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饭:从事有益的工作对人的身心有何益处?

人的生活中,最能吸引人的力量,最能激发人经久不懈热情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事业。

《圣经》上明确指出:“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饭。”

这就告诉我们:经常地从事一些有益的工作对于一个人的幸福和快乐是十分必要的。无论多么美好的东西,人们只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懂得这美好的东西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因而更加珍惜它,人们才能从这种“拥有”中享受到快乐和幸福,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原则。即使是一份悠闲,如果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来的,这份悠闲也就并不甜美。不是用自己劳动和汗水换来的东西,你没有为它付出代价,你就不配享用它。

一个无所事事的人,不管他多么和蔼可亲,不管他是一个多么好的人,不管他的名声如何响亮,他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就是劳动,劳动就是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尊重劳动是保持良好品德的前提条件,只有热爱工作、尊重劳动,才能抵御各种卑劣、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抵抗各种低级趣味的诱惑。即使从纯粹个人享乐这方面讲,适当从事有益的劳动也是完全有必要的。不劳动就不能享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早期的基督教牧师都以亲自参加各种辛苦的体力劳动为荣。

圣保罗主张:“不劳动者不得食。”他自己一辈子都靠自己的辛勤劳作来养活自己,他为自己这样活着而感到荣幸,为自己没有欠下别人的一分钱而骄傲。当垒·波尼法斯到达英国之后,他一只手拿着福音书,另一只手拿着木匠用的尺子。后来,他又从英国辗转到了德国,他还是靠自己的木工手艺吃饭。路德更是这样。路德一生干过许多活计,他干过园艺、建筑、车工工艺和钟表制造,等等。无论干什么,他都极其勤勉,他总是凭自己的劳动去获取面包。

所以说,经常性、习惯性地从事一些有益的事业对于一个人的幸福和快乐是十分必要的。一旦离开这种经常性的、有益于身心的劳动,女人们就会百无聊赖、无精打采,就会无所事事,精神委靡不振,进而会头昏眼花,神经系统也会紊乱不堪,久而久之,身体自然会莫名其妙地垮下来。卡罗林·伯瑟斯曾经用心良苦地告诫她自己那位刚结婚的女儿路易莎,提醒她千万别向懒惰和无聊让步:

“当孩子们外出去度半天假的时候,”她说,“我自己也像白天的猫头鹰一样,无精打采、神思恍惚、单调乏味,年轻的妻子多多少少会感到有些单调、无聊、厌倦,千万不要陷进这种状态之中。战胜无聊和苦闷的最好办法就是勤奋地工作,满怀信心地劳动,一个人一旦参加劳动,快乐自然就会来到你的身边,无聊和单调的感觉就会逃之夭夭。工作,勤奋地工作;劳动,愉快地劳动,总是去干这样或那样有益的事情。懒惰是魔鬼为所有大人物和小人物设置的陷阱,一旦掉入这个陷阱中,就等于落到了恶魔的手中。这是你祖父说的,这确实是至理名言。”

可见,那些形成了工作习惯的人总是闲不住,懒惰对他们来说是无法忍受的痛苦。即使由于情势所迫,他们不得不终止自己早已习惯了的工作,他们也会立即去从事其他的工作。那些勤劳的人们总是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工作,因为他们无法忍受闲暇时带来的痛苦。

确实有很多工作是非常单调沉闷的,工作太重也总是令人痛苦的。然而,假使工作在数量上并不过多的话,即使是单调的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比无所事事要好。

按照劳动的性质和劳动者的能力来说,工作确实可以分为各种不同层次,从仅仅是沉闷的放松到最深刻的快乐。很多人从事的工作本身并没有多大乐趣,但即使是这种工作也包含着某种极大好处。首先,一个人无须决定什么,工作便可以让他消磨掉一天中的好多时间。有许多人,当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时,竟然想不出什么快乐的事值得一做。不管他们决定做什么,他们总感到一定有其他某种更快乐的事可做,这使他们非常苦恼。罗素指出:“能够自觉而明智地充实空闲时间是文明的最后产物,但是目前还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程度。”其次,进行选择本身也是很烦人的。除了特别富有创造性的人以外,很多人都喜欢由别人告诉他一天中的每个小时该做些什么,只要这命令不是太令人反感。

因而,工作先是作为一种解除烦闷的手段而被人们称道的。一个人在从事必要的但不怎么有趣的工作时也会感到烦闷,但这种烦闷比较起他整天无所事事所感到的烦闷来,就不值一提了。除此以外,工作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它使得节假日格外充实愉快。假使一个人并无必要拼命工作以至于损及体力的话,他很可能比一个无所事事的人能够在空闲时间里找到更多的热情。

