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空腹喝酸奶?
不会,因为酸奶含有大量蛋白质。如果空腹喝,蛋白质会“被迫”转化为热能消耗掉,起不到滋补作用。正确的饮用方法是和饼干、蛋糕等含面粉的食物一起食用,或者饭后两小时或睡前饮用。亚太国际功能水合作组织专家建议:■要维持正常健康的新陈代谢,中国成年人每天应补充2升水左右,约为7 ~ 8杯水(包括从饮食中补充的水)。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因为这个时候身体缺水。■注意喝水的时间和方法。每天早中晚喝1 ~ 2杯水。如果慢慢地、小心翼翼地喝,会感觉到微微的甜味,而且小便长,大便顺滑,清爽。我们常说,人可以三天不吃东西,但不能一天不喝水。平时头疼脑热去医院看病。最后医生除了要求你按时吃药,肯定会告诉你好好休息,多喝水。这不仅是因为药物只有溶于水才能被人体吸收,还因为水本身具有镇静、清热、排毒的功能。中国宋代诗人陆游在动荡和流浪中度过了80多年。他曾写过一首诗:“九转还丹事太多,取水可追神。”在他看来,喝水比炼丹更能健康长寿。从饮水和健康的角度来看,主流科学家认为好的饮用水应该满足以下要求:1,它应该是干净的,不含致病菌、重金属和有害化学物质。2、应含有适量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3.它应该含有新鲜和适量的溶解氧。4,应该是碱性的,水的分子团要小,活性要强。目前市面上的饮用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和纯饮用水。2.健康的饮用水。3.功能性饮用水。纯净饮用水:非常干净,特别适合调酒、调味、饮用。在水源和水质较差的地区,饮用纯净的饮用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只是不提倡孩子和老人单纯喝纯净水。健康饮用水:符合标准的矿泉水为好,经过深加工(如精密过滤、活性炭吸附、紫外线杀菌等)的自来水。)和经过矿化活化后的纯净水,才能称为健康饮用水。功能性饮用水:是一种比较新的饮用水。它要求水在洁净的基础上进行物理处理,使水团变小,pH值偏碱性,水的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甚至为负值。功能性饮用水具有抗疲劳、抗氧化、调节血脂的作用。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保健作用是在没有添加剂(药物和营养素)的情况下产生的。可作为一般饮用水,更适合中老年人和目标人群(如工作繁忙、压力过大、营养过剩等)。1专家教你分辨饮用水的“构成”●纯净水:经过膜分离过滤装置的饮用水,一方面过滤掉水中的有害物质,另一方面过滤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净水:活性炭过滤的饮用水在过滤有害物质的同时会保留矿物质等有益元素,但滤芯必须保持清洁,定期更换,以保证水的“物理”稳定性。●矿泉水:从流经地下深处岩石的地下水中采集并经过一定处理的饮用水,其特点是含有一定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有益于人体新陈代谢。区分矿泉水的优劣:商标上印有水中的离子含量。一般高钙低钠组合为上品,镁、钾、硫酸盐等微量元素也标注为极品。●矿泉水:矿物质饮料不是矿泉水,而是人工添加矿物质,难以调配,营养价值不尽人意。●山泉水:山泉水不是矿泉水。因为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所以“体质”不稳定●富氧水:富氧水是人工增氧的,氧在水中的溶解是饱和的,不是越多越好。●蒸馏水:水煮沸到沸点100摄氏度后,在高温杀菌的同时,会残留一些沸点低于100摄氏度的有害物质。比如沸点70摄氏度的四氯化碳就无法过滤掉。“安全不是唯一的标准。人们在选择长期饮用的水时,更应该关注是否有利于人体健康。”中华医学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牛小英认为,“不含有害物质的纯净水是干净的,长期饮用对人体健康无益,虽然是安全的。”