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信息
苗族历史悠久。在中国的古籍记载中,有关于5000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祖先可以追漂亮单纯的苗族姑娘。
原始社会活跃在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种植。苗族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从黄河流域到湖南、贵州、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瑶淼语族的苗语支。原来苗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为了逃避战乱、朝廷的追杀、民族文化迁徙的秘密而暴露在敌人面前,不得不焚烧、抹去文字。那几个知识分子死了,字也没了,只剩下现在写在衣服上的字。20世纪50年代末,苗族开始创造拉丁拼音文字。现在,大多数人使用中文。苗族乐舞历史悠久,深受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高超。苗族的工艺美术,如采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绚丽多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苗族的节日很多,比如花山节,四月八日,端午节。苗族民歌可分为飞行歌、旅行歌、民歌、叙事歌和祭祀歌。田野里唱着飞歌,也叫“顺罗苗女”
"歌"、"吼歌"、"喊歌"、"山歌"是流行于黔东南州的一种特殊的民歌演唱形式。油放歌是苗族民歌的专用名称,因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叫法,有《野情歌》、《坐花坡》、《坐姑娘》、《玩表》、《采花》、《月上漫步》等。苗族人习惯称自己为Hmub(谐音:Mu)、Hmongb(谐音:Meng)、Hmaob(谐音:touch)、maob(谐音:Mao)。在一些地区,他们自称为“ghab nus(谐音:Ganao)、ghab Xongb(谐音:bear)和deb songb。他称之为“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幼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英文写:Miao,HONGB。其中,年轻的苗族人精通草药,善于用草药治病救人。
苗族现在主要生活在贵州省的东南部,广西的大庙山,海南岛和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五省的边境地区。人口739.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排名第四。
在我国的古籍记载中,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苗族先民的记载,即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中游以南的被称为“那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语族的苗语支。有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种方言。1956之后,设计了拉丁字母书写方案。由于苗族和汉族长期接触,大量苗族人汉语流利,使用汉语。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是飞歌、情歌、酒歌。芦笙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苗族的采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工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享誉海内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苗族服饰有130多种,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跳花节。“跳花节”
其特点是边唱边跳地演奏芦笙。
也是苗族服饰精彩展示的大好机会。
苗族人过去崇拜自然和祖先。较大的节日是“宋茜”(祭祖),每年秋天后举行一次。斗牛是苗族人喜爱的活动。斗牛活动每年在正月、端阳、火把节和中秋节举行。
苗族礼仪包括:客人来访时,会宰杀鸡鸭以示款待。如果是远道而来的贵客,有的地方会在村前摆酒欢迎。吃鸡的时候,鸡头要给客人中年纪大的,鸡腿要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些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就是家里最老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给客人,客人自己不能吃,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场的老人。有些地方还提供“牛角酒”和“鸡冠肉”,客人一一接受,最让主人高兴。如果客人喝酒少,不爱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如果主人不是舍不得,而是对吃喝不满意,就被认为是看不起主人。
多彩的苗族服饰
