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械师的装备有哪些?

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在德意志体制下建立新的军队。随着德国设备的应用和德国式的训练。与军火有关的重工业集团、生产设备制造商和原材料供应商开始与中国有密切联系。1934年,一大批德制装备被运往中国,主要包括24门150毫米野战重炮(德国FH-18)、20门37毫米高炮(德国Pak35/36)、数千支毛瑟24步枪、数千挺捷克ZB26轻机枪和瑞士Ore-linkon(德国PAK 35/36)。

1936和1937年,德国分别向中国交付了2300万和8200万马克的军火,其中包括150毫米要塞炮(用于长江防御)、高射炮、步枪、机枪、迫击炮、重机枪、各种弹药、头盔、鱼雷、快艇、通讯设备等。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国民政府在长江流域初步建成了国防工业和新军。为以后的抗日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陆军步兵的基本单兵也是按照当时德国军事力量的标准配备的。

步兵野战装备有德制或仿德制1924型7.92mm步枪、德式M35头盔、皮制背包、军用毛毯、雨披、铁箱、水壶、干粮袋、刺刀、皮制子弹箱两套。这套西服主要参考了日本军制和后来德国军制的设计,但是很多单兵装备的设计和当时德国的是一样的。如干粮袋、刺刀等。这些装具只有在阅兵和正式的野外训练中才有机会出现。战时很少发放,所以是个摆设。

步兵在战场上使用的作战装备比较简单。比如大家熟知的单兵子弹包,就是帆布做的长款。至少有两种携带方式:一种是用一根长条形的东西从肩膀斜绕到腰部再绕一圈,最后用布带绑在腰部。这种弹匣可以插入近20个弹匣,每个弹匣可以装1个弹匣(5发子弹)。这种方法是最常见的。据现有多张照片考证,为“德式”部队所采用。另一种是两条较短的,交叉在胸前像个“X”形,或者从肩膀垂下来像个倒“U”形。还有一个在肩上,一个在腰上的用法。

说明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单兵手持一捆手榴弹。

除了步枪,每个士兵还携带两枚M24手榴弹,放在一个帆布包里。挂在左右胸前,用细布条连接在脖子上,系在士兵身后加以固定。据史料记载,手雷包也有五包的,甚至有八包的,要么挂在胸前,要么斜靠在腰间。由于当时缺乏反坦克武器,士兵甚至对坦克一无所知。所以只能用穿手榴弹冲日军坦克这种极其惨烈的方式。

除了标准的德制毛瑟步枪(1924),中央军使用的其他步枪种类繁多,其中最多的是“汉阳造”和毛瑟1904/1907的衍生型号,包括四年制步枪(第一年为6.8毫米,四年制步枪改为7.92毫米)和东北三省兵工厂生产的十三年制步枪。由于中国和日军一样,把刺刀战作为常用战术,所以刺刀长度都在500mm以上。尤其是中国,由于枪短,刺刀长达575 mm,但还是比日本三八短了10 mm左右,很多人都很遗憾。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单个士兵手持中型步枪,背上有刺刀和大刃。

德国工兵装备的子弹主要有三种:尖头子弹、圆型子弹和重型尖头子弹,还有特种子弹,比如反装甲钢芯子弹。中国官方系列步枪和捷克ZB26轻机枪使用尖头子弹,“汉阳造”使用圆形子弹。四年式虽然是7.92 mm口径,但也有部分使用圆头弹。重尖弹是专门给24、30年的重机枪用的。

德国制造的M35头盔最初是为新成立的德国空军准备的。在接受了中国约22万的订单后,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立即指示优先考虑中国。根据目前已知的记录,15000 M35头盔于1936 * *进口,1937开始装备。到太平洋战争爆发,M35基本都是分发给国民政府的直属部队。抗战初期,前来增援的中央军第85师陈铁因戴M35头盔被日军判定为主力,受到重创。

德军制服主要是棉质的。但据88师万方成介绍,当时也有冬天的毛料制服和毛料大衣,春秋的驼绒外套,夏天的卡其布短袖衬衫和短裤。其实军官也确实有这种品质的军装,尤其是所谓的“A级”黄绿色军装。

