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发型能反映女人的内心?

头发是女人的第二生命。对于女性来说,发型不仅能体现自己的魅力,还能影响别人对她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女人的发型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她内心的欲望和渴望。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女性被封建礼教禁锢,“身体被父母损伤,不敢损伤”。剪头发被认为是令人发指的行为。当时女性的发型往往是年龄和地位的标志,比如两条长辫子代表十五六岁的少女;梳成两个椭圆形的包子表示未婚;结婚的时候在脑后梳成圆发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发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女性的愿望和欲望。辛亥革命后,一部分女性和男性一起剪掉了长辫子,脱离了封建势力。五四运动后,新女性剪短发,投身革命。革命军规定的女性发型,文革时期深受女性青睐。所以在烫发刚刚流行的时候,一些年轻女性就先尝试了。

当一个女人想要改变别人对她的印象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的发型。电影和电视中的女演员可以通过改变发型和其他化妆技巧来自由扮演各种角色。女歌手为了让观众印象深刻,几乎不改变发型,把自己独特的发型当成“注册商标”。

女性对某种发型的模仿,往往反映了女性对这种发型以及拥有这种发型的人的崇拜。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风靡全球的时候,她在片中的发型被称为“赫本头”,被很多女性模仿。那时候的女人不管美丑都剪“赫本头”。张羽主演的《小街》上映时,中国女青年纷纷剪“张鱼头”。其实女人并不在乎自己适合剪“赫本头”还是“张雨头”,只是想让自己适应那个发型,从而拥有赫本和张羽那样的男孩子的俏皮,让男人对她另眼相看。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认同”,也就是说,通过与自己心爱的电影明星梳同样的发型,让自己看起来也成为了电影明星。在这方面,男人可能会说她不可能仅仅因为发型相似就成为电影明星,但对于那些女人来说,一旦外貌相同,甚至连动作都可能配合外貌的改变。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型对动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男性在发型的模仿上也有同样的心理。比如长发一般是女人的发型。但是美国的嬉皮士首先开始了男人留长发作为权威和反抗的象征的做法。“爆炸头”原本是一种非洲发型,美国黑人保留“爆炸头”以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种族歧视的反抗。这些发型后来传到中国,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就像流行的发型一样。

发型的改变往往是因为内心的改变。你很了解的那个女人,一直习惯留长发,今天却突然把头发剪短了。你千万不要以为她只是为了美。她可能内心有重大“突变”,可能是失恋了,或者爱上了一个有家室的男人。总之,她认为自己必须告别昨天的自己,从此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以至于毅然决然地把长发剪短。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女生在结婚前都会去美发店换发型。这恰恰说明她将告别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才第一次成为妻子。为了一个人而剪头发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也能说明发型的变化反映了一个人内心的巨大变异。

女人不喜欢别人窥视她的内心,也不想直接把内心的话表露出来,所以发型就成了她表露内心的委婉手段。相反,人们也可以通过她的发型推测她的内心活动。一个女人盲目追求时髦的发型,不断换发型,说明她没有坚定的信念,追求时尚,缺乏自信,情绪不稳定,孤独感强。

有人对女性改变发型的现象做过调查,发现约有30%的女性在改变发型时会在意男性的眼光。日本肢体语言专家易的调查显示,对金钱着迷的女性喜欢用手揪头发;女人在特定的男人面前解头发就像解腰带一样,往往表现出可以给自己。如果她们在男人面前留长发,说明她的心态已经从戒备转为不戒备了。所以,女人千万不要在男人面前贸然做出这样的动作。

总之,和女性交流的时候,你不能不关注她的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