苗族自治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 7月1)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1952 165438+10月2 6日)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4 165438+10月11)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1956 165438+10月30日)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 4月1)
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 9月11)
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 2月11)
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 12 31)
贵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 5月1)
四川省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 165438+10月7日)
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 165438+10月11)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 65438+2月1)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 165438+10月10)
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4 165438+10月13)
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85)
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85)
两个苗族妇女正在制作彩色皮纸。贵州省
丹寨县石桥铺的白纸制作工艺已经1000。
多年的历史。1000多年来,当地苗族人借
以汉族的造纸技术为基础,利用当地丰富的树皮,
杉木根用于制造白纸,其造纸技术与明清时期不同。
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造纸方法一般是
类似的,保持了中国古代生产皮纸的传统。
日常饮食习惯在大部分地区,苗族一日三餐,米饭是主食。先将大米晒干(或炕上晒干),倒入炒锅去掉米糠,然后现吃,每次3-5斤重。现在很多地方已经用电和水碾米了。苗族人在煮饭时,往往加入6-7倍的煮饭,煮至半熟后,捞出米汤,放入木制蒸笼中蒸熟。还有煮和蒸的玉米,小麦和小米混在一起。袋子和荞麦用石磨推成面粉或颗粒食用。多将面粉与水混合,倒入水中,蒸熟作为主食。广西和云贵交界处的苗族人称之为“面米”。四川省的苗族人吃由小麦、荞麦或玉米粉制成的面条和其他主食。贵州一些地区的苗族人有蒸燕麦,用原锅文火烤,然后磨成粉,油炸,作为日常主食。苗族人重视糯米,把糯米视为丰收和吉祥的象征。吃糯米时,有时先蒸熟,趁热倒入木槽中,用锤子打成泥状,再用手撕成小圆球,用木板压平,待完全冷却后浸泡在山泉水中,随时更换。可保存4-5个月,食用时可烧、烤或炸。炸粑粑是最常见的油炸食品。油炸粑粑是将糯米和少量黄豆浸泡,打成浆状,然后将打好的稠浆舀入铁皮制成的模具中,放入烧开的油中炸制,得金黄色。如果再加点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会更鲜美。
苗族传统服饰
苗菜有很多种。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蔬菜和萝卜。大部分肉类来自家畜和家禽。四川、云南的苗族喜欢吃狗肉,有“苗族的狗是彝族的酒”之说。狗肉性热,有暖胃健胃、强食滋补的作用。除了动物油,苗族的食用油多为茶油和植物油。辣椒是主要的调味品,在一些地区甚至有“离不开辣椒”的说法。苗族人大多擅长制作豆制品,比如用豆浆不滤渣,煮成“带渣汤”;用嫩白菜煮豆浆,再点石膏水做“菜豆腐”,是下一餐的日常菜。生活在高寒山区的苗族人,至今还喜欢用白水将蔬菜煮成蚌类,蘸上各种“蘸”吃。四川苗族也把豆浆做成豆花招待客人。各地苗族普遍喜欢吃酸菜,酸汤是家家必备。酸汤是由米汤或豆腐水制成的,在瓦罐中发酵3-5天,然后可以用来煮肉,煮鱼和蔬菜。三伏天加些鱼、香菜、生姜,刺激食欲,帮助消化。黔东南的夏天,客人进门,主人总是先送上酸汤,再喝下去解渴。广西苗族喜欢在冬春季节用辣椒骨做酸辣汤。苗族的食物保存一般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制成酸味。湖南苗族人称这种腌制食物的方法为“福”。几乎每个苗族家庭都有腌制食物的坛子,统称为酸坛子。猪肉腌制前,先将鲜肉切成大块,然后再层压一层肉和一层盐。三天后,将生盐溶解后浸入肉中,再将一些糯米煮熟后拌上甜烂的酒,与肉一起摩擦。最后放入一些辣椒粉等食材,将坛口密封,即可食用。用这种方法腌制的肉一般可以保存1-2年。酸坛子还可以腌制酸鱼和酸菜。此外,苗族人还用烟熏腊肉腌制各种畜禽肉。川南苗族人冬天经常杀年猪,用盐浸泡猪肉,挂在炉子上,用杨树枝或其他柴火熏制。熏干,然后取下来存放。这种熏蜡风味独特,常用于招待客人,可存放2-3年不变质。