更重要的是判断水的“体质”是否健康,水的硬度是否偏弱偏碱性,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及水分子的大小。虽然专家们一致认为矿泉水是饮用水之冠,但围绕矿泉水的疑问也很多。比如“为什么矿泉水味道怪怪的”“为什么用矿泉水泡茶会变红”...面对众多质疑,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朱惠刚教授解释说,从不同水源采集的矿泉水“体质”也是不同的。目前国家制定的矿泉水标准只是限制了矿泉水生产企业的准入,并没有对不同地下水源的“体质”做出更细致的评价。比如日本,矿泉水除了国家标准,还有两个指标:美味和健康,用来为不同口味的消费者提供方便。如果有的矿泉水健康指数平平,口感指数很高,而有的健康指数非常高,口感指数刚刚过去,可能有助于引导消费者饮用。1专家提出健康饮水七大标准。在2003年9月的首届天津科技学术交流月中,有关专家提出了健康饮用水的七项标准。不含有毒、有害和有气味的物质。※硬度适中。※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含量适中。※pH值呈弱碱性。※水中溶解氧和二氧化碳含量适中。※水团小。※水有很强的生理功能。※.专家建议,成年人最好每天至少喝水6次。☆孩子每天要喝1000 ml左右的水。☆喝新鲜开水不要太热。一般25℃到30℃为宜。☆发烧时,多喝白开水可以提高抵抗力,排除汗液,多排尿。除了降低体温之外,还可以排除血液中的有毒物质,所以科学饮水会让人受益无穷。1怎样喝水才算「科学」?虽然人人都可以喝水,但是怎么喝水才算「科学」?饮水在“健康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天饮水的数量、时间和方法都是根据人体的生理要求“科学”安排的。这和人体健康有很大关系。人们通常根据是否口渴来喝水,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口渴意味着人体水分失去平衡,人体细胞已经脱水到一定程度,中枢神经系统发出信号补充水分。渴了再喝水,相当于把土给灌裂了,不利于植物的生长。饭前空腹喝水为宜。人体每天平均消耗的水(通过呼吸道、尿液和皮肤等。)大概是2500 ml。除了300毫升可以被体内物质代谢氧化的生水外,每天至少要从饮食中补充2200毫升才能达到平衡。这2200毫升的水应该如何科学地添加到人体中?简单来说:饭前空腹喝水,吃饭时喝汤喝水。饭前空腹喝水是指早、中、晚餐前一小时左右,喝一定量的水。因为食物的消化是由消化器官的消化液来完成的。每天分泌的消化液(唾液、胃液、胆汁、胰液、肠液)总量约为8000毫升。饭前空腹喝水。水在胃里只停留2到3分钟,然后迅速进入小肠,被吸收到血液中。一个小时左右就能补充到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供应体内的水分需求。因此,饭前喝水可以保证必要的、充足的消化液分泌,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同时不影响组织和细胞的生理含水量。所以饭前补充水分很重要。尤其是早餐前,由于长时间睡眠,人体流失的水分更多。早上醒来多喝水是非常重要的。空腹喝温水。空腹喝温水。也可以用果汁、淡茶、蔬菜汁等清淡饮料。牛奶、豆浆、鸡蛋等补充营养不宜空腹食用,应在餐时或餐后食用。天热出汗时,要增加饮水量;大量出汗后,应该补充一些极淡的盐水。吃饭喝汤可以帮助溶解食物。浓茶和盐水不能代替空腹饮水,因为浓茶有利尿作用,影响人体水平衡,会引起细胞脱水。盐是氯化钠。因为细胞中的钠含量很低,当我们喝盐水时,它可以进入血液和组织,但不能进入细胞。过浓的时候会造成细胞脱水,对人体不好。另一方面,为什么吃饭的时候要有汤和水?因为,在进餐时喝一定量的汤有助于溶解食物,使胃蠕动时,食物和胃液被搅拌进行初步消化,供给更多的水分,有利于小肠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饭前、饭中不补充适量的水,饭后胃液大量分泌时体液会失水,势必引起口渴。这时候再喝水,会稀释胃液影响消化,还会因为喝水过多而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