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世家的商队文化
每只狗都必须具备所有赶马人应该具备的技能和能力:了解正确的时间和地点,观察天气变化,选择道路,选择宿营地,懂得各民族的语言;知道骡马的性情;你应该知道各种马帮生活技能,比如做饭,劈柴生火,装卸,钉钉子修棕榈,找草喂,甚至对待人和动物。大篷车大小不一。小型商队只有3-5匹骡马,偶尔有人用牛驮货,多用于短途运输。中型商队由几十匹骡马组成,大型商队有一两百匹骡马,最多的有几千匹。大中型大篷车大部分用于商业运输,有些也为政府运输货物。因此,在组织形式上,商队也可分为官队和民队。商队的规模取决于拥有的动物数量:
1.五个牲口叫一把,五个是一个小团伙,一个小锅头负责。马车夫与骡马的比例一般是1马车夫换四匹骡马。他们大多是员工,有的甚至继承父亲的生意,以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少数马车夫没有报酬,但他们可以在途中带些货物出售作为收入。
2.组-9匹马为一组,由组长负责。9匹马中有一匹是团马,额上有红布黄焰纹,耳后挂着2尺红布绣球,颈上系着6个铜铃,马鞍上插着红白齿边的旗帜。
3、冈——三人一组为一组,组长负责,选一组马,额头佩戴红色火焰纹毡绒路标,耳后挂4尺红布绣球,颈上系八个铜铃,马鞍上插红底黄牙。
4.帮助所有的骡马组成一个帮派,选择三匹擅长行走、认路的马,组成第一骡子、第二骡子、第三骡子带队。头骡极为华丽:额头上有黄红色火焰图案的金丝绒路标,正中标有一面圆镜,四周有六面小镜,镶有镶宝石的纯银笼头,系有九个铜铃,头顶绣有一个6尺长的红布球,耳后有一对牦牛尾巴的红流苏,马鞍上有一面侧旗和一面侧旗。帮会的旗帜是一面黄边红边的三角三角旗,中间绣着帮会首领的姓氏。祖旗是一面红底金边的方形旗帜,中间插着两根锦鸡羽毛,象征着光明的前途和通达的道路。头骡是商队的“门面”,很受赶马人的欢迎。它的装饰与众不同,正如《驱马调》中的歌所说:“头骡妆镜,千珠披辔,红缨丝遮口,绣球额心”。二骡、三骡的饰品没有第一骡的奢华,但与其他驮马不同。两头骡子装着商队需要的药品,三头骡子骑在大锅头上还是老弱病残。在茶马古道上,人们习惯称赶马人为“马脚”(藏语称“杜拉”)。小丑们大多出身贫寒,被生计所迫走上了捕马之路,因为走茶马古道不仅艰辛而且非常危险。那时候,赶马人没有社会地位。在一些人眼里,他们只是卖苦力的人。俱乐部必须服从马国头的指挥,马国头是他们的首领,是一支商队的核心。他负责各种购物费用,接东西,甚至在野外吃饭的时候,马国头也会分饭分菜。马车夫只是马锅头雇的苦力。但马锅头和包包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雇主和雇员的关系。马锅头,尤其是一些小马队的马锅头,大多是自己参加赶马队,和很多赶马的人一个锅饭的劳动者。锅头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有的赶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劳作,也会拥有一两匹属于自己的骡马,在上路的时候把自己的骡马加入商队,赚取自己的运费;钱多了可以准备一些货物携带,会有收益的。这样下去,有些线索会变成小锅头或者小老板。
去西藏的大篷车一般都是在滇藏边缘寻找藏民作为线索,所以没有语言和习俗上的障碍。一个袋子最多能照顾12匹骡子和马,只有能力极强的赶马人才能做到。平均一袋负责七八匹骡子和马。一个赶马人,他看管的骡子和马以及他们的货物被称为“一把”。就这样,他们几十个人组成了一个商队。与当时地方军阀的乌合之众相比,商队更像一支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军队。马国头、赶马人、骡马按部就班、兢兢业业地履行着各自的职责。每次出门在外的路上,他们每天从早到晚都行动有序。
骡马队伍有自己的领队,就是第一骡子和第二骡子。他们是商队中最好的骡子。商队一般只把母骡子作为第一骡子和第二骡子。商队说,母骡子敏感、懂事、机警,能知道哪里有危险,而公骡子太鲁莽,当不了领导。第一骡子和第二骡子不仅是商队中最好的骡子,而且它们的装饰也非常特别和精致。上路时,他们要戴上花笼头、风镜和流苏,眉毛上戴上红布红绸制成的“红彩”,鼻子上戴上鼻流苏,马鞍上戴上保险杠,尾椎骨用牦牛尾巴制成。第一只骡子的脖子上挂着一个响亮的大铜铃,第二只骡子有一个较小的“第二簪”。第一头骡子和第二头骡子经常想要毛色。“第一骡子跑,第二骡子跟”,将整个马帮拉成一条线,在狭窄崎岖的山路上轻松行进。还有一头骡子上插着商队的狗牙的“商队旗”,上面写着商队的名字,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商队。当第一头骡子和第二头骡子威风了,整个商队就有气势了,路就宽阔了,连马夫都有精神自己走了。在整个商队的最后,必须有一只非常有效的尾骡。既要能跟上大队,又要能守住阵地,这样大量的商队队伍才能形成一个整体。
一路上,赶马人要随时检查马蹄铁,如果损坏了,必须马上钉起来。马蹄钉是大篷车常见的消费品。钉马蹄铁是一项非常特殊的专业技能。马鞍、坐垫和包裹也是如此。每头骡子都有一个特殊的鞍垫。由于道路狭窄陡峭,西藏的马帮都是用软包捆绑的。所谓软包,就是把货物装在麻袋或皮等软包里,用绳子直接绑在骡马背上,轻便灵活。当然,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装订方式,单十字“环”是最常用的一种。首先,在骡子和马的背上放一个“鞍垫”。它是西藏制造的。它是一个长方形的毛毡,四个角上镶嵌着花朵。它有红色和绿色的背景,上面有一个十字图案。非常好。在马镫上放一个亚麻缝制的坐垫套,里面塞的是毡毛,非常柔软温和。顶楼是一块叫“贡布”的皮,多为毛牛皮或山驴皮。有了这些铺垫,货物就磨不过骡马了。这些被褥也是司机晚上睡觉用的床垫。
