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信链”和供应链票据没有前途。

这几年要说中国供应链金融最热门的产品,电子应收账款的多级流转是第一,相信没人敢说第二。可以说席卷了中国整个供应链金融市场,很多核心企业、保理公司、科技公司、银行、交易所都深度参与其中,都受益匪浅。当然也引起了很多争议,主要是第三方独立财务公司眼红,说核心企业天天盘剥供应商,或者说没有监管就发钱。当然,核心企业等利益相关方也不断反驳,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的各种好处没有对错之分。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只是利益之争。对于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通对票据的影响,票交所开发了供应链票据。其实这两件事本质上是差不多的。

无论是电子应收账款的多级流转,还是供应链票据,其实核心都是资源的生意,谁拥有核心的企业资源,谁就能赚到钱。拥有核心企业资源的供应链金融公司,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有人过于依赖这项业务,有人开始思考,这种业务还能坚持多久?在最容易赚钱的时候,思考业务的可持续性和未来发展方向,其实是每个企业都要考虑的事情,这也属于市场上流行的战略管理中的第二曲线问题。

0 1

“信链”最大的风险是监管。

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的底层逻辑和票据是一样的。当时的发明者应该是受了票据的影响,看到了票据的缺陷和市场空间,才做出票据的。至于市场上很多人说两个产品不同来说明两个不同,其实都是表象,背后有利益。无论这两种产品性质相同还是不同,作为一种具有广泛金融属性的产品,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监管。相信在这一点上大家的看法应该是一致的。剩下的就看什么时候监管,哪个监管机构监管,监管的内容和方式了。

与票据相比,电子应收账款的多级流转主要区别于系统的开放性和参与主体。系统的开放性是核心,电子应收账款的多级流转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封闭系统的好处是,这个东西只要打开,不管在哪里流通,哪怕是全世界流通,你要想筹集资金,都要经过这个系统的操作者。这时候运营商可以自己决定资金面和费率,相当于修了一条高速公路。这种模式没有错,用自己的资源挣钱,自己做决定。但是,我们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凡事讲究公平正义。近年来,国家在反垄断监管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所以监管部门排斥这种封闭的体系。表面上看,他们对供应商的选择很多,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照顾到了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益。

未来监管部门如果监管电子应收账款的多级流转,肯定会像票据一样开放系统,让各类金融机构参与,供应商自主选择。这样一来,平台建设和运营商的优势实际上会没有了。现在平台基本都是持有人收费,非融资流通和持有不收费。如果系统放开,按使用收费,收费难度很大,即使个人用户也可以收费。甚至监管部门也可能自己建立这样的平台。类似于票交所的系统,所有核心企业直连,不允许第三方建立,更和现在的票据一样。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实际上都将对目前经营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的平台业务造成极大打击。

除了面临监管风险,如果核心企业配合好,业务很容易达到天花板,因为这个业务量不能超过整个集团的应付账款金额,集团也不能让你做满,用刚性支付的财务信用代替集团所有的业务信用,对集团的流动性压力很大。如果在组内做不到,就得考虑下一步怎么办。

所以主要靠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通业务赚钱的公司,要提前想到这个后果,早做对策。

0 2

供应链票据不是非银机构的菜,也不是“信单链”平台的转型方向。

其实不仅是我,更多以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为主的公司都意识到了未来监管对这一产品的影响。很多公司都盯上了供应链票据,想在供应链票据上打开市场。非银机构想靠供应链票据赚钱,我觉得有点难。

供应链票据的本质是票据,只是采用批量签发、批量背书的方式来解决票据无法拆分背书的问题。供应链票据的诞生,其实是受票交所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的影响。为了实现应收账款的账单化,很多人都在想供应链账单会不会取代电子应收账款的多级流转。供应链票据能否取代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的核心就是一个原因,监管。除非有监管要求,否则不会更换。

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贸易是采取应收账款、票据、信用证还是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的形式,主要根据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贸易状况和核心企业的利益来决定。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供应商,甚至同一个供应商,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没有强制性的监管要求,供应链票据无法替代电子应收账款的多级流通。

既然供应链票据的本质是票据,那么就会面临参与者的问题。近年来,国家的金融监管越来越严格,票据贴现也是如此。无论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九届全国人大的意见,还是其他文件,都明确要求票据贴现是特许经营业务,必须由具有贷款资格的机构开展。其实这里有贷款资质的金融机构主要是指银行。其他没有票据贴现资格的业务属于非法经营,数额较大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在电子应收账款的多级流转中,参与主体多为保理公司,而银监会等地的金融局要求保理公司不得经营票据贴现业务,所以保理公司根本无法参与供应链中的票据业务。

部分经营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的平台已申请接入票交所供应链票据系统。先不说准入门槛的问题。即使接入,票据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票据高度市场化,费率更加开放和市场化。更别说供应链单能不能回来找你融资了。就算融资,和金融机构对接能赚多少钱?如果平台想丰富产品,那是可以的,你还得想办法赚钱。

核心企业的财务公司有必要接入供应链票据系统。毕竟财务公司是可以贴现的,票据也是财务业务之一,要为整个集团服务。

0 3

正在做的现有“信链”和那些有资源做这件事的人应该迅速、有力和迅速地去做。

在分析了电子应收账款和供应链票据的多级流转后,可能很多已经在运营或者有资源做的企业已经失去了信心,不知道要不要做。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距离监管部门对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进行监管,以及在集团内全面铺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这期间我鼓励大家好好努力,快快快。做这个事情本身成本并不多,只是内部协调的问题。不挣钱是不是很傻?

