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的南川之花——中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系列报告之七
南川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境内多山。是黔北通往重庆主城的枢纽,素有“黔川咽喉,巴渝之险”之称。南川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产有煤矿、铁矿、铝土矿等20多种。其中铝土矿储量居重庆首位,探明储量达65438+亿吨以上,远景储量3亿吨以上。煤炭开采地15处,探明储量2.05亿吨,预测深部煤炭资源量1.75亿吨。丰富的矿产资源促进了采矿业的发展。矿产品开发加工已成为南川重要的支柱产业,矿业总产值约占全区GDP的1/3。矿产资源管理和土地管理一样,是南川区国土局的重头戏。
《开车上梁山》
基石:中国矿业权实地核查
2009年7月,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党组书记辛世杰(主席台右二)、副局长周(主席台左一)在重庆市南川区参加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试点成果验收及现场交流座谈会。
徐是南川区国土资源局分管矿产资源的副局长,2003年进入南川局时,他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南川区东城办事处所辖的桂花屋地基,地处岩溶发育的高地势,周围有四个煤矿,导致地下水无法排泄,几十户居民生活生产用水极其困难。一点一点,我洗脸洗脚,洗脚喂动物。我不得不跑几英里下山去洗衣服。村民们忍无可忍。他们扶老携幼,提着水桶,提着锅碗瓢盆去区政府集体上访。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清四个煤矿各自的责任,关键是要明确每个矿井下的开采制度,尤其是采空区的范围。但这四个矿都没有进行井下测量,矿区的绝对和相对位置都不准确,很难认定责任。于是我们只好请了一个地质队进行井下测量,四个矿的网络测绘,把同一个坐标系放到同一个地图上,最后分清责任,这样问题才能得到公正的解决。
基石:中国矿业权实地核查
国家项目办专家邓萍安(右一)在重庆南川煤矿实地考察。
此事引发了许副局长的思考:南川区80多个煤矿中,85%是乡镇企业,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提供虚假图纸;另一方面,煤矿勘探使用自己独立的西南石油坐标系,不同于国家“1954北京坐标系”或“1980 Xi安坐标系”。认证范围和实际开采范围不一致,开采和认证是两层。仅南川区就有200多平方公里的煤矿,已造成1.2万平方米房屋受损,6万多人缺水。但矿政基础如此薄弱,地下开采情况不明,资源占用情况不明。如何加强矿业管理?
2005年,接连发生的两件事,让徐副局长感到了到矿上进行现场检查的紧迫性:南川后山煤矿发生一起突发性透水事故,原因是掘进时误穿老采空区,老矿坑水涌入采掘工作面,造成7名矿工兄弟不幸遇难。
南屏镇跃进小学因采空区塌陷导致危房,被迫搬迁。没想到,搬到新地址后,学校刚建好就发现房子开裂下沉,又成了危房。
彻底了解地下采矿的现状势在必行。
2005年,南川区国土资源局果断启动矿业权测量工作。到2006年,南川区完成了全区所有煤矿分布区域内的统一测绘控制网;62个煤矿在井口建立了2 ~ 3个GPS测绘控制点;完成了所有煤矿的井下野外测绘。在实际测量后,每个采矿权都提交了开采状况对比图、核查结果表和核查结果报告。
典型示范引领全国
2007年,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启动,项目总经理谭永杰博士带领研究团队前往南川。南川区的工作让他眼前一亮。这不是很有说服力的模型吗?当然,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探索、完善和深化。他当即决定将南川区纳入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试点,南川区矿务局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
一是在矿业权实地核查中,同时进行了地质填图,摸清了煤矿的地质和构造,摸清了煤层的空间产状、产状和厚度变化情况。综合分析后,提交了储量计算图、占用资源动态平衡表和储量核实报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储量动态管理。
基石:中国矿业权实地核查
2009年7月,时任南川区区长的(右一)和区国土资源和房屋局副局长许(前左二)向来南川考察的矿业权实地核查会代表介绍相关情况。
二是通过矿业权实地核查,将坐标系统转换为精度更高的Xi安1980坐标系统。在准确获取矿山基本信息后,针对不同情况对部分矿山进行了查处或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类解决。同时,对煤矿的监管方式也进行了调整,落实了“惩防结合,重在预防”的工作思路,有效防止了煤矿非法开采的发生,协调了管理者与管理相对人的关系。
三是根据储量动态管理的结果,在井下核定煤矿月储量的基础上,按照各矿核定的开采回采率和含矸率(贫化率)等指标核定产量。核定产量也作为税务机关确定征税的主要依据。几年来,发现企业瞒报产量近40万吨,增加财政收入3000多万元。
四是在掌握矿山井下开采现状的基础上,要求矿山企业或专业机构测绘地面重要构造物的位置,并在年检时及时更新井下控制图,有效防止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组织采矿引发的土地灾害责任认定案件100余起,解决了500余户2000余人的住房受损问题,责任方赔偿受害方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有效化解了矿工与农民的矛盾。
五是根据最新核实情况,编制了全区1∶2.5万煤炭资源开采图,清晰反映了煤炭资源、矿井开采现状、影响开发的重要地质构造等内容,清晰反映了原煤矿矿业权设置存在的问题。在矿业权设置方案中对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处理,使煤矿的矿业权和探矿权得到合理安排。
2009年7月2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在重庆市南川区观摩学习。
2009年8月,在重庆市南川区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试点成果验收暨现场交流座谈会上,南川区的做法被总结为“一压实五破解”的矿政模式。即通过全面的矿业权实地核查,夯实矿政基础;根据矿业权实地核查结果,解决资源储量管理问题;以储量动态管理和矿业权动态核查为基础,解决矿山监管难题;依据储量动态管理结果,解决煤炭税收征管问题;以矿业权核查数据和储量动态管理为基础,解决矿山灾害防治和管理的难题;根据矿业权实地核查和储量动态管理结果,解决资源整合问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一矿政管理模式为中小矿山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样本,为提升矿政管理水平、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为各省(区、市)进一步推进矿业权实地核查提供了经验。
深度应用,硕果累累
2010,南川区成为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深入应用试点。在国家项目办的支持和指导下,更上一层楼,探索建立了集多种地学和矿业管理数据于一体的区(县)级矿业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南川区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2010年5月,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深度开发应用研讨会在南川召开。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南川区矿政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包含了核查结果管理、储量动态监管、矿政监管模块、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矿业权审批子系统、三维矿业权管理子系统等多项功能。目前,南川区矿政监督管理系统已经上线运行。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在数据管理、业务功能、运营性能、稳定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成熟的应用。该系统以矿业权核查结果数据库为基础,不仅规范了日常业务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实现了矿业权实地核查与动态储量管理的联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基石:中国矿业权实地核查
导演刘联合(右二)与谭永杰(右四)、湖北陈洁(右三)、重庆南川许任勇(右一)在讨论南川典型成果图,总结南川经验。
2010 11 10月,在国家项目办主办的全国试点交流会上,以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致认为,南川区矿政监督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合理,功能基本完善,达到了试点工作的预期目的,为探索基于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的“矿政一张图”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南川之花又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