苗族妇女的金雉形银头饰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配酒、窖藏都有一整套技术。咂酒是独特的。饮酒时,竹筒插入瓮中,饮酒者沿瓮围成一圈。长辈先喝,然后从左往右。酒汁吸完后,可冲入饮用水,直至无味。神坛一旦打开,剩下的酒,无论是浓是淡,都不会再用。逢年过节家家还酿糯米甜酒。油茶是最常见的日常饮品。制作时,先将油、盐、姜、茶叶一起翻炒,油冒烟后加水烧开,然后滤渣,再将茶叶倒入盛有玉米、花生、稻花香或糯米的碗中,适当加入一些葱花、蒜叶、花椒、山椒,即可饮用。湘西苗族还专门制作了一种花茶(也叫白果茶)。除了茶,酸汤也是一种常见的饮料。
苗族同胞手持苗家火龙
元宵节活动。贵州省黔东县
南台江县的火龙舞
它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节日、礼仪和祭祀苗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论,崇拜自然,崇拜祖先。节日很多,除了传统节日和祭祀节日,还有和吃有关的特殊节日。如:吃鸭节、吃年货节、杀鱼节、采茶节等。除了准备酒和肉,时令食品也是节日必不可少的。比如,在鸭子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把鸭子宰了,和米饭一起煮,做成粥。吃年节的时候要用新米做饭,用新米酿酒,甚至蔬菜和鱼,摘下来就离开池塘;在杀鱼的节日里,女人们通常会带着食物、腊肉、香肠等餐桌,在河边等待。只要他们捉到鱼,他们就点燃篝火,在锅里煮鱼,直到他们尽情享受。苗年是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苗年通常始于正月初一,持续三天、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年货,除了杀猪杀羊(牛),还要准备足够的糯米酒。年夜饭丰富,讲究“七色皆有”、“五味皆有”,用最好的糯米做“年糕”。宴会并互赠礼物。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动是“吃脏肉”,又称“鼓节”。一般是小祭七年,大祭十三年。它在农历十月到十一月的第二天举行。届时,将杀死一只獐子,并表演芦笙舞来纪念祖先。吃饭时邀请亲朋好友聚一聚,以增进感情和家庭和睦。糯米是苗族节日和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也是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湖南城步的苗族人互相赠送画有鸳鸯的糯米糕作为纪念品。举行婚礼时,主持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有龙凤和娃娃图案的糯米糕;许多地区的苗族人经常把糯米面做成饺子,这也是节日期间的一种食物。无论婚礼还是葬礼,酒菜、酸肉、酸鱼都必须准备,否则会被认为不礼貌。苗族人在欢迎贵宾时,习惯先请客人喝羊角酒。在婚礼上,新娘和新郎要干杯。
苗族节日
新年节日
春节是苗族的“春节”,也叫“客家年”。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庆祝丰收。我希望来年天气好,庄稼丰收。按照习俗,苗族人通过对唱歌曲来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愿和希望。一大早,贵州、湖南、重庆交界地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处的天星坡脚下,用歌声表达迎接新年的喜悦。我也想唱《春之歌》,歌词大意是春意盎然,憧憬春天,珍惜春天,抱抱春天之类的。
踏青花山节
走华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的苗族在农历正月、二月或四五月流行,源于青年男女的求偶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唱歌、跳芦笙、求偶;老农民们来到花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庄稼丰收。居住在山区的苗族人也会在节日期间斗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行跳狮、爬花杆等比赛。
4月8日
苗族传统节日,据说这个节日始于明代。在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穿着盛装聚集在贵阳市的喷泉周围,吹笙吹笛,谈论歌曲,以纪念和致敬传说中的古代英雄雅努人。
此外,4月8日也是布依族的节日,有人称之为“牛王节”,也有人称之为“牧羊节”或“开秧节”。在这一天,人们和牛要吃“牛王坝”或糯米饭,并休息一天,以示对牛的安慰。
端午节
端午节是流行于湘西、黔东南石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多数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除了赛龙舟,还有赛马、斗牛、击鼓等活动。
姐妹日
在贵州东部清水河附近的加缪村,苗族家庭的“姐妹节”在每年农历3月15日至18日举行。在节日期间,苗族人传统上吃“姐妹饭”。这种米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五颜六色的花和叶给糯米染色蒸出来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旅游”活动。
典型的食物主要有:血汤、辣椒骨、苗乡桂凤汤、棉花菜饼、虫茶、花茶、鲶鱼、鱼泥(也吃酸汤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