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与广汽爱安的合作模式出人意料,HI模式绝非理想选择。

千亿级车企广汽集团的一则公告引起全网热议:

广汽爱安AH8项目原本是华为联合开发,现在改为自主开发。此次变更后,华为将作为“重要供应商”继续参与公司自主品牌机型的开发与合作;项目总投资由9.25亿调整为6543.8+0.233亿,资金来源自筹。

很有意思。爱安显然不想依赖华为。广汽集团宁愿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拿出自己的车型。

难道爱安不担心因为「中国含量」骤降而导致品牌力减弱吗?

这可能是业内人士和汽车爱好者无法理解的。其实很好理解。华为提供的三款车型,只有一款适合老牌车企。

三种模式:

供应商模式华为Inside模式(简称HI)智能选择模式广汽集团这次把HI模式改成了最基础的供应商模式,这是明显的模式退化。要知道HI模式最能体现“中国内容”;说白了就是用华为的核心技术,组装,平台。这就是HI模式,车企在这种合作模式中的角色更像是“代工厂”。我觉得这是广汽集团和爱安品牌无法接受的,因为把企业的未来交给别人是典型的!采用HI模式,就是把自己交给华为。

华为想让伊恩红,就一句话,反之亦然。

汽车生产企业在产品研发、品牌建设、企业发展方面没有自主权和话语权。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华为成了“空谈家”。

由于华为自然希望汽车厂商选择HI模式,所以最好选择“智能选择模式”。

智能选择模式是“HI PLUS”的概念。一旦我们以这种模式合作,华为将更深入地参与产品定义和开发,甚至产品定价都将由华为主导,更不用说技术了。当然会用到华为的一整套技术。

作为汽车厂商,我们能得到的只有华为的品牌力,余承东的个人发布,以及华为3C门店的销售渠道。

最后变成了代工厂。

而且这种模式最初看起来是华为帮助车企赋能,实质上是华为在吸收车企的能量!以广汽集团为例,传祺和爱安的品牌力至少中等。如果他们以HI或Smart Choice模式合作,华为会在前期赋能爱安提升销量,后期爱安的品牌会越来越强。当足够多的汽车厂商和品牌同时给华为注入能量,华为会成长到非常强大的程度,汽车厂商会黯然失色;华为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霸道总裁”,可以轻易决定一个车企、一个品牌的未来。

没有一家汽车厂商敢把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权限交给合作伙伴,广汽集团也绝不会,但这就是HI模式的结果。因此,将合作模式降级为零部件供应商模式是最合理的,这也是广汽爱安新能源汽车全体高管的观点。调整模式的意见一致通过。

华为有野心吗?

好像有。

这一点可以从余承东最近的表现中得到印证。于华伟城东不仅提出了“华为质量标准”的话题,还毫不掩饰地对竞争对手进行了负面评价。否定整个行业标准看似狂妄,实则很有针对性的诋毁竞争对手。看起来这只是一个人的狂妄,但实际上这是华为的态度,因为华为默认了余承东的所有说法。

“华为不造车”是最大的博弈。如果华为建一个OEM,那么其他OEM就不会和华为合作,至少很少;比亚迪的福迪电子和福迪动力就是例子,所以华为强调不造车是为了逐步渗透到各大行业巨头中,通过HI和smart的选型模式来把握汽车厂商的命脉。

这一招很恶毒,所以比亚迪、SAIC、吉利汽车、长城汽车等老牌车企都没有采用HI或者smart的选车模式;包括比亚迪,华为电机只用于部分车型。这是否意味着比亚迪从一开始就在防范华为的同城化?似乎是这样。

现在华为表现出了一些野心。比如广汽一位高管曾评价华为:是大品牌,价格不受控制,与华为合作基本没有议价能力。

不过这只是一个开始,被华为控股后会不会被稀释还无法预料。

赛勒斯为什么选择华为的智能选型模式?

这是最后一个问题,也很容易解释清楚。

赛利斯是原装小康股,也就是“重庆小康”车。打造的车型以入门级商用车为主,知名车型有小康系列面包车、东风风光乘用车等;这两个品牌都没有热卖车。如果重庆小康不与华为联手,未来前景也难以预料。所以Celeste选择华为智能选座模式是不被允许的,总比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好。

然而,这种合作模式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以前的AITO汽车品牌叫“天界”,现在变成了“华为界”。

同样选择华为智选模式的还有奇瑞和江淮汽车,销量明显偏低,江淮汽车的乘用车品牌早就不行了。如果江淮汽车没有与奥迪(audi ag)创立子品牌,它现在只能依靠卡车。所以这些车企都会选择华为的智能选座模式。相反,想要自主发展,掌握公司命脉的车企,真的不会把灵魂交给华为;SAIC曾经说过的话似乎没有错,发展壮大取决于你自己。

编辑:天河汽车-汽车科学岛,由天河MCN发布,版权所有。

本文来自天河汽车科学岛,作者车易,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车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