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什么是社会公德及其主要内容?3.什么是理想?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爱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必须热爱祖国和自己的骨肉同胞,也必须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灿烂文化。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个人利益为重,但是现在很多人忘记了这一点,但是比以前好多了。

第一,弘扬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

第三,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祖国统一。

还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爱好和平、艰苦奋斗、勇敢自强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

2.什么是社会公德及其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少、最普遍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工作者正常、有序、健康生活的最基本条件。因此,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公民应当具备的道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讲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字眼明确规定了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1,礼遇

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人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在人们相互交往中,愉快的语气、亲切的称呼、真诚的态度等都是相互尊重和友谊的表现。俗话说:“一句好话暖三冬,一句坏话伤六月人。”所以,讲礼貌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友谊,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道德桥梁。

讲礼貌是社会文明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志之一。人的行为最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每一个有自尊自爱的人,都应该把注重个人礼仪作为取得成功的品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会看到各种不礼貌的现象。比如,有些人经常出言不逊,说脏话,不为自己的无礼道歉,无理取闹,凶神恶煞,骑自行车就走,坐车互相较劲,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或带小孩的妇女不让座...等等,都是不礼貌的,必须认真克服。

文明礼貌包含许多内容和要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明礼貌的要求和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的。比如,中华民族历来有待客的传统,“客来门当户对”,但在现代社会,不仅要悄悄敲门,还要提前电话预约。此外,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们与外国朋友的接触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对方的风俗习惯,尊重对方的礼仪。

2.帮助他人。

当一个人有困难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帮助别人,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给予温暖真诚的帮助和关心。这是在帮助别人。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交往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这些都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爱护,更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能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帮助他人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那么你就可以随时随地得到他人的帮助,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这个意义上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主动去爱和帮助别人。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我为大家”。每个人都应该从乘车让座、帮助残疾人过马路等小事做起,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二是“患难与共”。意外会发生。当别人有不幸和困难时,热情地帮助他们,为他们分忧解难。三是“危难之际相救”。比如,每个公民在遇到歹徒、欺凌、突发危险等危急情况时,都应该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弘扬正气。近年来,我市涌现出秦炳奎、张东景、左宝忠、盛晓红等一批模范人物。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四是热心公益。社会福利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关注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多奉献爱心,多添真情,在社会生活中做一个热心人,如救灾、捐资助学、无偿献血、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等。,这样才能赚钱,做出强大的贡献。

3.爱护公共财产

公共财产包括公共场所的一切设施,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各种服务和便利的物质保障。爱护和保护公共财产还是浪费或破坏它是一个公民是否有社会主义道德的反映。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产。第一,要爱护本单位的公物,公私分明,不占公物,不把公物变成私物。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在乎机器设备;有的人在家里尽力节电节水,但在工作中对“长明灯”和“流水”不管不顾,视而不见;有些人甚至把公共事务变成私人事务,随意占用公共财产,认为“公家的东西不是白拿的。”第二,要爱护公共设施,如电话亭、路灯及相关通讯线路、交通设施等。,也保护文物古迹,为更多的人服务。有些人不爱护公共设施。我们遗憾地看到,街头的公益广告牌被人故意损坏,宣传橱窗的玻璃被人肆意破坏,新城区公园里设置的梅花鹿、小山羊,有的已经“残废”;有的人就是喜欢在公园、文物古迹写碑文;甚至有人把公共设施当成“发财的源泉”,恶意偷井盖,导致夜间行人受伤致残。第三,要敢于同侵占、破坏和损毁公共财产的行为作斗争。有些人经常抱怨公共设施差,但对随意破坏或损坏公共设施的行为漠不关心,视而不见,不问不问。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反对侵占、损害和破坏公共财产,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爱护和珍惜公共财产。

4.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黄河长期断流、沙尘暴频发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活质量和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安居乐业,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意味着保护我们自己。保护环境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

保护环境,首先要增强环保意识。有人认为这是初级阶段,先发展经济,再处理环境问题。难道不知道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已经远远超过前几年污染企业产生的“效益”了吗?据有关部门测算,太湖治理至少需要投入2000亿元,其中的利害关系可想而知。但是,还是有少数人认为:天那么大,放点烟不算什么;河流那么多,排点污水没什么;世界如此之大,一点噪音算不了什么。每个公民都要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其次,要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从自己和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养成自觉节约能源、反对浪费、不乱倒垃圾和污水、不损坏各种环境卫生设施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此外,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植树造林,保护绿化成果。

5.遵守法律

俗话说:没有规则,就没有方圆。对于一个公民来说,他是否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的秩序,他的纪律意识和法制意识是否强烈,反映了他的精神和道德观。守法也是保护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

要守法,首先要知法。随着“三个五年计划”和“四个五年计划”活动的深入,公民的法制意识普遍提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人,因为对法律的无知,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互相打架,互相伤害,甚至造成危及生命的案件,成为终身遗憾。这种惨痛的教训并不少见。因此,每个公民都应该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首先要学习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搞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法律允许什么,法律禁止什么。其次,我们必须遵守法律。少数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提倡自由竞争。因此,一些人忘义逐利,盗用他人专利或商标权,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有的甚至制售淫秽音像制品。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经济。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第三是保护法律。有些人还相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违法犯罪行为不损害自身利益时,认为“事情与自己无关”,不必多管闲事。如果每个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安全,不去斗恶、避恶,甚至在看到有人与罪犯搏斗时不去帮助,就会让主人公流血流泪,就会让邪气上升,让社会不得安宁。今天,流氓们侮辱了路过的妇女。如果你不问,明天可能会发生在你的家人身上。今天,小偷偷别人的钱包。如果你不阻止他们,明天,也许那只邪恶的黑手会伸进你的口袋。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敢于扶正祛邪,与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努力为他人和自己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什么是理想?