军用水壶呈椭圆形,主要由水壶、壶盖、肩带三部分组成,很有中国特色(日式为平底)。壶盖是橄榄绿的帆布或呢子,抗战困难时期通常只是一层棉布。中国的水壶一直用肩带,和后期德国的水壶挂在腰带上不一样。

干粮袋(杂物袋)的形状与德式略有不同,携带方式与早期德式相同,也是用背带跨肩携带,后来改为腰带。

中国仿制的德国1930防毒面具,外形和西班牙的相似,不是德国的气瓶配件。巩县兵工厂于1934年(民国23年)从德国购买装备,准备自制防毒面具。1936,日产量已达250双,型号定为24个防毒面具。还有生产防毒面具的工厂,比如金陵兵工厂、广东面具厂(广东面具厂生产的型号后来改名为42兵工厂,不看年份),型号有23、24、27、42。国民政府军使用的防毒面具筒可能来自二战前法国制造的防毒面具筒,其特点是横筋花纹,不像二战德军使用的直筋花纹。由于国民革命军人数众多,物资匮乏,防毒面具并没有全部配备,只是配发到国民革命军直属部队和一些特殊兵种,如防空兵、炮兵等部队。由于日军侵华不履行日内瓦公约,肆意使用毒气,国军缺乏防毒面具,给广大中国抗日将士带来重大伤亡。

图说国军中央军的毛瑟手枪枪手,为了防止枪套晃动,枪手通常先戴上枪套,再挂上子弹包。

中国是使用德国毛瑟手枪最多并将其发展到极致的国家。被亲切地称为“盒子炮”、“驳壳枪”、“盒子炮”、“快慢机”。此外,毛瑟手枪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紫来”,这其实是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用名。它的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毛瑟工厂于1895 65438+2月11获得专利,次年正式生产。因为它的枪套是一个木箱,所以在中国也叫箱枪。具有全自动功能,也叫减速器,毛瑟厂叫Schnellfeuer,1931年5月量产。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是自行手枪。很多人认为只有速射手枪才叫自行式,这是不正确的。实际上,自行手枪在中国一直是这种手枪比较正式的通称。

在北洋政府陆军部的档案中,有一份文件:1965438+2002年9月,陆军部与德国商人及洋行(Carlowitz & Co .)签订合同购买:“七里六三,自制毛瑟手枪,200发,配一柄木匣,每发子弹500发,价银58两。* * *白银总量为一万一千六百两。天津码头交货。关税在外。”这是1911(民国元年)使用“自抽手枪”字样的证明,可能是最早出台的文件实例,速射式要近20年后才出现。在美国,由于握柄的形状,一般称为扫帚柄,中文翻译也叫盒子炮。很多人把速射型号叫做712,说是毛瑟产的型号。事实上,这是GECO(古斯塔沃·格伦肖)的目录号,与毛瑟毫无关系。很多人也把盒子炮叫做C96(96号建筑),这是欧洲常见的叫法。原来专指短管箱枪。和博洛一样,被称为警察型。所谓的Bolo,来自俄罗斯的布尔什维克(俄罗斯* * *生产党的前身)成员,当时用于大量3.9寸盒子炮。

中国的盒子枪有四个来源:

1.中国各兵工厂借助机械制造:这种盒子炮材质好,加工质量好。虽然还是摆脱不了手工组装,零件不能互换,但总体来说,几乎可以和进口产品媲美。已知的厂商至少有:汉阳兵工厂、珙县兵工厂、大沽造船厂、山西军事工艺实习厂、重庆兵器修理所、衡阳军械局等。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士兵手持驳壳枪的冬装。

二、机修所、厂、队生产:这种盒子炮是军队机修队,除了修炮,还制造一些军械。如宋的西北机器修理所、湘西的茶陵机器修理所、八路军第四梁沟研究所等。这种材料和质量有很大的差距。有的机械修理厂设备好,材料供应好,所以产品更好。敌后的机械修理厂和八路军一样,因为钢材来源被切断,大多是铁路钢材。

