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平的创业经历

17岁时,初中毕业的刘会平跟随一位画家到山东谋生。母亲一直把他送到20多里外的长途汽车站。她一边擦着眼泪,一边整理他皱巴巴的衣服,告诉他:“以后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要做一个爱人,要有一门手艺。”

到山东后,刘会平每天吃大白菜和馒头,和十几个人住在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棚子里。因为他一个月只能进一次澡堂,所以每个人身上都长满了疥疮。冬天有时候要在大雪的户外洗澡,头发上都是冰。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刘会平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存的艰难。

这种难民生活持续了一年多。刘会平不愿一辈子如此平庸。1995年初,向师傅辞职。当年,一个离家跟师傅谋生的徒弟,是不能抛弃他的,否则会被扣上“背叛师门”的帽子。看着归来的儿子,父母怒不可遏。亲朋好友也觉得他是个不争气的孩子。

全家人都很生气,他们决定把刘会平送出去学手艺。就这样,刘会平跟随一位老师傅学习制作糕点。起初,刘会平很高兴饮食至少不是问题,但他没想到会这样。糕点比画画更累。每天晚上十一点十二点才能睡觉,凌晨两三点还要起来在昏暗的灯光下和面。在那段时间里,睡个好觉是刘会平最奢侈的愿望。渐渐地,刘会平适应了高强度的日程安排。从那以后我也喜欢上了糕点。并且学到了很多面制品的专业知识。回顾那些艰苦的岁月,刘会平满怀感激之情。那些艰难困苦使一个少年养成了坚韧的品质,使他受益匪浅,树立了崇高的理想。"

每天中午营业高峰过后,员工可以小睡一会儿。从小就喜欢读书的刘会平,这段时间都会在书店里度过。

附近有几家书店,刘辉平时去的那家叫“傻大姐书店”。老板傻大嫂在店里开了个免费阅览室,有一些自己订的报刊,还提供了小凳子让顾客坐着看报。“这不是自毁吗?就算赢得了客户的好感,客户看完书后谁来买单?”刘会平刚刚来到“傻大嫂书店”,就有了这样的疑问。他惊奇地发现这家商店的生意并不差,而是非常好。他在这里已经混熟了,还向傻嫂子讨教。傻大嫂笑着说:“你也觉得我是个窝囊废吧?”是的,有些人看完我的书后拒绝付钱,但人们来阅览室回看的次数更多了。总会碰到喜欢的书,会从我这里买回来。买这样的书。读者不会后悔,自然对我的店有好感。他下次买书还会再来。这样,我就有了一批长期稳定的客户。事实上,我今年的生意比去年好得多。难道我的‘损失’没有得到回报吗?"

“傻大嫂书店”启发了还年轻的刘会平!也就是那次谈话之后,刘会平对生活中的弊端有了新的认识,他在心里暗暗发誓:等一天。我也想开这样一家赚钱赚口碑的店。1998期间,糕点行业新手刘会平听姐姐说,上海的餐饮生意很傲人。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毅然收拾行囊,带着借来的几千元,独自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

年仅19岁的刘会平刚出火车站,就突然乱了方寸:这样一个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国际化大都市,能容下自己的包子吗?

在一个炎热的六月天,刘会平踩着一辆旧自行车到处寻找门面。一天,当他路过遵义路上的云雾山菜场时,一块“出租”的牌子引起了他的注意。熙熙攘攘的人们提着菜篮子路过这里,卖早餐的摊位依次散开。刘会平喜出望外,联系了店主。“我要订这个地方,你交给我吧!”为了防止别人先“下注”,他把唯一一块值点钱的手表给了对方作为定金。两天后,刘会平的馒头店开张了。

因为我不太了解上海人的饮食习惯,刘会平的生意没有想象中的好。每天的营业额只有200元,但是摊位的月租金却是6000元。两周后,刘会平不得不关闭商店。面对创业失败的残酷事实,血本无归的刘会平走在高架桥上,看到桥下洗车的景象,心情极度沮丧。不远处一家音乐商店播放的音乐飘进了他的耳朵。“我不能随波逐流,为了我心爱的亲人。再苦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的人。心在,梦在。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让刘会平热泪盈眶。

我姐姐在江苏工作,听说刘会平经商受挫,专程来上海。她拉着他的手说:“做生意怎么能不吃苦呢?鼓起勇气,我永远支持你!”说着,她从包里拿出4000元钱,塞到刘会平手里。“拿着吧,继续做,光想办法回去还不够。”