理想——一个抽象的概念,由人设定,是指人们希望达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向往的前景。存在是当下,而理想属于未来或过去,范围很广,可以指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指一个抽象的观念。所谓理想的东西,都是基于人们对当下的认识。

理想和存在并不冲突。理想包括现在和过去存在的一切,没有办法否认它的存在。但是理想都是以人为本的,暂时离开人的理想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 *资本主义的理想,理想的生活方式,理想的人生,理想的社会制度。

◇关于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目标,是对未来的一种可能的想象。理想是对未来的想象,但不是任何想象都是理想的。

理想不仅不同于幻想,也不同于幻想[/url]和妄想。理想是正确的想象,具有异于幻想、幻想、妄想的突出特征。

第一,理想具有客观必然性。理想的客观必然性在于,理想作为一种想象,正确地反映了客观现实和现实与未来的关系,符合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

第二,理想是社会性的。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理想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理想的社会性是指理想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个体的随意想象,而是受社会制约和决定的想象。

第三,理想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理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所以形成的理想也不同。人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决定了人的理想必须打上阶级社会的阶级烙印。所有阶级团结一致的理想是不存在的。

◇理想的类型:理想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理想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第一,根据理想所属的人群范围,理想可以分为个体理想和群体理想。个人理想是一个人对未来的客观必然的想象。群体理想就是某一群人* * *一样的理想。比如政党、团体等等的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全中国人民的理想,也就是全中国人民的理想。

二、根据理想奋斗时间的长短,理想可分为长期理想和短期理想。长远的理想是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实现的理想。例如,建立* * *资本主义社会是中国* * *生产者的长期理想。近期理想是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实现的理想。

第四,根据理想的内容,理想可以分为社会理想、人生理想、职业理想和品质理想。社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憧憬。社会理想包括对未来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科学文化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设想。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工作部门、工作性质以及在职业生涯中所达到的程度的追求和向往。人生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既包括对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包括对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还包括对婚姻家庭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品质的理想是做人的目标,是对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追求和向往。在上述理想中,社会理想是其他理想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在设计自己未来的事业、人生、为人时,总是以未来的社会为前提和基础。

理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人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人有先进的和反动的政治立场,有科学的和不科学的世界观,有崇高的和卑微的人生观。所以人的理想也分先进和反动,崇高和卑微。先进的、崇高的理想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的,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否则就是反动卑微的理想。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与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内容,具有基本理论性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强调科学原则和基于实践的价值原则的统一。在科学原理上,强调历史必然性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价值原则上,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因此,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科学的基础上具有中国特色,才能成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国家的脊梁和民族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理论体系。从层次结构来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 * *生产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从时空结构来看,它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价值理论、列宁价值理论、毛泽东价值理论、邓小平价值理论、三个代表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中国* *产党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是中国* * *产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因此,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生产力党的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也是一样的理想。

所谓* * *理想,就是* * *的追求、导向和目标。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渠道、途径和方法,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的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 * *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谐社会成为党和全体人民的* * *共同价值追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理想中,“统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追求体现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生态文明;在经济活动中,我们追求效率、活力、全体人民的富裕和以劳动标准为基础的物质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和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动中,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的是先进的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价值”理想,不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而且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要求,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进程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础。因此,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和时代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必然和历史必然。

中华民族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全体民族成员和社会成员所认同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是全体民族成员和社会成员所认同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是全体民族成员和社会成员所追求的价值信念和信仰,是全体民族成员和社会成员所选择的实现价值的方式、途径或路径。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角度看,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价值观是国家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爱国主义价值观中,价值主体是中华民族、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根本利益和需要;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实现价值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国人民选择价值路径的历史必然性。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基本内容。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根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价值体系的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价值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这一文化价值体系既包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价值观,还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建设价值观,还有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64字创业精神”、“98抗洪精神”等新价值观。其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这种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时代价值观。发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如自力更生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荣辱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映。荣辱观的本质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范畴、标准价值、核心内容、基本价值标准、基本价值追求、基本价值原则、基本价值规范制约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理念、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具体来说,一个社会以什么作为其标准价值是其价值体系性质的标志。在剥削阶级社会,标准价值包括权力标准和金钱标准,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标准价值是劳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判断荣辱的基本标准是是否劳动。为人民服务不仅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三个有利于”不仅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价值标准,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评价标准。能否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不仅是判断中国所有政党是否有价值的根本标准,也是判断中国所有政党荣辱的根本价值标准。集体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爱国主义作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处理义利关系已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准则。

总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直接相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思想深刻,而且在许多方面具有实践意义;既有内在的逻辑性,又有工作生活中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操作。(作者是武汉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