三、私人流动修枪制枪商贩: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就像走医一样。史料中多有提及河北、河南、四川等地。从一个人到几个人,给地头蛇、小军队、土匪造枪,按照客户的意思在一个地方住上十个半月,手工打造。其质量因人而异,一般都会烙上原厂的一切印记,惟妙惟肖。当然,有些是打印的不知所云。可能他们长得不像原枪,但是师傅教他们传的。这些枪很多都很难看,也没用。射几发还行,射多了就出问题了。很多表面处理都很粗糙,一看就知道是手工制作的。

进口商品:主要来源是德国和西班牙,通过上海和天津的洋行进口。有一份1924年9月10日的文件,陆军部与天津尚德世昌洋行签订合同,购买1700支德国新口径763毫米、枪管96毫米、轨距1000米的毛瑟手枪,外加一个空木柄和每发500发子弹、一枚装甲(注:假)子弹和一个弹簧。这份文件里的盒子枪枪管只有3.77寸,比较特别。1934 3月12日,中信局副经理李向蒋介石报告:“代表主席,重庆订购手枪5000支,弹壳20发。经过调查发现,德国老牌子的毛瑟一种,西班牙仿的两种(注:雅特超Azul,和Royal),价格比德国枪低一元七角。虽然德国枪的结构比较坚固,但枪杆略短,以至于射程不到200米。如果订购时要求德国枪加长,比如西班牙式,射程应该是一样的。另外,主席曾经打电报给Chajek pistols,结果发现捷克的工厂没有卖这种蛤壳,就合并了。”1936,国民政府财政部,支出清单中,有一项“购买手枪2万支,子弹20发,2000万发”,金额* * * 280万法国法郎。又如蒋介石在商务参赞兼谭伯羽给中国的电报:“武昌,1938三月1:柏林。谭伯羽先生,中国大使馆:米。请立即订购300门德国八一迫击炮,每门3000发炮弹。如果有现货就更好了。我们还买了20000支手枪,20发子弹,每支2000发子弹。如果没有库存,我们可以买其他的手枪。越快越好,请尽快详细报价。中正。”很多通过商业渠道进口的德国盒子枪,弹匣左侧都印有【德国制造】的中文字样。有人认为盒子枪是10发,这是不正确的。其实有6轮,10轮,20轮。前两者采用固定弹匣,后者多为外挂式。固定杂志也有20本,但极其稀少。

从以上文件可以看出,从抗战前到抗战初期,中国所做的采购都是定为20发,当然分配给中央军。因此,说中央军主要配发10毛瑟手枪并不完全正确。

军械师中的大多数士官都配有毛瑟“二十环”自动手枪。他们带着一个造型简单的特制皮套,只有一半从上到下是敞开的,火枪的木壳皮套直接插入其中。同时还配有火枪专用的皮革弹匣袋。正面有20发12弹匣,用皮带扣固定在后腰,Y型肩带三点支撑弹匣群。着装时,国军火枪手先将枪套左肩右肋或右肩左肋背上,再套上弹药包组,使枪套固定在弹药包组下不晃动。

