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张择端(1085-1145),吴栋(今山东诸城)人,北宋后期画家。他从小就渴望学习。早年就读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学绘画。宋徽宗在翰林画院工作,擅长画宫殿,尤其是船、商店、桥梁、街道和城垛。后来“失家卖画为生,写了《西湖竞拍图》和《清明上河图》。他是北宋后期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大部分作品已经失传。《清明上河图》和《金铭池中标图》是中国古代艺术瑰宝。这两件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天津美术馆有一幅署名“张择端”的小“西湖竞拍图”,是赝品。该作品现已转移至天津博物馆。《清明上河图》犹存,是东京梦中华、圣迹赋、边都赋的最好例证,极具史料价值。它既继承和发展了失传已久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又继承了北宋初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

《清明上河图》是献给宋徽宗的,流传了八百多年。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首都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商店、市民的繁华景象,描写运东南粮、米、货的油罐车通过汴河桥涵的繁忙景象。作品气势磅礴,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都是形神兼备,有13种动物,9种植物,都栩栩如生,有56头牲畜,20多辆汽车,20多艘大小不一的船。这部现实主义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经济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金铭池竞拍图》描绘了皇帝带领近臣到金铭池观看打水仗、赛龙舟的热闹场景。该图长28.6厘米,宽28.5厘米,略呈方形。一张小图描绘了9英里多的池面和池边周围的所有景色。本文着重描写了池中大龙船及其周围的船只,勾勒出金铭池的全貌和皇帝观标的情景。画面紧凑,结构严谨,主题突出。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以写实的手法、全景式的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汴京时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整个画面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有序。其笔墨技巧,结合文笔,生动凝练,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牲畜、房屋、船只、城垛、桥梁、树木、河流的形状都很奇妙,堪称奇妙。总结中国古代绘画,有很多学者是自恋的。真的很难找到一幅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用大量的笔墨描绘出成百上千人的共同生活和商业经济活动,并把人放在主人的位置上,给人以正确的艺术概括。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甚至在现代绘画中,都是罕见的。这幅画的第一个收藏家是宋徽宗,他用细金写了“清明上河图”几个字。

【编辑此段】清明上河图1简介(局部)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水墨淡彩的帛书,长24.8厘米,宽528.7厘米。是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图(图一)。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幅画卷上没有艺术家本人的印章,根据图后附言中的一段晋代张铸题字,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张铸的碑文只有几个字:“翰林张择端,生于吴栋(今山东诸城)。”我年轻的时候在京城读书学习,后来学会了画东西。我是一个画家,我特别喜欢乘船旅行,桥梁,郭靖和其他家庭。"然而,在北宋末年撰写的《宣和画谱》一书中,却找不到张择端的名字。有人推测,可能是他入画院较晚,编辑来不及编入书中。

这幅画卷是画家选择的都城的一部分,描述的很详细,就像现场视频中的一个切片。从外城的菜园到内城最繁华的地段,观者皆可尽兴。现在,每当《清明上河图》一卷在故宫博物院向公众展出时,展柜前总是挤满了观众,他们排着队慢慢地走着,饶有兴趣地看着,嘴里不断发出惊呼。《清明上河图》吸引观众的艺术魅力,除了整幅画气势磅礴、写实技巧高超之外,还有出色的细节描写。

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出生在吴栋(今山东诸城)。早年就读于汴京,后学绘画,在宋徽宗赵霁统治时期(1101-1124)任职于翰林画院。中国画用界笔和尺子画线的技法,用来表现宫殿、梯田、房屋等主题,特别是画船、车、商店、桥梁、街道、城垛等。他的画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张择端的画大多比较零散,只有《清明上河图》保存较好。

北宋时期,汴京极为繁荣,四条河流穿城而过,四条陆路。曾是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展居全国首位,人口超过654.38+0万。汴京城有很多热闹的集市,各种店铺,甚至还有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为了表现北京的繁华,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一重要节日的场景进行了59场演出。《清明上河图》集中表现了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和繁忙的市场。北宋以前,中国人物画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主。张择端虽然在翰林画院工作,作品都被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把画笔伸向了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创作了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大量的各种人物(部分)。而且张择端每个角色的动作和表情都很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的生活非常丰富,创作技巧非常娴熟。

