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老街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老街其实是由一个井字形,上市头,下市头,东关塘,西关塘沿河而建,四条街分别住在北、南、东、西。每一条街道都由一条突兀不平的青石路连接,每一条街道都留下风雨侵蚀的痕迹。光秃秃的青石地面磨损严重,两边的白墙黑瓦色彩斑驳,木楼破败凄凉,让人感叹人生漫长,整个意境弥漫着沧桑的感觉。
和很多江南水乡一样,柯桥的老街依稀古色古香,明清民居保存完好。各种砖木结构的木建筑、雨廊、飞檐、阁楼错落在蜿蜒的街道上。虽然有两层的木质建筑,但看起来还是又低又矮,门框触手可及,高个子必须低头才能入门。两边的木门或开或关,开了各种各样的店铺,杂货店、小吃店、理发店、小茶馆、小酒店等。三三两两的顾客,店铺空无一人,生意清淡陌生,吆喝的复杂少了。
柯桥老街东起克东桥,西至三眼桥,南至德胜桥,北至下石头。水乡文化底蕴深厚。古运河贯穿柯桥东西,伴着弯弯曲曲的舟楫路,穿过荣光桥,将老街分为东官塘和西官塘。南北鉴湖水系横跨唐江,跨越永丰桥、老柯桥,在交汇处形成著名的“三桥四水”景观。
清晨,从下市场头一路由北向南,狭窄局促的青石街只能容纳三四个人并行,两旁多是黑色的木排,最好的阁楼屋檐,整齐的石板闪闪发光。街上,大多是卖菜的小贩。偶尔有行人推着自行车匆匆而过,清脆的铃声让古巷更加安静。老人静静地坐在街上,老人端着饭碗,用好奇的目光看着一大早在街上闲逛的游人。然而在不经意间,老人、老街、老建筑成了游客手中有相机的最佳选择,成了柯桥从不同角度被记住的意境。走进河边、水边铺着瓷砖长廊的西关塘,清晨的河水波光粼粼,河岸上的煤饼灶冒出白烟,男男女女在河边的河滩上洗被子、洗拖把、刮鱼鳞、掉鸡毛,人、河、物相映成趣,薄雾中别有一番情趣。
从远处看,荣光桥、永丰桥、老柯桥在“三桥四水”之中。三桥连接四岸,巍然屹立,是柯桥老街的经典。明代修建的荣光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面石护为素实围栏,如白石枕;桥围栏外,一年四季都挂着茂盛的藤蔓,像桥帘;大桥拱圈顶部嵌有三块龙门石,龙纹清晰可见,栩栩如生;桥拱处有一条船迹路,两端吸水动物的头怒目而笑。看不见的桥下有洞,人睡在河里,白玉长堤,吴鹏船,桥中有桥,桥上有桥,桥上有巷,可以尽收眼底,简约中有无限趣味。
连接东关塘和西关塘的永丰桥,是一座用石头砌成的小石拱桥,上下层呈八字形的石阶连接着河两岸的雨水廊道。桥下,幽幽河上的遮阳篷彩绘船轻轻滑行,头戴毡帽的船夫用脚划水,身后留下一串浪花。桥与水、路、人过楼等古建筑融为一体,构成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完美画卷。可惜的是,荣光桥的南右侧原来是一座石拱桥,也就是老柯桥。这座石桥在上世纪70年代被拆除了,现在只是一座混凝土桥。
除了容光桥、永丰桥、老柯桥外,还有永福桥、庙桥、公基桥、穆弘桥、高家桥、三眼桥、三交桥、银丰桥、上邱家桥、下邱家桥、朱家尖桥、刘桥、石灰桥、胜利桥、长生桥、弓桥、道塘桥等。桥与桥之间,大多是古老的石板路,河码头上有三五级石阶,吴鹏船就停靠在那里。当你走过岸边时,船夫会操着绍兴口音的普通话,热情地邀请你上船,努力用船桨声渲染和体验水上旅程。
据说柯桥老街是上世纪30年代的集市,酒厂、茶馆、米店、肉铺、染坊、炭铺,此起彼伏。每年九月十二日,柯桥城隍庙会上,邻近八个镇的人挤满了街道,岸边泊着乌篷船、港船,篙杆壮观,故称“柯桥千担篙”。
傍河傍水的柯桥老街,历经百年风雨,弥漫着诗意的水墨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