图解国军中央军冲锋枪手

冲锋枪(当时中国称为便携式机枪)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单人近战武器,尤其是轻型或微型冲锋枪,非常适合冲锋或反冲锋,以及丛林、战壕、城市巷战中的肉搏战。因此,目前冲锋枪作为枪支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仍然是步兵、伞兵、侦察兵、边防部队和安全部队不可或缺的个人防身和作战武器。早在1915年,为了满足一战阵地战的需要,意大利B?答?勒维利设计了一种双管步枪,发射9毫米手枪,从而奠定了现代冲锋枪的基础。1918,德语H?梅塞尔设计的第一把伯格曼MP18 9mm冲锋枪问世。同年,其改进型MP18I冲锋枪正式装备德军。冲锋枪最初的发展时期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期间很多国家对冲锋枪的战术功能认识不够,所以产品型号不多。代表冲锋枪有意大利的别墅?Perosa和Beretta M1938A,Bergman MP18I和MP38,西班牙MX1935和T?n?系列35,瑞士MKIO,美国汤普森M1928A1,苏联1934/38。这些冲锋枪由于结构复杂、成本高、体积和质量大、安全可靠性差,生产和使用受到限制。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军队还从德国进口了大量伯格曼)MP18冲锋枪(中国曾称之为“花机枪”,实际上是德国施迈瑟MP18冲锋枪的出口版)。枪长832mm,重4.1kg,弹匣可装32发9mm子弹,初速3990。射程70米左右。由于MP18冲锋枪性能并不优异,并没有成为我军士兵的标配。只是作为战场上的标准武器发放给班长以上的士官,或者作为至关重要的武器提供给国军突击队。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军队从德国进口了大量9毫米伯格曼MP18冲锋枪(中国曾称其出口版为“花风琴”),全长832mm,重4.1kg,弹匣容量32发,初速395m/s,射程约70m。由于其结构复杂、成本高、体积重量大、可靠性差,一直没有成为士兵的标准装备。只发放给班长以上的士官,是战场上的标准武器,配有MP18专用的真皮六盒弹匣套装。搬运方式和火枪手一样。

国民革命军的炮手一般都是班长身边的士官。他们配备了9毫米伯格曼MP18冲锋枪。除了他们的个人携带装备,他们还配备了专用于他们的冲锋枪的皮革六袋弹匣,可以容纳六个弹匣(每个弹匣32发子弹)。MP18冲锋枪用的弹匣包和火枪手用的一样,也是用Y型肩带和后面的皮带扣系住。

ZB-26轻机枪:一战期间,参战部队开始注意到有必要发展轻型速射武器,由步兵携带,随时提供强大火力。因此,开发了使用手枪子弹的便携式轻机枪(或冲锋枪)和使用步枪子弹的轻机枪。相同的特点是两者都可以自动射击,为步兵提供支援火力。德国人将MG08改进为MG08/15/和MG08/18轻机枪,白朗宁的1918自动步枪,英国的路易斯枪轻机枪和法国的乔奇。1920年,瓦茨拉夫·霍莱克开始在帕尔加·兹布罗约夫卡-布拉格军械库设计一种新型轻机枪。他的设计理念来自同一工厂的另一位设计师鲁道夫·杰兰(Rudolf Jelan)。第一把原型枪名为Praga I,使用马克沁机枪的帆布弹夹,并提交给捷克国防部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可与著名的白朗宁、麦德森、维克斯相媲美,国防部要求布拉格军械厂继续研发。

1923年,捷克国防部公布了一项测试标准,为未来的捷克军队选择自动步枪或轻机枪。普拉加·IIA也参加了这次测试,成绩仅次于麦迪森轻机枪。哈莱克继续改进他的设计,制造了布拉格I-23,它采用了伸缩枪托、快速更换枪管、三脚架等功能。虽然测试结果还是不如麦迪逊,但因为是本土设计,最终还是被采用了。此时布拉格军械厂濒临破产,哈利克和大部分技术人员都已离职。所以布拉格军械厂的轻机枪一直被捷克国防部采用,但一直无法生产。1925 165438+10月,布拉格军械厂与波诺的国有兵工厂(Ceskoslovenska Zbrojovka Akciova Spolecnost V Brno)签订了生产合同,授权国有兵工厂生产和销售当时被称为M24的轻机枪。布尔诺(德语为brnn)是捷克东南部吉霍莫罗夫斯基区的首府,在凯尔特语中是山城的意思。斯拉夫人从5世纪开始就生活在这里,德国人从13世纪开始进入这一地区,为这一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二战前,当地居民多为德国后裔。位于波诺的捷克国有兵工厂成立于1922,其中75%属于捷克政府,20%属于斯柯达工厂,5%属于员工。当时毛瑟的98/22型号已经生产出来,卖给了包括中国东北军在内的各国军队,深受好评。哈利克随后加入国有兵工厂,帮助完成生产蓝图和生产公差。试点型号为Lehky kulomet Praga vzor 26,样品枪于1926年4月通过捷克国防部验收。同年开始量产,并命名为Zbrojovka Brno vzor 26-ZB-26。

