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
根据历史学家《屈原和贾生列传》的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一位大臣。他主张起用人才、赋权,使富裕起来,并主张联合抗秦,遭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迫离岗,被赶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田文》、《天问》等不朽诗篇,这些诗篇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征服了楚国的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痛不已,却始终舍不得放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写完代表作《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祭奠屈原。渔民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扔到河里,说鱼龙、虾蟹都吃饱了,不会咬医生的身体。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一个老大夫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要用药把龙水兽打晕,才不会伤到屈大夫。
后来,人们怕饭团被龙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色的丝绸包裹,使之发育成褐色的种子。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扩展数据:
“端午节”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名臣周初撰写的《地方志》中,这份文献成为现代人查阅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和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什么时候?长期以来一直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观点:据考证,“赛龙舟”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春秋以前,古代南方百越地区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赛龙舟的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甚至在屈原自己的诗中,也能反映出当时赛马的习俗。比如《楚辞·涉河篇》中有一句话:“乘舟而去元,齐亡邦败。船是宽容的不前进,是被回水淹没的停滞。早上很尴尬,晚上就阳光明媚了。”屈原的长、窄、轻、小的船,本质上是当时比赛用的船。
参考资料:
端午节-文化-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