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旭东的精盐
这是一个外表温柔内心倔强的南方人。他的哥哥范元廉是袁世凯政府的教育局长。他的家庭出身本可以走上宽广的仕途,或者成为轻松的官员商人,但他愿意以科学家的身份投身于艰巨的民族工业。早年被家人送到日本学习,一个日本校长对他说:“中国一学就会死。”这句话刺激了他的生活。从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毕业后,他立即回到中国,决心复兴中国的盐业。
秦汉以来,中央政府垄断盐铁。虽然中国人民守护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但食用盐仍然是土法粗盐,效率低,纯度低,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明确规定,氯化钠含量低于85%的盐不允许作为饲料使用;然而,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氯化钠含量低于50%的盐仍然用于人类食用。因此,一些西方人嘲笑中国是“吃土的民族”。其实做精盐并不难,成本也不高,只是当时中国缺少化工人才,没有人涉足。精盐市场长期被英国和日本商人垄断。
1914年从欧洲回来后,范旭东决定首先发展精盐生产。他积极研究精盐生产技术,着手组建久大精盐公司。当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湖南、湖北、江西、安徽、苏南等地,食盐运销被官商垄断。盐商凭借其财富,与政府勾结,控制盐政,坑害百姓。优质的精盐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价格昂贵,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买得起。为了革故鼎新,搞活经济,范旭东决心自制精盐,销往津、沪、宁、芜、九江、汉口、长沙、宜昌等通商口岸和其他地方。他与前盐务总监井本白合作,向政府申请成立久大精盐公司。消息传开,遭到老盐商的反对,但舆论强烈支持,当局不得不批准。
1915,范旭东在天津创立久大精盐公司,范旭东亲自设计了一个五角形商标,取名“海王星”。
久大精盐很快被海内外盐商围攻。日本商人在报纸上散布海王星有毒的谣言。英国驻华使节甚至试图用军舰封锁天津港,阻止运盐船离港。国内盐商甚至攻击它。几百年来,全国食盐产销一直是官商垄断,江淮盐商控制着盐价。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利益集团,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政府都不敢轻言改革。范旭东显然会扭转现状。久大精盐长期卖不到江南。1917年九大精盐销售10000吨,1923年增加到40000多吨,1936年达到顶峰,约500000吨。
久大精盐公司(1919后变更为久大盐业公司)于1914开始筹备发行股票募集资金。1914,景本白任董事长,范旭东任总经理。它在天津塘沽正式设厂,通过在沙滩上晒盐,用钢锅蒸发来加工卤水。成立之初募集* * * 5万银元,10年后股本扩大至250万银元。
久大精盐问世后,深受消费者欢迎,业务发展迅速。各地经销网点只做批发,不做零售,用它来销售,利润可观。在开业后的两年内,股东除了领取股息外,还领取相当于股本20%至30%的股息。因此,范旭东赢得了股东的信任,成为全国工商界的显赫人物,并为日后创办永利苏打厂奠定了基础。但与此同时,旧盐商聚集朝野势力,经过多年纠葛,最初试图将其长期连根拔起,以便东山再起,垄断盐业;其次,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联合运销业组成“准南办”,与久大争夺市场。范旭东与经营精盐的同行组成了“精盐协会”来对抗它。井本白成为第一届“精盐会”会长。
久大公司的发展也引起了官僚和军阀的注意。当时,天津军阀首领李曾以提高工资为名,向索要赎金20万元。遭到严词拒绝后,李下令拘留,并派人到九大威胁的生命。经过范元连找人调解,九达公司背着范旭东筹集了8万元并送去,他才脱险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