次年,中国开始大量进口ZB-26轻机枪,也大量仿制。根据Zbrane Pro Cely Svet的数据,从1927-1939向中国交付了30249挺ZB-26轻机枪。

抗战八年间,国民政府兵工厂月均产量414,平均战损515,占86%。96个月,8年生产了39744挺捷克轻机枪。战时实际年均补给为10685,超过了年均战争损失,不同的是通过租借法案购买或获得。

图文国民革命军中央军轻机枪射手

轻机枪射手

主要装备ZB26轻机枪和特种包群。皮革或帆布包组可装6本杂志,两肩带在后面交叉成“X”形。一般挂完子弹包就不系皮带了。此外,轻机枪手还配备了水壶、干粮袋和一把驳壳枪用于自卫。基本单兵装备。有的还有棉质的月牙披肩,保护肩部,减少军装的磨损。

举例说明国家军队骑兵师的军官

骑兵

骑兵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兵种,它和步兵部队一样有着辉煌的历史。冷兵器时代,无论是中外军队,骑兵都是绝对不可或缺的。而且在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牲畜对国家和人民都非常重要。于是,牛马的数量成为国家实力的衡量标准,同时步兵和骑兵的数量以及战术素质的高低也是军事实力的衡量标准。中国使用骑兵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朝晚期,当时位于北部边境的诸侯国秦和赵与匈奴和其他游牧民族作战。这些中原国家在受到游牧民族的骚扰后,改变了原有的战略思维,采用“以洋制洋”的方法,大量发展骑兵。后来的朝代也有不同的发展,传统一直保持了几千年。但是随着热兵器时代机械化的发展,尤其是坦克、战车的诞生,骑兵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由于国民革命军机械化装备发展较晚,骑兵在快速机动中仍占主导地位。无论是甲师还是其他地方部队,都有相当数量的骑兵部队。国民革命军的骑兵部队有自己的黄色服役,德军的师装备最好,除了和步兵一样的装备,比如头盔、军毯、水壶、弹匣、饭盒、防毒面具。还配有特种步枪和军刀,部分部队还穿着绿色军装(未经证实,是否为骑兵专用制服)。在国军的地方骑兵中,由于其原有的历史原因(在隶属中央政府之前,大部分地方军阀自行购买组装),骑兵集结无序,类型多样。但他们大多使用英国制造的托尼头盔和中国传统的近战武器大刀。

说明国军普通骑兵的士兵

正式骑枪: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使用德国1924步枪作为骑枪,使用的子弹为制式7.92x57mm锐子弹,定为制式步枪。该枪在德国只少量生产,是当时最新式的步枪之一。

1934年,财政部向德国毛瑟工厂订购了10000支步枪,用于武装税务警察总队。兵工部技术司借机找财政部部长孔祥熙,向德国工厂索要全套24年制造图纸,附原材料清单、检验样品和图纸复印件。军械部技术部门接到信息后,立即交给巩县兵工厂,让其根据图纸和样品修改模具,准备制造24年制步枪。原本预计第一批新枪会在1934+00年底生产。然而,毛瑟工厂提供的样品已经被使用,并且在提交的图纸中仍然有一些小错误。于是,兵工部技术部门正式与德国兵工部商讨,获取德国制造的24年制造图纸和检验样图。时任巩县兵工厂厂长的毛贻可,原本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被派往德国引进1924制造图纸和检验样品。新图是1935收到的,目前仍由珙县兵工厂开发。

珙县兵工厂7月开始试生产,1935。最初叫24步枪,也叫1924短火枪。关节套上的标记也开始模仿毛瑟的Banner商标(旗帜),而且标了两四种样式。在试生产准备期间,蒋介石和他的妻子宋美龄参观了珙县兵工厂。后来军械部主任俞大伟上书批准。8月1935后,新枪命名为中国官方步枪骑行。袖子上印有中国官方和巩县兵工厂的会徽和生产日期。所以该型骑射步枪不到2000支,采用24式弹匣印刷。正式步枪骑行于6月1935+10月10正式量产。之后,骑兵正式装备。