任何企业既要考虑眼前利益,也要考虑未来利益。这两种利益并不矛盾,不是非此即彼。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和创新,对供应链金融企业、核心企业、供应商都有很大的好处。该产品不仅解决了供应商的融资困难,还解决了融资还款问题。还可以减少核心企业的有息负债,把自己的融资负债变成供应商的融资负债,相当适合城投公司。当然这个功能票也是有的。

对于电子应收账款和供应链票据的多层次流通,我认为未来监管部门应该允许它们同时存在,不应该取消。虽然两个工具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是在参与者和操作方式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两个工具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未来无论是社会还是商业,一个工具不可能满足所有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未来业务的发展一定是多元化、个性化的,配置不同的金融工具,满足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金融需求,应该是主流方向。文章题目中写道,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和供应链票据不是两个没有前途的工具,而是这两个工具对于非银行供应链金融企业(主要指地方金融机构和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来说没有前途,需要深入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0 4

只有深度参与、控制和管理供应链,才有未来。

目前国内涉及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很多,既有地方金融机构,包括保理公司、小贷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也有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供应链公司(包括物流公司)、银行、券商、信托、交易所等等,各司其职。除了辅助参与者,其实还有两类,一类是供应链场景方,一类是纯资本方。比如电子应收账款的多级流通平台,多由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公司运营,核心企业的保理公司运营。我补充了一篇文章,叫独立保理公司生存难,核心保理公司转型难。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主要依靠集团上下游的产业资源,但由于自身集团业务规模的限制,需要考虑建成后如何发展。毕竟做企业和做农民不一样。做农民可以不发展,只种够吃够喝的地就行,做企业不进则退。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公司集团上下游业务完成后,如果想做一些其他的金融业务,肯定是做不了的,因为其他的金融业务都满了,你抢不到。做一个集中采购平台,那就更坑了,也不是你的经营范围。抢这个生意就更难了。

剩下的可以开发的都是外在的。做对外业务,单纯的技术平台或者保理公司肯定不行,因为风险控制不了。因为技术平台和保理公司不参与贸易业务,不知道钱去了哪里,货从哪里来,货是干什么用的。贸易是不真实的,风险是不可控的。和其他国企的保理公司倒一些业务。这不是长久之计,偶尔做做也是可以的。

其实有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就是成立供应链服务公司,通过供应链公司+保理公司+金融机构,依托集团的产业背景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这种模式是与外界开展业务。相比只盘活内部资源,合作难度更小,也容易得到其他内部兄弟的尊重。不然总会说你没本事,在家吃饭。目前国家和其他地方政府都在推行链长制,通过链长来服务更多的中小企业。这里的中小企业不仅是上下游企业,也包括市场上其他同类中小企业。通过开放其供应链能力,这些中小企业也可以享受其链主的供应链优势。而且,链主也可能从产品型企业向生态型企业转变。

通过供应链公司+保理公司+金融机构,我们可以深度参与、控制和管理供应链,摒弃过去只能为客户优化资金流的局限,全方位从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角度帮助客户优化成本、效率和质量,从巨婴成长为大人,从单一的金融服务商成长为供应链和金融的综合服务商,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成长为产业组织者。那时,我相信。

0 5

供应链+金融一体化服务商转型难吗?

从单一的纯金融服务商到供应链+金融一体化综合服务商,很多人会问,会很难吗?其实这不是一个好回答的问题。难在哪里?难度的标准是什么?股东不做很难吗?还是没有资源?还是在组织里很难做到?还是组织不愿意做?其实两种情况都有。我个人认为,核心问题是团队组织不愿意做。主要是供应链+金融一体化服务,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而且见效慢,所有的工作都很辛苦很累。

供应链+金融的一体化服务内容很多,但基本上是市场上非常成熟的产品。市场上有很多单一的服务。这不是让你去制造芯片、引擎和发明新冠肺炎疫苗。金融行业的人都是985,211重点大学毕业。是连普通大学毕业都没上过大学的人的作品吗?自己做不到也没关系。你可以整合一个服务商,招这个领域的人。市场上有很多。当然,如果你想在办公室舒舒服服的写PPT吹牛赚钱,那真的没办法。毕竟你再有能力,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从事供应链服务的企业纷纷进入供应链金融市场,赚取供应链+金融的综合收益。但可惜的是,金融企业拥有强大的资源和人脉,高素质的人才,强大的财务能力,只能赚高风险低利润的钱。

作者:旅顺五道口供应链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