此外,工作还给人获取成功和实现雄心的机会。在许多工作中,衡量成功的尺度是收入。人们想增加自己收入的愿望,其实就是想获得成功的愿望,想以较多的收入来获得舒适心情的愿望。无论工作本身是多么索然无味,如果它能成为获得声誉的手段,它就会变得可以忍受,不管这声誉是世界性的,还是自己的小圈子里的。目的的持续是幸福长久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对大多数像盛田昭夫这样的人来说,这主要是在工作过程中实现的。

最初盛田昭夫在东京的机场上架设了一个写着sONY字样的广告牌子。然后,他用十年不赢利的代价为自己铺路,并打开了美国的市场,第一个实现了日本企业国际化的梦想。由此,索尼公司成为一个庞大的国际性电子厂家,是仅次于日本松下、德国西门子、荷兰飞利浦公司的世界第四大电子公司。盛田昭夫也因此得到英国皇家学院授予的阿尔伯特勋章,并荣登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就是这样一名出色的企业家,他对自己的要求向来都是珍惜时间、努力工作,不仅如此,他对自己员工的要求也是这样。他说:“当你三十年后离开我们公司,或者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不希望你后悔把最宝贵的岁月浪费在这里;否则那将是个悲剧。”

盛田昭夫出生在日本爱知县名古屋的酿酒世家,青少年时代,他很喜欢电子产品。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了,战争刚刚结束,他就想去东京发展,父亲说他:“就凭你这个毛头小子还想从帝国的废墟上培植出鲜花来?”盛田昭夫没有听父亲的话,他和他的老师一起来到了东京,开始了自已的事业,他们以500美元起家,在战争的废墟上成立了东京通信工业公司,这个公司就是索尼的前身。

盛田昭夫在索尼的发展历程中,将重点放在了创造市场上而不是夺得市场,这是和其他经营者的主要区别。一般的经营者都是按照市场的需求来指导自己的经营方向,盛田昭夫不是。他努力工作的目标是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市场,让这个市场为自己的产品而动,而不是自己的产品随市场而动。要做到这一点,是有很大的难度的,但是盛田昭夫一点都不灰心,他认为,只要努力,只要他的员工愿意努力,多付出的部分,一定会得到补偿的。

当需求随着盛田昭夫的新产品问世而出现的时候,盛田昭夫就已经成功了,盛田昭夫告诉员工,要不断地开发和研究新的产品,并在整个过程中,让新的产品不断增加。

为了创新,盛田昭夫总是付出很多的代价。比如,盛田昭夫计划着用产品来领导潮流,他就要为新的产品做好准备。盛田昭夫的公司要生产一些在市场上从来都没有销售过的产品,也就是从来都没有被其他公司生产过的产品。在盛田昭夫的领导下,索尼公司每年都保持6%的开支用于研究发展新产品,有些年多达10%,最多的一年该公司用于研究开发的预算竟高达11亿美元。有人统计过,在盛田昭夫的公司里实际上每天可以推出四种新的产品,每年就可以推出一千种。在创造和推出新产品的问题上,盛田昭夫从来都是不怕花费很多资金的。除了资金之外,盛田昭夫还拥有一支庞大的科技队伍,也就是高科技力量,承担着发展创造任务。索尼公司在扩大销路时,其他的竞争者们都在小心谨慎地观望,因此索尼公司常常是独占市场一年或一年多以后,其他的公司才会相信该种产品会成功,于是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也随着上市了,这期间索尼公司已赚了大把的钱,并且又有了新的创新、新的产品问世,又会以新产品重新占领市场。盛田昭夫在生活、工作中发现一些资讯,然后对这些资讯进行处理,总能找到些新的灵感,然后用在自己的产品中。

努力工作的入总会在任何时候都把所见所闻和自己的工作联系到一起,盛田昭夫就是这样。在美国的各个广播电视台开始广播的时候,盛田昭夫意识到人们在家里也应该能这样运用,于是盛田昭夫想到广播电台使用的大尺寸录影机既不方便,又非常昂贵。如果把这种机器引进家庭为目标进行工作,一定有无限的市场。电视机尽管给人们全新的天地,但它也存在缺点,不管电视节目多么好看,多么有趣,但不能保存资讯,人们为此不得不改变时间表。如果要求员工在公司里能够了解到一些外面的资讯,看电视和那些原始的方法毕竟是有些说不过去了,如果有一种很小的袖珍型录影带或者是其他的东西可以代替这些的时候,就肯定是一个新的项目。

