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是哪里人?

朱,女,1957,陕西省咸阳市人,食品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78朱考入大连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制糖工程专业;1982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1997担任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2004年获日本冈山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任大连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200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2010任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2012,带领团队组建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3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长期致力于水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在海洋食品深加工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中文名:朱

国籍:中国。

出生地:陕西省咸阳市

出生日期:1957年3月23日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研究生院:冈山大学

主要成果:2013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代表作:海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水产品加工技术。

产地:江苏省宜兴市

人物体验

65438年3月至0957年3月,朱出生在陕西省杨凌区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由于父亲在杨凌农业技术学院工作,她十几岁时就对农业科学实验产生了兴趣。高中毕业后,我以知青身份下乡种田。

1978年3月考入大连轻工业学院制糖工程系,3月加入中国* * *产党。

1982 1月,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主任、副教授(1993年6月-1997年8月-)和教授(1997年8月-)。1997年8月任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2007年3月)。

2001年9月赴日留学,进入冈山大学农学部攻读生物资源科学博士学位。2004年3月博士毕业。

2007年3月任大连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至2010)。2010年3月任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

2012,朱带领团队成立“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我国海洋食品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和* * *技术问题进行研究。

2013 12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纺织工程系院士。

2016年7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食品加工技术研究所朱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揭牌仪式在木兰县举行。6月8日,10,天津市宽达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朱院士专家工作站在东丽区成立。

2017年3月28日,签约暨揭牌仪式在西北大学朱院士工作室举行。9月19日与广西百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约,双方在百色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建院士工作站。2月27日,65438+,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命科学与生态学院朱院士工作站揭牌。

2065438+2008年5月被聘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双聘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_朱长期致力于水产品及农产品深加工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主持国家973计划、十一五、863计划、十三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农业转移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前期研究项目30余项。它解决了食品加工领域的许多技术难题,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海洋食品深加工技术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

上世纪80年代,朱的科研从制作饮料开始,研制出的“桔子悬浮果饮生产技术”引发了饮料行业的一场技术变革。“多肽营养豆浆”被科技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2000年被国家指定为中小学生豆浆。

从65438年到0994年,朱把海参作为科研的重点对象,通过走访企业、到作坊、到城市乡村,最终解决了海参加工中的瓶颈问题,从理论上揭示了海参自溶的本质。2006年,“海参自溶酶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其技术开发的“海参肽”和“速溶海参”已成为大连市标志性产品。

从2006年开始,朱课题组将对海参的自溶机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层面分析海参的自溶机理,从而改进海参的品种和养殖技术。

2011年6月,“贝类深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项目是以朱为首的科研团队对贝类深加工关键技术的系统研究,建立了贝类热加工食品的质构控制、低温真空渗透调味、分级杀菌等新技术,使贝类食品具有色泽、弹性和品质。除了贝类热加工食品,对贝类多糖也进行了研究,在贝类活性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分析和生物活性评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截至2015年底,成果已在辽宁、山东、吉林、内蒙古、新疆、西藏、四川、湖北等省实现产业化,培育了多项国家和省级驰名商标和品牌,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多亿元,间接经济效益50多亿元。

截止2012年底,朱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973”、国家“863”、国家“十一五”、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推进计划项目、省市重点科研项目等20余项,校企合作项目40余项,创造产值近8亿元,实现经济效益上亿元。作为第一完成人,朱获得了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20多项科技奖励。

承担这项工程

科研成果奖

截止到2011,朱主编和参编图书、教材10册,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52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49项,授权30项。

出书

授权专利

人员培训

朱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以科研团队为纽带的特色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将科学精神的培养深度融入言传身教的育人过程,以科研促教学,以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精心培养了一大批食品科技领域的科研人才和企业技术骨干。

朱以项目带动团队建设,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团队建设于一体。她根据团队每个成员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方向,分别给予指导,保证每个人都能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同时在团队内部建立了资金管理、奖励、例会交流等机制,让整个团队高效运转,团结一致。朱也因为教学成绩获得了辽宁省优秀教师,2014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模范。

荣誉表彰

社会公益服务

性格评估

朱通过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改变了中国食品企业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赖国外的现状,提高了中国食品工业的水平,使其逐步摆脱落后,实现世界领先。(大连工业大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