在绘画史上,有很多画叫《清明上河图》,但原作只有一幅。经过很多学者专家对这个话题的研究,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他们都认为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画是北宋张择端的真迹。其他的同名画作都是张择端后来的临摹或仿造。

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幅画卷上没有艺术家本人的印章,根据图后附言中的一段晋代张铸题字,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张铸的碑文只有几个字:“翰林张择端,生于吴栋(今山东诸城)。小时候在京城读书,后来学了画东西。我是一个画家,特别感兴趣的是游船,桥梁,郭靖,和其他家庭。”但北宋末年撰写的《宣和画谱》一书中,并没有张择端的名字。有人推测,可能是他入画院较晚,编辑来不及编入书中。

《清明上河图》简介

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24.8厘米),长528.7厘米(528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唯一代表作,属于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12世纪中国的城市生活,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作品以长卷的形式,运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纷繁复杂的景物带入统一多变的画卷中。这幅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一部分是市场。画中有814人,牲畜60余头,船只28艘,房屋建筑30余栋,汽车20辆,轿子8辆,树木170余棵。他们穿着不同的衣服,样子也不一样,栩栩如生。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剧情,构图密集,充满节奏感和节奏变化,笔法非常好。

这幅画描绘了清明时节汴京的繁华,是汴京当年繁华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极具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由一座彩虹形的桥和桥头街的街面组成。乍一看,拥挤混乱;仔细一看,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各种活动。桥的西边有一些小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有刀子、剪刀和杂货。有卖茶的,也有算命的。很多游客靠在桥边的栏杆上,或指指点点,或看着河里来来往往的船只。桥中间的人行道上,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车的,骑马的,挑担的,赶驴的,运货的,推独轮车的...桥的南边与街道相连。街道两旁是茶馆、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有很多打着大伞的商贩。街道向东向西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安静的郊区,但街上仍有行人:有的在搬运货物,有的赶着牛车送货,有的赶着毛驴拉货车,有的驻足观看汴河风光。

汴河上来往的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的一场赛跑。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在河里行驶。一些大船超载了,船主雇了许多跟踪者来拖它们。一艘载有货物的大船已经从桥下驶过,很快就会穿过桥洞。这时,这艘大船上的船夫非常忙碌。一些人站在树冠的顶端,放下了他们的帆;有些人在船边奋力撑竿;有些人用长杆托住桥洞的天花板,这样船就可以随水安全通过。这紧张的一幕吸引了桥上游客和附近船夫的注意,他们站在一旁欢呼。《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交通景象,为这幅画增添了更多的生气。

张择端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之丰富、人物之众多、规模之宏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清明上河图》画面密集有序,从静谧的郊区到繁华的城市街道,处处引人入胜。

根据钱的《卓》改编?据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共有1659个人物,209个动物,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5)、《红楼梦》(975)、《水浒传》(788)都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以分为三段。画面展开,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风景。中段主要描绘上图桥和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半部分描绘了汴京城的街景。字的大小不到3厘米,小的像豆子。如果你仔细审视他们,他们都是形神兼备,趣味盎然。

根据对阿明朝男子李东阳题跋的考证,应该有一幅《清明上河图》前的远郊山水图,题写有宋徽宗的细金刻字和双龙的小印章供其收藏,但现在这些都已从画上消失。原因有二。一个可能是这幅图流传太久,开头部分被无数人把玩欣赏后就断了,所以后人装裱的时候就剪掉了;一种可能是因为宋徽宗的题字和双龙小篆价值不菲,后人故意剪掉,作为另一幅画卖掉了。

很多专家怀疑《清明上河图》后半部分缺失,因为这幅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就戛然而止,而应该一直画到金铭池。但更多的专家认为,这幅画的名字是《清明上河图》,意思是清明节去河边(具体做什么暂且不讨论),画尾的柳树是遐想的主角,所以《清明上河图》名字的含义完全可以解读。相反,有专家认为画的开头很突兀,像是被人为剪掉的,因为原画开头有宋徽宗的题字,被剪掉牟利的说法更可信。

而且还被编入了小学语文书。

请访问网站www.0515s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