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外支出是什么意思?
营业外支出是指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无关的费用,也称非经常性损益。这些费用通常不是企业正常经营所发生的费用,而是企业在其他经营或非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费用。
1、营业外支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营业外损失: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盗窃等财产损失。资产处置损失: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其他投资时,如果其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需要计入营业外支出。
2.资产减值损失:当企业资产价值下降,无法收回预期收益时,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相应的减值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外罚款和赔偿:企业因违法行为或违约而被罚款或赔偿时,这些费用作为营业外支出核算。
3.营业外支出通常与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无关,会对企业的利润产生影响。因此,在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财务分析和评价时,需要将营业外支出与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分开考虑。重组及相关费用:企业进行业务重组、合并、分立或关闭分支机构时,可能需要支付相关费用。
4.捐赠和慈善支出:企业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赠或慈善支出也将计入营业外支出。诉讼及争议解决费用:企业因涉及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发生的律师费、诉讼费等费用,作为营业外支出核算。
5.特殊政策支出:根据国家或地方政府的特殊政策,企业可能需要支付的特殊政策支出,如环保费、节能补贴等,作为营业外支出核算。无形资产使用权:企业需要支付他人无形资产的使用权,如专利、商标、版权等。,而这些费用是作为营业外支出来核算的。
6.其他营业外支出:除以上所列情况外,企业还可能因一些特殊原因产生一些营业外支出,如政策调整、自然灾害救助支出等。营业外支出通常是一次性的、不可预测的,会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