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小蠊来自哪里?

林氏小蠊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诏安县位于东南沿海,闽粤交界处,与广东省饶平县相邻。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6 55 '-117 22 ',北纬23 35'-24 11 '。年平均降雨量65438±0,447.5毫米,平均气温265438±0.3℃。冬天没有严寒,夏天没有酷暑。境内水系发达,主要河流有东溪和西溪,总淡水面积6.8万亩。该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盛产乌龟、巴非蛤、锯缘青蟹、牡蛎等优良水产品。血蛤在诏安俗称血蛤,“红脂大小蠹”是一种稀有的血蛤,盛产于诏安县四都镇林头村滩区。这一带土地平坦,东西淡水海水交汇处水质独特,淤泥丰饶肥沃。耕作海滩的底质是沉积物或沙泥。水温变化范围为9.6 ~ 10.25℃,潮间带生物量丰富,浮游植物数量最多,主要为热带和暖水性桡足类、磷虾和糠虾,适合贝类生长。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朱力”的身体圆润得像一颗大珍珠,外壳呈淡白色。肉咸甜可口。不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钾、镁、钙、铁、硒等微量元素,还具有脂肪酸中亚油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优质特性。“林氏小蠊”的饲养历史悠久。自清朝以来,它就远近闻名,尤其是在东南亚市场。

汉代以前,诏安就有淡水鱼养殖。明代有滩涂养殖。新中国投产后,水产养殖受到重视,乌龟的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1963,省水产厅在梅岭设立了泥蚶养殖场,大量放养亲蚌,并建立了1000亩文蛤育苗基地,大量养殖文蛤。20世纪70年代中期,诏安县四都镇成功地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了大蠊的人工养殖,促进了大蠊养殖的进一步发展。经过多年的积极经营,“林稗”养殖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据2010年底调查,该县已放养禾谷缢管蚜5000亩,年产量5000吨,产值过亿元。

为指导文蛤养殖户科学养殖,诏安水产技术推广站通过开设养殖培训班、推广滩涂养蚌等方式,促进文蛤科学养殖,使文蛤养殖过程科学化,从而提高文蛤养殖质量、产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文蛤养殖户增产增收。

诏安水产技术推广站是诏安人事局核准登记的事业单位法人,隶属于诏安海洋与渔业局。其主要职责和业务范围是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开展调查研究,结合水产行业实际,就行业标准、业态发展、产业政策等涉及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和对策;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协调组织会员单位和行业制定规章制度,协调企业内外关系,探索行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有效机制,促进公平竞争,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商标为“林头大蠊”的产品产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福建省诏安县行政区北纬117 10 ' ~ 117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