说明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步兵师工兵的冬装

工程师

德军师有一个专职工程营,直接隶属于师司令部,为整个作战师提供专业服务,如架桥、扫雷、布雷、设置路障等。它的配置系统和技术功能都是按照德国的军事体系建立和训练的,拥有先进的德国制造的供工程师使用的重型装备,比如架桥设备。还配有与装备同步进口的运输车,完全可以与下属部队同步机动。为了显示区别,工程师佩戴特殊的白色衬领徽章。相比之下,大部分军事工程兵营的装备都比较简单,重型装备很少,运输基本靠驮鞍和手推车。但当时绝大多数部队都是靠步行,这也算和下属部队同步。总的来说,国军大部分部队的工程兵营组装都比较简单,很少有重型装备。其设备的运输基本上是通过传统的中国运输工具,如驮运车和手推车。但是因为当时中国的部队大部分是靠走的,所以也可以和下属部队同步。国民党中央军军械师的工程兵营是其他部队羡慕的对象。他们不仅拥有架桥设备等德国工程师制造的先进重型总装,还配备了与总装同步进口的运输车,与所属部队达到了同步机动。工兵基本和步兵一样,除了佩戴专用于兵种的白底领章。因为在战场上,国军很多部队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中减员严重,爱国将领经常带着二线部队到前线参加战斗。工程师也不例外。除了个人设备,工程师们还分发他们的专业工具和挂在肩上的皮革工具包。

说明国民革命军中央陆军步兵师卫生队。

健康战士

1935年9月25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发布588号令,在步兵师的编制中明确规定,建立师属卫生队,为部队提供专门的医疗救助,平时作为军队医院使用。真正的军医(职业外科医生,指西医)在中国出现的比较晚,设备和医疗水平都比较落后。虽然有些是留学回来的,但那是少数,大部分是在国内培养的。即便如此,也远远不能满足战时军队的要求,只能短期培训一些有医学知识的学生或士兵来充实军队。但由于缺乏医疗药品,战斗中受重伤的士兵存活率极低,这也是中国军队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卫生兵分为军医和救护兵。军医为军官,救护员由士兵和士官组成,均佩戴绿底领章,军衔与步兵相同。左上臂佩戴有红十字标志的圆形臂布徽章,特制的木制或皮革急救箱,背带,以及类似德国的1930防毒面具和毛巾。平时戴布制野战帽,战时配发德军头盔,西北军、晋军、两广军等地方部队佩戴英式头盔。国军的急救包,包不同西军的皮制急救,在中国都有其传统特色。军用腰带和其他兵种一样,只是战时根据个人需要佩戴。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步兵师宪兵队的冬装

宪兵队

宪兵是所有国家军队不可或缺的兵种。虽然不属于作战部队,但在监督军纪、引导道路交通、维护军事秩序、军事法庭审判、调查处理军纪事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习惯称之为“宪兵”)。在很多重大军事场合的历史照片和影视资料中都可以看到军警的身影。国民革命军的宪兵是从士兵中选拔出来的,大多是士官。直属军或者师。军衔的底色是暗红色,和经理(军部)是一个颜色。军装和其他兵种一样,只是左臂配有环臂布章,上面印着“宪兵”二字,和当时的日军差不多。宪兵的头盔很有特色。有两种,一种是类似英国托尼头盔的改装头盔;另一种是类似西方国家热带殖民部队戴的防暑帽(更像越南军队戴的头盔)。不管什么部队都这么穿,包括德国老师。除了头盔,宪兵还戴着一个小哨子,这是当时警察用来联络的。该武器配有毛瑟20环自动手枪和专用皮革枪套,以及火枪专用皮革弹匣袋。有12弹匣,正面有20个弹匣,背面有皮带扣,Y型肩带,三点支撑弹匣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