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和花椒在植物学上是什么关系
花椒属芸香科花椒属植物。树枝有刺,上面尖,下面宽。小叶通常5-9片,椭圆形,卵圆形至卵圆形,边缘有薄钝的錾子。花序顶生。果实球形,表面有致密的疣状腺点,成熟后浅红色至紫红色。花期4-5月,结果期6-65438+10月。
花椒的经济利用主要是果实,果实主要是果皮。花椒的麻在果皮中,富含挥发油和脂肪。芳香油可以蒸馏,用作食品香料和香精原料。果皮有很浓的麻味,是中国人很好的调料。种子含油率25%-30%,提取的花椒油可食用或用作肥皂、油漆、润滑油等工业用油。果皮、果梗、种子、根、叶都可以入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花椒味辛、温、有毒,能祛风、温中、祛寒痹、健齿生发,使人长期服食后身材健美、气色好,抗衰老、增加精神健康。
花椒树的寿命一般为30-40年,经济寿命约为15-20年。种植后2-3年可开始结果,7-8年进入盛果期,年产辣椒皮2-3公斤/树。
中国人使用花椒的历史很长,最初是作为一种香料使用的。《诗经·周松》中说,“有一种香料在里面”。《荀·黎姿论》也说:“花椒烂粉,用鼻佳”。1979年,在河南固始后古堆1号墓出土的花椒铜盒中,有大半盒花椒,被认为是春秋末期宋襄公的妹妹勾践夫人的祭祀品,说明这位夫人生前非常喜欢这种香料。“椒实事谈,馥郁多果”(《诗经·唐风》),被视为多子多福的象征。汉代皇帝后妃的卧室都涂上胡椒泥,称为“胡椒房”,寓意温暖芬芳,多子多福。汉《西毒赋》记载“后宫有嫔妃室”。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两为道》中感叹“有些是皇亲国戚”。
用胡椒泡酒是我们古人的又一创造。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九歌》中说:“饮桂花酒椒膏”。这种花椒酒,又叫花椒膏,用于祭祖、送神迎神、辟邪。当然也是广醉。东汉崔氏《四人月令》说:“五月降灵迎神之日,家人坐在祖先面前之前,儿孙要给父母奉上辣椒和酒,称为‘赐白酒’。古代用辣椒酒迎新年,在楚国特别流行。如《荆楚岁时年谱》记载:“岁初习用椒酒,椒花芬芳,故采花为贡瓶。"
胡椒是什么时候被我国人民用作调味品的?据历史学家考证,始于南北朝时期,因为在此之前的历史文献中没有辣椒直接食用的记载。魏末贾思勰在《齐姚敏书》中对胡椒的记载,可以说是胡椒第一次进入调味的角色。唐宋以后就有了详细的辣椒烹饪文字记载。比如宋代林鸿的《山家清洪》、元代胡思慧的《吃喝》、明代刘基的《多功能倨傲事》、清代彭眉的《随园食》等,都比较常见。但花椒作为一种独立的基础风味是在清朝以后。这种突出辣椒基本味道的方法,被美食家公认是从巴蜀开始的。因为川味(包括陕南)主要由“麻、辣、咸、甜、酸、苦、香”八种组成,其中“麻”指的就是辣椒。自清末将花椒和鸡片的名称列入《成都概览》后,麻成为一种基本风味,在群香中居首位。
花椒可入药,辛、热、微毒。经络入脾、胃、肺、肾。具有散寒除湿、理气止痛、消毒杀菌的功效。自古以来就是很好的中草药。果皮入药,称为“椒红”,常用作祛风健胃之药,有温中、止痛、驱虫之功效。种子入药,名为“花椒”,作用是水下呼吸,主治水肿、咳痰水。明代著名药理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花椒能散寒除湿、消食化滞、疏通三焦、温脾胃、益右肾、杀蛔虫止泻”。《本草经》说:“秦艽辛温,能治风邪,温中祛寒除痹,健齿生发,明目,使人久适,气色好,抗衰增年,助明精神”。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胃酸冷痛、呕吐、腹泻、风寒湿痹、绞痛、蛔虫病、阴虚咳嗽等。夏天把辣椒装进布袋里放衣服和粮食,可以防虫吃;虫子在耳朵里的时候,拿辣椒泡油滴到耳朵里,虫子就自动出来了;锅里的食用植物油加热后,加点辣椒,增加油的香味;炸的食物有沸油溢出时,可以马上放几个辣椒进去,沸油就消失了。
花椒造林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播造林。即在秋季种子成熟时,选择果实多、品质好、长势强的中龄母株,随采随栽。二是育苗造林。育苗前进行种子处理。方法是将种子放入含碱的温水中(1公斤种子加25克碱,用水淹没种子),不断用手搅拌揉搓,直至硬皮破裂发粘。出苗后要加强苗期管理,当幼苗长到70 ~ 100 cm时,即可出圃移栽。
为了获得花椒的高产,除了正常的管理外,还必须进行整形修剪。修剪幼树要造型与结果并重;结果,树正在稀疏掉多余的树枝,如枯枝、虫枝、十字枝、密枝、长枝等。,以改善通风和透光条件。I老树主要是疏伐,抽大枝,去弱枝,留大芽,去病枝,恢复树势。并控制害虫和疾病。
花椒是“摇钱树”。种植生活容易,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是适合在“四面”(房旁、沟旁、田边、路旁)、荒山种植的理想树种。也是陕西传统出口名优产品,要有商品生产的眼光和经济价值,大力发展辣椒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