那时,生煎店在上海很受欢迎,所以刘会平也跟着做。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健康原因,上海吃生煎的人逐渐减少,店铺生意萧条。最初积累了一些资本的刘会平不愿维持现状。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在上海工作了几个月后,刘会平发现一杯豆浆通常卖5毛钱,但在永和豆浆店却可以卖到5元!从那以后,刘会平每天都去城隍庙,那里是上海各种特色小吃的聚集地。他反复品尝和琢磨上海人的口味,想在以饮食精致著称的上海开一家自己的专卖店。他意识到,只有拥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上海站稳脚跟,才能卖出自己的风格。

经过一番调查,他得出的结论是,虽然有大大小小五家面馆,但在经营生产上各有短板:小摊虽然价格便宜,但卫生条件不好;大店有利可图。馅料是机器拌的,不够好吃。大店和小摊的差距让刘会平的信心倍增。

2001年3月,在黄浦区繁华地段开了一家“刘师傅大包”。他让朋友请了一个在上海工作多年,熟悉上海人口味的师傅。不知不觉中,买包子的人排起了长队,成了刘会平商店前一道独特的风景。

好景不长。很快,刘师傅大包周围就开了几家包子店,对刘会平的生意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有了开一家生煎店的教训,刘会平知道如果他不努力改进,他最终会再次倒闭。

就在大家抱怨老板“自找麻烦”的时候。刘会平的包子在一点一滴的改进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皮薄:皮薄质轻,入口即化;大馅:馅料丰富,细而不腻。汤浓:纯正浑厚,滋补可口。

面对成本上升的问题,刘会平很快用事实给出了强有力的回答。经过改进,业务发展很快,很快就开了几家分店。每家店高峰时,每五分钟就有两笼馒头,50个馒头5元,一分钟纯利润1元。像这样的高峰,一天至少要五六个小时。按照刘会平的包子利润计算方法,一家店一天可以赚300多元。一个月就是几万。“原来小笼包也能做大生意!”刘会平露出了得意的微笑。2003年,当刘会平的生意如火如荼的时候,一个白领的话给刘会平带来了新的思考。“你的包子很好吃,但是每次我拿到办公室。同事在吃蛋卷饼干,我不好意思拿出包子。我得溜出去吃点东西再回办公室。”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鉴于上海人对时尚的追求和海派心理,刘会平决定将自己的包子店打造成品牌连锁店,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争取时尚消费者。于是,“巴比馒头”(在南方,馒头被称为小笼包)应运而生。这是上海第一次给一个包子赋予注册商标。刘会平投资建设了上海最大的无尘全封闭馅料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严格控制馅料质量,每天用冷藏车将馅料运送到各分店,确保每家店使用新鲜一致的馅料。

为了保证“巴比馒头”的口味纯正,刘会平严格控制馅料的供应,确保馅料用完,当天卖完。有一次,所有的树枝把预期的馅做成包子。估计到下午5点基本就卖光了。没想到,那天下午突然下起了暴雨。每个分店还剩下近千个包子。

工作人员把这些馒头放在冰柜里,准备第二天拿出来卖。

刘会平了解情况后,立即要求各分店将当天剩余的包子收走,统一倾倒销毁。有员工不理解:“这样倒掉不可惜!”刘会平对员工们说。虽然不会有什么卫生问题,但是冰鲜的味道肯定和生鲜不一样。顾客一吃就能吃。为了保证‘巴比馒头’的口感,亏也没什么。“员工们被刘会平说服了。

刘会平在经营上的巨大成本和苦心经营,使“芭比馒头”逐渐成为沪上知名品牌,获得了包括白领在内的消费者的良好口碑。

2004年底的一天,刘会平突然接到一个投诉电话,对方怒气冲冲,说他被“鲍比”骗了。原来,有人打着“波比”的旗号到处招商,向有加盟意向的人收取高额加盟费后,却未能兑现相应的承诺。

刘会平,一个温和的人,被激怒了,把骗子告上了法庭。一石激起千层浪。上海各大煤体争相报道。诉讼进行得如火如荼。刘会平辩论并赢得了这场官司。经过铺天盖地的“免费广告”宣传,“巴比馒头”在上海几乎家喻户晓,要求加盟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目前,刘会平在上海有54家加盟商,在海外有17家加盟商,下一步他准备去日本开加盟店。如果“闯入地摊”成功,“巴比馒头”将走向欧美市场,与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展开竞争。

一位专门研究过刘会平《馒头经》的经济学家总结说:“刘会平能把馒头作为一个品牌卖出去,卖出巨额财富,这是一个奇迹。但在奇迹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每一次改进,其实都是一种损失,一种损失,一种损失。但是,正是他深刻透彻的失和哲学,帮助他创造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在2005年“上海国际综合博览会”上,“芭比馒头”荣获两项金奖和一项特别奖。刘会平在中国也被称为“馒头王”。

摘自《沟通与口才》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