sup3& ampsup3),俗称水家、水家庙等。,其现行姓氏水系来源于自称音译。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三都县、荔波、独山、都匀、凯里等县市,少数散居在广西、云南等省。

水族的鞋饰与云贵地区的苗、瑶、壮、侗等民族有很多同性特征,喜欢穿带钩的绣花鞋。水族绣花鞋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先用笋干剪出鞋底模型,用旧布一层一层加厚,做一千层底。然后用绒布绣出裁剪好的鞋面具,图案多样,多为花鸟,有时在鞋头绣上毛线球;最后,缝合鞋面和底部。一般来说,一个技术熟练的女人做一双绣花鞋大概需要2-3周的时间,普通女人完成的时间更长。

鞋底用布千层,鞋面头用红布,鞋跟用蓝布。鞋头向上翻成尖形,鞋面用丝线绣成底色图案,再用马尾绣卷曲成各种几何图案,图案有花、云等图案。刺绣精美,做工精致。水族女性大多在庄重场合或走亲访友时穿着,搭配百褶裙和银色纽扣上衣,非常优雅奢华。

董女式凉鞋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和湖南。由于该地区气候湿热,衣服以透气性好的裙子、打底裤、凉鞋为主。这里展出的是深受侗族妇女喜爱的绣花凉鞋。这鞋是布手工缝制的,鞋底是麻线。技术很讲究。鞋子的造型也很独特。只要后面有鞋帮,鞋头用细长的布条与鞋头连接,简单活泼,经久耐用。花绣在细布条、尾巴等处,并点缀金属片,突出了侗族刺绣的细致风格,展现了侗族多彩的传统文化。这样的鞋子穿起来不仅凉爽实用,而且美观大方。

董绣花鞋

侗族人称自己为耿、君或晋,汉族称自己为董氏或董人。主要从事水稻种植,被称为稻作民族。你看到的是侗族妇女穿的绣花鞋。鞋子由千层棉线制成,鞋头为双梁尖头。整个鞋面由蓝布和红布组成,正面绣有抽象的几何图案,中间是亮片。鞋后跟是用被划成钩云图案的黑布缝制的。

壮族的“背”绣花鞋

“背”绣花鞋是女性经常穿的。脚趾有一个钩子,像龙舟。有跟和没跟两种。鞋底比较厚,是砂纸做的。齐针、牵引针迹、混合针迹、线圈针迹、绒头针迹、压力针迹等。颜色方面,年轻人喜欢用底色明亮的白色花朵,如石榴红、深红、青色、黄色、绿色等,图案有龙纹、双狮保龄球、蝴蝶花、喜鹊等。老人常用黑色、浅红、深红等颜色,图案有云、龙、天地、狮、兽等。这里展出的是壮族家“背”女的绣花鞋。鞋的鞋头呈三角锥形,鞋头呈“回头”形。鞋面由蓝布制成,绣有黄、红、绿色线条的花草。鞋底采用美乐家材质,针脚细密,经久耐用。

不缠足的客家

在江西赣州的客家博物馆里,有一批特别的绣花鞋,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绣花鞋比老传统的三寸金莲还要大。这是客家妇女出嫁时穿的绣花鞋,因为从不缠足,所以鞋子很大。

在中国历史上,客家妇女是汉族妇女中唯一没有缠足陋习的群体。客家妇女为什么不缠足?