去西藏的商队不用用梓木和梓珠绑骡子和马的尾巴。一方面增加了骡马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容易擦伤骡马,坏了也没办法修复。所以西藏的马帮只用麻绳拧成鞍绳,又轻又软又结实。骡马一上路,就要穿上自己特制的笼头,笼头是用竹签和细皮织成的,防止一路贪吃。他们也有自己特殊的袋子来吃东西。和人一样,一日三餐,晚上放在山里打野吃草。马帮的日常生活差不多就是这样。早上取回骡子和马,马吃食物,人吃饭,走路,上车下车,扎营做饭,放马睡觉,周而复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
路上的马帮,大部分时间都是露营生活。一般是天一亮就起来从山上取回骡马,喂饱,然后收拾行装上路。中午开个“尖”。“开尖”就是吃午饭,就是做一个酥油茶,稍微揉一揉。天一黑,商队就要想方设法赶到必须到达的“巢穴”,在那里可以“点灯”。开灯就是露营。他们应该在天黑前埋好铜锣和锅,做好饭,卸下行李,搭好帐篷。每天地里一开荒,大家就一起干活,找柴火的找柴火,做饭做饭,搭帐篷的搭帐篷,洗碗,轮流干,避免不公平。赛马帮的风光。那是一个英雄时代,赶马的是女人心目中不屈不挠的男人。她们不仅带来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还为她们带来了胭脂、粉饼、红线等女性用品。赶马的人消息灵通。他们最远去过印度、尼泊尔、锡金,最近去过阿里、拉萨、昆明、成都等地。他们充满了真正男人的血液,有着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数百匹马和由数百人组成的商队穿行在深山峡谷中,马蹄声和叮当声不绝于耳。遇到危险区域时,几百人一起大声呼喊,声音非常铿锵,在山间来回飘荡。如果马夫在旅途中遇到路过的女子,马上会有一场民歌大赛。这边“哦-嗬-嗬”一声,那边马上有人回应。唱“扔块石头测深浅,唱首曲子测少女心。”那里唱道:“采第一朵花,叶绿鲜……”如此等等,直到你玩得开心为止。
茶马古道上,有“三红街”之称的姑娘们来找赶马的。为什么叫“三道红”?据说因为他们的辫子上有三条红线,赶马的人就这么叫他们。
“三道红”是滇西未婚女性的标志。“三道红”是茶马古道上赶马人的消遣:无聊的旅途中,马锅头叼着烟走在他们中间,开玩笑,调情,说脏话,有时还会碰一下,三道红人们咯咯地笑。在村外一个不大的地方,三道红的人聚在一起,各自找个伴,合适的人后,洗菜,淘米,不一会儿就把饭煮好了,然后请马吃饭。
晚上住酒店的时候,三道红给马锅头铺洗脚水,自己洗脚。给壁炉添柴火。然后把马锅的头放在中间,弹三弦,唱情歌。如果马国头高兴了,买点酒和糖果和大家分享。三道洪人为了讨好马国头,会倒满一杯酒,笑着举到马国头嘴边说:“你要是看得起我,就喝了这杯。”马国头笑得心花怒放,醉了。在商队形成的早期,家庭只使用他们的马作为交通工具。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长途运输的货物逐渐增多。此外,复杂的路况使得单骑出行困难,也无力承担所有的运输业务。于是几个人合伙相约运输一批货物,就这样形成了最初的商队。这种商队只是在农闲时临时组织起来,或者聚集在一起运送某一批货物后就散了,所以可以称之为临时商队。后来由于商品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运输距离越来越远,来回要几个月甚至一年。临时大篷车显然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专业大篷车出现了。这种马帮已经基本脱离了农业或者畜牧业,最初是由商业帮派组织起来的。清末至民国时期,云南各地出现了一些大商帮,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商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马夫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拥有了相当数量的马匹,并有能力雇佣自己的马夫。他们不做生意,只为商家或商号运送货物,所以脱离了商帮,成为单纯的商队。
商号与商队在生产、销售、运输上的专业分工、依赖与合作,对双方扩大再生产极为有利,也是商队运输业的一大进步。
因为转行贸易的需要,商号一般都有自己的商队,形成自己的运输力量,少则二三十匹,多则二三百匹。贸易依靠骡子和马将货物从原产地运输到需求地。
总的来说,云南马帮有三种组织形式。一种是家族式,全家从事马帮生意,骡马全部归自己所有,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第二种是挑逗和帮助。一般同村或相近村的人,每家出门带几匹骡马,各自看管自己的骡马,选一个受人尊敬、有经验的人当马锅的头,由他联系业务,结算分红时多拿20%左右的收入。第三种,我们暂且称之为帮派,没有固定的组织,而是因为走同一条路,接受同一笔生意,或者担心土匪而走到了一起。这些组织形式有时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而有趣的大篷车景观。去西藏的大篷车一般都是大家族企业的大篷车。
据估计,抗日战争期间,云南茶马古道上做生意的大小商家超过1500家。那时候每年大概有三万支马帮往返于滇藏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