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服装的梦想家远行——金坛服装的品牌之路
曾担任乡镇企业局和经贸局主要领导的王聚福,如今是“金坛服装行业商会秘书长”,这将是他退休前最后但也是最忙碌的“官位”。
他欣喜地向记者透露,今年将是金坛服装的“创牌年”,晨风、、高高、等企业将在创牌上有大动作。作为“中国服装跨国采购产业基地”,金坛将携一批优质品牌“整体出击”。
大牌:赚个领钱
金坛现有纺织服装企业554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年产量314万件(套),销售收入过百亿。产值、销售额、利税均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
王巨富笑着说:“按照全球60多亿人口计算,地球上每20个人就有一个穿金坛制造的衣服。”毫不夸张地说,金坛没有一个产业有这么高的集中度,这么大的产能,这么显著的外向型特征。
现在也是金坛服装加工能力的“爆发期”:正装、时装、童装、休闲装、内衣、羽绒服等各种面料,几乎涵盖了各类服装。
全球300强机缝服装品牌中有近200家与金坛服装有合作,包括GAP、圣罗兰、NAUTICA、华伦天奴、POLO等国际知名品牌。
曾经听过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恒杰的一个笑话:“一个从未和金坛合作过的国际品牌,一定不是大牌。”
但蒋先生没有说的另一个事实是,金坛生产的服装,在欧洲售价50欧元,可能只能拿到一两欧元。服装加工行业的人把这笔账算得更形象:“加工一件外贸服装,最后赚的只是一个领子的钱。”
生产利润和品牌利润差距很大,很尴尬。
企业:在困境中前行
产能堪比国际一流服装企业,产业集聚势头越来越强,出口额逐年攀升...一切看起来都很美。一方面是服装生产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一方面是不愿意“给别人做嫁衣”的窘境。现在,在品牌建设中寻找自己的生存坐标,已经成为金坛服装行业的学问。
杨认为,品牌建设首先是品牌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传承和梳理”。
擅长剪纸和艺术设计的杨在办厂之初就为自己的品牌“飞扬鱼”设计了一个“有羊头、鱼尾和飞翔翅膀的LOGO”。这种模式对杨有着特殊的意义。羊象征好运,鱼代表一年多,翅膀代表展翅高飞。经过精心打磨,“飞扬雨”以其简约、时尚的风格成为国内休闲男装市场的新宠。“飞扬雨”也为金坛服装业摘回了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
另一个受益于本土文化的例子是“秦湘汉服”的丝绸服装,规模不大。他们巧妙地借用了茅山“秦汉神仙府,梁唐丞相府”的美誉,在精心包装产品的同时,大力宣传江南丝绸文明的特色,突出丝绸服装的尊贵与柔情,备受市场追捧。现在,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服装“国礼”。
“博斯曼”原本是一个简单的加工企业:微薄的利润一积累起来,就开始利用与外商严格合作中所经历的成熟的生产技术能力来打造品牌。
高胜平感慨道:“只有将宣传与资本运作、设计师与经营者、创意设计理念、稳定的市场消费群体多层次融合,才能真正跻身于知名品牌之列。”现在,“博斯曼”羽绒服已荣获全国羽绒服最高奖“豫商杯”金奖,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了营销代理网络。
“温尼伯”、“天秤”、“爱”等一大批金坛品牌将焕然一新。“Winnevich”的一位营销经理认为,除了“比较利润”因素外,中外服装贸易中外方对中国的限制主要体现在数量上,而不是金额上。要想提高贸易量的利润,就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丽布瑞”品牌是由执掌金坛服装生产多年的“晨风集团”近年来创立的,某种意义上标志着金坛服装行业“品牌意识”的集体觉醒。
政府:强大的推动力
政府成为金坛服装走上“创品牌”道路最有力的“推手”。
金坛市委市政府领导意识到,金坛服装行业从不平等的资源配置中获得高增长的机会相当有限,企业必须注重创新才能获得生产效率的持续增长。以成本为导向的价格竞争必须转向强调R&D设计和劳动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服装工业城”。
在金坛服装产业发展规划中,“品牌建设”被列为产业升级的重要目标。政府甚至贴出了这样的“挂红”: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奖励50万元;获得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奖励20万元;获得市级名牌产品,奖励1万元。
服装老板范先生告诉记者:“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从市长那里获得更多的‘创牌奖’。”
同时,针对过去产能大但设计开发弱、企业多但集体联动少、加工优势强但附加值提升慢等软肋,在政府引导下,金坛服装行业组织商会,引导企业变价值导向、低价竞争为创新竞争、单枪匹马为协作网络。通过咨询步骤、协同参与、专题研讨,形成了金坛服装品牌的整体竞争力。
当然,金坛服装从“工业品时代”到“时尚品牌时代”绝非一蹴而就。
与服装外贸打交道多年的王著平显得更加冷静。他认为,作为一个成熟的服装产业集群,金坛在品牌建设上一定要准确:产业目标和企业定位,企业制度和资本结构合理,专业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自主品牌与国际经济紧密结合,社会职能和责任体系明确。
梦想家走得很远。梦想家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