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黎明星火茶厂怎么样?

黎明霍星茶厂简介

历史背景:1955年初一位十三军老兵在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土地上建起了国营黎明农场。当年4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第十三军39师、37师复员军人按照上级关于驻军守边、守边、建边的决定,陆续来到西双版纳勐遮坝,于4月1958+05日正式成立国营农场,命名为国营黎明农场。属于军垦性质。

1970年2月25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成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1师5团6营。1980 65438+10月10,更名为云南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第七分公司茶厂;1996云南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第七分公司茶厂由黎明农场第七分公司改制独立经营。

企业历史:黎明霍星茶厂茶叶加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曲折发展过程。

发展初期:1964年春,黎明农场第一个茶叶加工组成立。加工组7个人,没有机械设备,工艺简单。用杀青壶和竹焙笼代替烘干机来焙茶。揉捻由手工完成,每天加工约50公斤毛茶。

文革十年:1966年5月至1976年6月5438+00年6月期间,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734.5亩,茶叶生产基地从二支发展到四支、七支。当时在七分场的林地上发现了大量的天然古树和茶树,它们的生长环境是黎明农场决定以七分场为主要的茶叶种植区,七分场的茶叶生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七分场茶厂是黎明农场四大茶厂之一,建于1976。茶叶粗加工从最初的点增加到4个,每个加工点都有加工间,增加了一定的机械设备,揉捻机增加到4台,年生产毛茶200多吨。

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形势发生历史性转折,茶叶生产出现了好兆头。1977-1980四月期间,黎明农场茶叶种植面积增长到4000多亩,其中黎明农场七分场种植面积达到2300多亩,1979。1980年,茶叶年产值总额达到1003.9万元。1982年,精制茶厂开始筹建。当时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新的厂房,只能利用原维修队闲置的机房作为厂房,占地600多平方米。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购买了120干燥机、90°圆筛、分离器、振动筛、阶梯式秸秆捡拾器和切碎机等13套机械设备。经过半年紧锣密鼓的准备、安装、调试设备,当年6月抽调14名工人和3名管理人员,7月成立炼油加工厂,正式开始生产。从此,长期只依靠初级原料销售的历史结束了。

精制加工厂的建成,标志着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茶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意味着茶叶从种植到加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今天,我们不能忽视这一进步的意义,因为这一进步对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影响无疑是难以估计的。早在1978,黎明茶人就对茶叶生产发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了建设年产成品茶1万吨的精制茶厂的设想。1979充分酝酿后,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以[1979]58号文件上报云南农垦总局。1979 1979 2月云南农垦省总局277号文件对黎明精制茶厂选址报告的批复。1980年3月,云南省农垦总局以云垦基字[1980]95号文件正式批准委托云南省设计院进行“黎明茶厂”项目的初步设计。经过近6年的规划,于5月1984正式破土动工。

云南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茶厂建成后,加工设施环境有了很大发展。为进一步加强茶产业的集中统一管理和协调,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决定将第一、二分厂的初加工点交由茶厂直接管理,将第七分厂、第四分厂的两个茶叶初加工场所交由黎明茶厂管理,分别命名为蒙曼初加工车间和勐阿初加工车间,完全统一了全公司茶叶的初加工和整理工作。

1996期间,云南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第七分公司茶厂改制,完全独立经营。1996至2004年,黎明七分公司茶厂的主要产品为“云南青”和“云南红”(红碎茶和红条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专业人员的丰富,内外关系的逐渐紧密,

2004年,黎明农场第七茶厂更名为“勐海黎明星火茶厂”。2007年,勐海黎明星火茶厂正式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李星”商标,并获得批准。“李星”商标一直沿用至今。产品品种发展到2000多种,产品不仅销往当时的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还销往广东、福建、湖南、东北等地。

由于长期以来对产品质量、信誉、诚信的重视,特别是在21世纪初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特色,并形成了专门购买黎明霍星茶厂生产的李星牌产品的消费群体。李星品牌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整个生产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

茶厂地址:黎明霍星茶厂位于北纬21.14~22.01,东经100.05 ~ 100.01,海拔约847米,在勐海县西北部,西四西双福公路60.5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