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小米上市,会进入BATJ的行列吗?
从合作内容来看,阿里和建行要* * *推进建行线上信用卡开通业务,以及线上线下渠道业务合作、电子支付业务合作,打通信用体系。未来双方还将实现二维码支付互认互扫,支付宝将支持建行手机银行APP支付。工行与JD.COM将在金融科技、零售银行、消费金融、企业信贷、校园生态、资产管理、个人联名账户等领域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中国农业银行和百度将共建“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目前双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信贷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基于大数据分析挖掘的客户画像、精准营销、客户信用评估、风险监控、智能客服、智能投顾等方面。未来双方还将在资产证券化、虚拟货币、产业互联网金融等方面进行合作和探索。中国银行与腾讯宣布成立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将重点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构建普惠金融、云金融、智慧金融和科技金融。
整体来看,各方公布的合作范围都比较大,比较全面,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相比较而言,农行和中行与百度、腾讯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更为务实。毕竟只有把双方的编码者和架构师放在一起,才能有正常的交流,否则领导在台上谈笑风生,下面的人只会手忙脚乱,到最后连个只能捣乱的鸡毛都接不上。
在个人用户被微信支付,被支付宝完全劫持的时代,银行业无疑是非常焦虑的。大趋势很明确——如果互联网巨头继续垄断,银行的未来将是今天的通信运营商,只能作为基础设施,服务客户的功能将彻底退化。2015年,中国工商银行举办互联网战略发布会时,巨幕ppt、休闲装等一系列产品都是通过互联网发布的。观众以为走错了讲堂,真是耳目一新。但是试用了一下APP,感觉褒贬不一,用户体验还不如任何一款上线三个月的p2p理财软件。和工行的电商平台一样,工行发布的一系列app即将向无存在感的方向发展。
我们每天说的金融科技,其实还停留在“技术”的阶段。在员工数量庞大、分支机构众多、层级管理严格的金融机构中,可以想象“边缘化”的科技部门和数据中心将驱动产品,驱动转型。如果你看看过去几年的新闻,这不是银行第一次与BATJ合作。希望每次都有进步。每次合作来了,似乎创新迫在眉睫,甚至需要破釜沉舟,最后一搏。如果一定要期待这个拥抱,我们希望以四大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巨头做好这几件事:
首先是让用户体验发挥作用。拥有数千人的R&D购物中心应该让手机应用和相关产品更加“互联网化”。把这个责任交给合作实验室,不费吹灰之力。要达到的效果是,这些app不再只是为了存在而存在。他们以2-3星的评价躺在榜单末尾,榜单上有真实的客户评价,确实能解决支付宝解决不了的问题,至少是二线互联网公司或者明星创业公司的产品。
二是把数据活起来,找到可复制的价值模型。数据的价值要从互联网主动与银行合作的动机开始。互联网数据对用户价值的判断大多很低——我们很难判断一个天天在朋友圈转发笑话的人和一个天天在朋友圈转发鸡汤的人哪个信用等级更高。银行不一样。最直接的是,一个账户的流水和消费记录是户主信用等级的核心信息。而这只是银行拥有的海量数据的冰山一角。为什么银行目前做不到?因为虽然大部分银行都设立了数据中心或者数据管理部门,但是他们的工具大多是SAS等现成的系统,缺乏自主研发的AI或者数据挖掘工具,也没有动力去深究这件事情。银行对it的主流认识还停留在IT、技术、服务、运维的阶段。他们有工程师,有CIO,甚至有CDO,但没有“数据科学家”这种角色。反倒是顶级互联网公司的研究所对类似的东西比较熟悉,这是银行要弥补的短板。
三是驱动金融科技创新。这不是为了纯粹的创新。金融机构就一定傻吗?显然不是,只是方式不正确,现在正确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一则关于平安科技的新闻。原文为:5月9日,国际权威人脸识别数据库LFW公布的最新测试结果显示,平安集团旗下平安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以99.8%的识别准确率和最低的波动幅度领先国内外知名公司,位居全球第一。这一精度是LFW公布的最好成绩,也是平安科技人工智能实验室取得的里程碑式成果。什么是创新驱动?就是在未来人工智能的IJCAI和AAAI大会上,在数据挖掘的SIGKDD和ICDM大会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微软和ibm,还有工行和招行。这个不难,相信会很受学界欢迎,价值意义也会很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