专家认为,客家妇女和男性一样参加生产劳动,甚至连犁地、劈柴等大部分重体力劳动都由女性完成。生活和家庭的责任让客家女性不得不有一双大脚来承担,这也是客家女性不缠足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客家妇女不缠足,也与当时客家人的生活状况有关。客家人因为生活在山区,远离朝廷伦理的约束,所以他们的生活习俗往往冻结在南迁的状态,以相对封闭的形式延续。

客家传统刺绣女鞋

“在江西赣州的客家博物馆里,有一批款式奇特的客家传统绣花鞋。综上所述,这类鞋有三个特点:一是鞋头尖尖上翘,形似凤嘴。”二、鞋面全部采用青色或黑色土布,鞋面用五彩线绣有牡丹、菊花、石榴、凤凰、蝴蝶等吉祥图案。贴边和贴边边缘镶嵌一条彩色滚边,使整只鞋看起来色彩鲜艳,富有层次感,庄严肃穆。第三,将鞋子的鞋跟和鞋面分成两个不同的个体,即在制作鞋面时先预留鞋跟位置,然后用麻线将鞋面的左右两端连接起来,交织成网,形成鞋跟。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鞋子,跟普通鞋子相比,鞋跟非常柔软,可以当拖鞋穿。

古代鞋子上的装饰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几百年来一直未变。唐宋时期的刺绣已经向精致化发展。这主要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秦汉以前的鞋子没有男女之分,但鞋尖必须向上弯曲。古人的鞋子,鞋头必须做成方形的弧形上翘样式,以提醒穿着者小心谨慎,不要东张西望。自古以来,女孩子都要学“针线活”,掌握刺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在女性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绣花女鞋。。与过去笨拙的尖头鞋相比,这种鞋更加精致美观,能充分展示女性婀娜柔美的体态,因此在女性中广泛流传,成为唐宋时期最流行的鞋型。

对比客家传统绣花鞋与唐宋时期的“凤尾鞋”,不难发现两者有相似之处。这种曾经风靡中原城乡妇女的鞋型,历经数百年仍能保留在客家地区,不能不让人佩服客家人在传承汉民族传统文化上是多么的坚定和执着。

“客家人对汉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完全的照搬,还包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对自身文化的改造。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虽然在外观上与唐宋时期的绣花鞋几乎一模一样,但在细节上,比如鞋跟,却有很大的不同。”

唐宋绣花鞋的鞋帮和鞋跟一般是一体的,即鞋帮的左右两端缝合在一起形成鞋跟。但客家人的绣花鞋是鞋面和鞋跟分开做的,用麻线织成的网做鞋跟。据笔者考证,客家人之所以要这样做鞋跟,有两个原因。首先,客家妇女通常在田里工作。除了过年走亲访友,白天一般不穿鞋。晚上干完活洗完脚才会有短暂的穿鞋机会。这时候脚还是湿的。为了舒适,男人通常穿木拖鞋。女性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为了达到“笑而不露牙,走而不出声”的要求,只好换成布鞋。按照传统的制鞋方法,为了使鞋面相当刮,往往在鞋面上垫上一层竹壳,这样鞋面虽然好看,但穿起来却极其不舒服。所以客家人用柔软的材料做鞋根,绣花鞋就是这样做的,不仅在赣南客家地区流行,在客家地区以外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很流行。偶尔可以看到广西毛南族的钩编绣花拖鞋就是其中之一。第二,客家妇女一旦成家,就成为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所以他们生活中需要的头饰鞋袜,大部分都要在结婚前,也就是“姑娘”的时候,安排妥当。这种提前做好的鞋,穿的时候很难顾及脚的大小。如果按照老的传统方法做鞋,一旦脚变胖或变瘦,鞋子不合脚,就得拆掉重做。按照现在客家人用的方法,即使以后不合身,也只需要在不影响鞋面的情况下,收紧或放松鞋跟的麻线就可以了。

“从客家传统绣花鞋制作中,也可以看出客家人在传承传统文化上是多么的灵活和富有创造性。客家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改造和超越了原有的旧文化,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新文化。这是客家人对待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客家文化在汉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的根本原因。

现在赣南的三南(龙南、定南、全南)、寻乌、安源等地,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不仅保留了大量的客家围屋,还保留了许多客家风俗和文化遗迹。一些客家妇女还非常珍惜她们结婚时和孩子小的时候穿的刺绣生活用品,如绣花鞋、绣花钱包、绣花童帽等。这些刺绣产品造型独特,图案夸张,色彩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