盛田昭夫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就会立刻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其可行性。盛田昭夫对技术人员说他要袖珍型的产品,但其功能却是和那些大块头的一样。很快,这样的产品就出现了,同时这样的产品也给盛田昭夫以及他所管理的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这种产品就是我们今天用的袖珍型的相机和录影机。

盛田昭夫不断地告诉他的员工:努力工作,千万不要满足于现状。要变化,不仅工艺领域如此,而且人们的观念、见解、风尚、爱好和兴趣也是如此,任何企业如果不善于领会这些变化的意义,就不能在商界生存,在高技术的电子领域尤其如此。索尼公司的原任社长井深大,是个高尔夫球迷和音乐迷,梦想有一天能生产出一种产品能边打高尔夫球边听音乐。这样,那些出去散步、赶路、乘车的人也可以边听音乐边做其他的事。井深大把这个想法画在一张纸上,然后告诉了实验室的研发人员,科研组根据他的构想立即进行苦心研究,在全公司和电子部门的通力合作下,终于克服了难关,使梦想变成了现实,一种带有盒式的放音机研制成功了。

除了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之外,盛田昭夫对于珍惜时间、努力工作还有新的解释,那就是对未来工作的合理判断,对现在的把握。一个企业家之所以能做大,是由很多方面决定的,盛田昭夫的目标很简单,但是实现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袖珍型相机和录影机吧,开发出来是不容易,但是打出自己的市场更不容易,在这个问题上,袖珍型的相机和录影机也是费了不少周折的。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一个国家,盛田昭夫明白任何一个企业都有打开美国市场的理想。基于这样的理想,盛田昭夫决心先在日本站稳脚跟,等站稳脚跟之后再向美国的市场进军。等盛田昭夫真的向美国进军的时候,他立刻就受到美国一个大公司布罗瓦公司的青睐。他们让盛田昭夫生产一种小型的收音机,并定做了十万台,这是他们第一次在美国露面,但是这些收音机按照规定,到最后都被换上布罗瓦公司的商标来出售。

十万台,对刚刚踏上美国这块土地的索尼来说,无疑是非常诱人的数字,其收入也是十分可观的。但是,盛田昭夫并没有被这个所动心,他觉得布罗瓦公司倚仗自己是老公司、大公司来欺压小公司。布罗瓦公司威胁说:“我们可是一个已有五十年历史的著名公司,你们的牌子在美国却根本没有人知道。”盛田昭夫和他针锋相对:“五十年前的贵公司,不也是和现在的敝公司没有两样吗?我现在正和我公司新产品一道,朝着五十年后迈出第一步!”最后他们的交易没有达成,盛田昭夫并不为这个事情而后悔。

盛田昭夫觉得自己的产品一定会很畅销,但是他没有想到当这个产品推向市场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用来做什么。盛田昭夫开始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推销宣传活动上,他用汽车拉着产品,到公司、学校、商店展示新产品。当用这个看起来怪模怪样的答录机录下人们的谈话然后再放出来时,人们无不感到惊奇万分。可是,惊奇归惊奇,购买的人却很少,因为大家有一个相同的感觉:虽然好是好,不过作为娱乐品,似乎太贵了。

于是,盛田昭夫开始研究怎样才能让人们来接受这样的产品。后来,有一件事情让他茅塞顿开:那次盛田昭夫看见一个顾客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一个旧坛子,他想为什么这个旧坛子这么贵他也要买呢?盛田昭夫问了这个人,这个人说,虽然贵点,但是在他的眼中,这个坛子买得值得。盛田昭夫明白了,问题不在我的东西贵还是不贵,而是在于在人们的眼里是不是值得。于是盛田昭夫改变了宣传的方式,他找来一些有价值的人替他宣传。盛田昭夫了解到很多法院的速记员因为人员不足而不得不加班工作时,马上带来答录机上门表演,法院很快就大批订货了。随后盛田昭夫把推销的重点又转到了学校,因为当时日本在驻日美军的控制之下,开始大力进行英语教育,英语教师不足,特别是进行会话、听力训练的条件很差,正好需要答录机这种工具。

在整个产品推销的过程中,盛田昭夫努力工作的结果使他明白了,当新的产品出来之后就要寻找它的用处在什么地方,当人们认识到这个产品的用处的时候,这个产品的推销就完成了。只有这样的推销才能让企业更有活力。

回顾一下盛田昭夫的经营之路,我们发现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努力工作的沉淀。

所以说,当你从事一项有益的工作时,工作就充满了乐趣,它所能给予的满足比仅仅是逃避烦闷的工作所带来的满足要大得多。从一种伟大的建设性事业的成功中获得的满足,是生活能够提供的最大快乐。圣经箴言

辛勤工作,生活无忧;终日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