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蔬菜信奉什么营销理念?

特色营销、订单营销、品牌营销,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寿光蔬菜信奉以下营销理念:(1)特色营销策略。作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组织生产时,必须瞄准高端市场高起点起步,规范生产,按照“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的“三绿工程”要求规划生产。(二)订单式营销策略,防止出现“瞎骑瞎马,跟着感觉走”的从众倾向,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签订产销合同,明确品种、收购标准和最低保护价,有的放矢。与超市、农贸市场建立长期的产销关系,从而保证稳定的销售渠道和空间。充分发挥合作社及其农民经纪人的作用,争取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上有所突破。(三)品牌营销战略,要充分利用品牌和技术优势,发展高标准的农产品生产和经营。要以名创牌,选择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实施商标注册。要以质量创品牌,严格按照优质、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组织生产,坚决杜绝使用违禁药物,确保产品质量。要以面创品牌,做好整理包装。外向营销战略。要坚定走出家门的信心,促进跨国界的销售。要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有特色、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成竞争优势。同时采用网上销售、长途运输、窗口直销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展市场。(4)积极实施名牌战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品牌的追求越来越明显,知名度高。有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品牌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应努力培育品牌农产品,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农产品生产带来更多效益。要重视寿光“桂花”品牌蔬菜效应,进一步树立品牌,打响品牌,做大做强专业蔬菜和食用菌品牌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美誉度。用注册的“桂花牌”打造绿色无公害品牌,占领市场。

寿光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北魏寿光农学家贾思勰在他的农业巨著《齐·姚敏书》中对蔬菜栽培作了科学而详尽的论述。明清时期,早春韭菜“以寒蜡雪服”,成为朝廷贡品。清代中叶,大葱已成为寿光的重要农产品。建国后,寿光的蔬菜种植有所扩大,但由于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到80年代中期,全市只有5万亩左右的大田蔬菜和少量的地温大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不高。1989年,三元竹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冒着极大的风险,砍伐了35亩即将成熟的玉米,科学改造了寿光的“土大棚”,建成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通过加强技术指导,17大棚生产了带刺黄瓜。从元旦到春节,每斤20块钱一个价都没落下,一茬接一茬的收割。寿光蔬菜开始从季节性露天种植发展到“四季常青,四季有菜”。1990年冬季暖大棚数量增加到5000个,l991年猛增到2个。50,000, 1992 7.五万。2004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其中冬季大棚近30万个,年产量40亿公斤。仅此一项就使农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如今,冬暖式温室已经更新到了第四代。自第一座冬暖式温室诞生以来,寿光已成为中国温室蔬菜的“试验田”。近年来,寿光从美国、荷兰、以色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了2000多个新品种。1995之后,全国各地蔬菜生产发展迅速。在基本满足了数量需求后,消费者对品质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市场消费趋向绿色无公害食品。为此,寿光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的原则,逐步引导群众改变发展绿色食品和蔬菜的种植模式,开始了以发展绿色食品和蔬菜为主要内容的蔬菜产业第二次革命。编制《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市政府投资10万元建立了市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各镇* * *建设了19个蔬菜质量快速检测室,对进入超市的蔬菜进行定期采样,每月检测样品100多份,对严重超标的蔬菜坚决销毁。寿光市还投资2亿多元成立了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电子收费结算中心、蔬菜配送中心,配套建设了经营化肥、种子、农膜、农药等生产要素的大型农资市场。在批发市场,设立了“放心蔬菜”专营区和蔬菜电子拍卖中心。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市场扩大了10倍,年交易量15亿公斤,交易额28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地、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全国十大农贸市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