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材料写作文
一、组合原则和组合材料的应用技巧举例
所谓理例结合,就是在作文中把引用原理或名言的例子结合起来,使具体事例与科学原理和名言相得益彰,更好地发挥作用。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既要注重理论论证,也要注重事实论证。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况,引用名人的话可以加强讨论。两者结合是议论文常见的写作方式。
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爱迪生,对吗?他手里拿着一个鸡蛋,手里拿着一块手表。他打算在锅里煮鸡蛋五分钟,但他想的是一个发明。他把手表扔进锅里,盯着鸡蛋。
牛顿,对吗?专心做实验,忘记吃桌上的一顿饭。有人故意取笑他,把那道菜换成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去吃饭,看到盘子里的骨头,叹了口气:“我好糊涂,我已经吃过了。”
其实这两件事都不能算健忘,因为走神,心不在焉...
遗忘不一定是坏事。主动完全忘记需要很大的努力。人的大麻烦在于拥有身体,忘记身体就是忘记自己。而一个人只有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才能成就大事。
上面一段,围绕着遗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和牛顿的例子来说明遗忘的意义和范围,然后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遗忘不一定是坏事。这些材料为人们所熟悉,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有说服力。试想,如果只有例子,或者只有语录,有那么好的表达效果吗?
二、构成材料的材料加工应用技法
素材处理是常用的写作技巧。在写作中,很少抄袭材料。通常作者已经掌握的素材要根据写作内容或表达的需要进行加工,使其在文章中由原来的素材变为加工后的主题。在写作过程中,对材料的处理一般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围绕题目和中心,二是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也就是说,对于选取的生活现象材料和阅读获得的文字材料,要删除与题目无关的部分,注入自己的情感倾向。
让我们来看一个加工前的材料:
记得有一次在亲戚家吃饭。我觉得糖醋鱼好吃,就随口说了一句:“糖醋鱼好吃。真希望以后能天天吃。”我妈听了,激动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我每次回家都做给你吃。”第二天,我回学校的时候,差点忘了这件事。几周后,我回家吃饭。我妈从菜市场买了两条鱼,忙着做糖醋鱼,尽管我累得满头大汗。
以下是处理后的场景:
去年春节,我在外婆家吃饭。糖醋鱼就摆在我面前,味道诱惑着我。不知不觉就把糖醋鱼消灭了!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像关公一样脸红了。母亲打破了尴尬的沉默:“奶奶的手艺真高超,你看……”她心花怒放。回家的路上,我妈小声对我说:“你喜欢的话,我每次回家都给你做。”
从此,妈妈忙碌的身影每天穿梭在鱼市,几乎无一例外。
有一次,风雨交加,狂风怒吼,我妈又感冒了。我觉得我的糖醋鱼今天肯定泡汤了。
晚上回到家,刚到门口,熟悉而诱人的香味就飘过门来。我真的不想进去,我怕我的眼泪不争气!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我的愧疚和自私!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妈妈的糖醋鱼有体温...
以上素材的处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艺术真实上下功夫,设置买鱼、煮鱼的场景。第二,努力描述细节。既有符合现实生活的对话,也有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母爱就更加具体、真实、强烈。
在引用和表达材料时,为了更好地支撑论点,还应该从语言上对材料进行精心加工,使看似平淡的材料大放异彩。请比较以下段落。
(1)我更佩服李白的道路。虽然这么说不太公平,但我还是觉得李白一生的艰辛坎坷,但他坚信自己的理想一定会实现,就像他所说的“既然上天给了人才,就让它就业吧!”。
(2)李白洒脱,不靠高唐的庄严,不羡慕官宦的富贵,站在大唐的山巅,站在诗人的位置,让清风涤荡心灵,与月辉共舞,“既然上天给了人才,就让它就业吧!,旋一千银子,全回来!”,他唱出了许多战斗精神;“我们两个都高举向远方的思想,谁愿去青天抱明月”,他唱出了伟大的气魄,于是唐代的山川历史增添了几分厚重灵动的气息!难道说没有仕途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我不能。
上面例子(2) (1)的比例应该是生动的,更形象的。其中,作者(2)在处理素材时,运用了更多的描写和想象,从而将同一素材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构图材料运用手法的组合与安排
材料运用中的“组合与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运用材料的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多材结合”。这里所说的“多素材组合”并不是指同类素材连续使用甚至叠加的一般做法,而是指同类素材的简洁表达,组合在同一段落中,* * *解释同一论点。它的优点是雄辩、翔实、自信,能达到很好的修辞效果。组合时语言表达要工整,排列顺序要合理(如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由主及次等。).
例如,下面的例子:
江南是你灵魂居住的地方。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在这里找到了生活的归宿。三毛,一个传奇的女人,几十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流浪。她的头发被风吹乱了。一来到江南,她就哭了。就像看到了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终于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安心的地方。沈万山,一个江南巨人,历经商场沉浮,最终定居在周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也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过要当状元,仕途得意。然后日复一日,勾心斗角,勾心斗角,终于让他们累了,于是收拾行李。到了江南,死在斯里兰卡。(摘自2006年浙江卷满分作文《生活在江南》)
本文用了三个例子,说明江南是灵魂居住的地方。这三个例子很典型。一个是漂泊的游子三毛,一个是经历过商场沉浮的沈万山,一个是群体形象,一个是中国古代曾经“以仕途为荣”的文人官员。这些人都把江南作为人生的归宿,更加显示了江南的美。这当然是单个例子无法达到的效果。
作者将相似的材料并列组合,既强化了观点,丰富了内容,又在语言上表现出一种气势和一定的文采。这种使用材料的方法是经过作者主观选择加工的,与不顾内容需要而堆砌材料的做法完全不同。
第四,构图材料的应用技巧避免了成熟和幸存
大纲的“发展水平”部分要求“新鲜素材”。有些材料,从诞生的时间来看,可能不属于新材料,但因为人们了解不多,使用不多,所以也挺新鲜的。但其实作文材料老化是个严重的问题,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特别喜欢套用历史题材,去找古人帮忙。“杜丽的文章代代相传,到现在也不新鲜了。”作文素材如果总是老套的芝麻,谁会喜欢?“文章合时宜,歌诗合为事。”时代在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选材也要与时俱进。文章只有推陈出新,才有时代感和真实感。当然传统素材也可以,但是新鲜的素材一定会给读者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个同学以“考”为题写了一篇作文。他没有用杜甫、文天祥、苏武等历史人物的材料,而是写出了当年感动中国的云南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郑彬案:
刀尖上跳舞的云南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郑彬,在禁毒战线的最前沿,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谱写了无数次铁血交响曲。在毒贩面前,他惶恐,无力购买,难以失败;毒贩在他的控制之下,根本过不去,躲不掉,逃不掉。因为有他和他的战友们,我们才能经得起考验,站得直,扛得动,才能享受到新鲜的空气和明媚的阳光。
这样的例子贴近实际,时代感强,令人欣慰。
动词 (verb的缩写)构成材料应用技术的对比与对照
积极论证和消极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两种论证方法。当你确定了你的论点,你应该用论据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对比论证不仅是一种论证方法,也是一种运用材料的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将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使结论突出,能有效地说服读者,使作者的观点突出。因为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最容易在比较中显露出来,尤其是正反事物的比较,具有很大的显著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稳固。古人云:“不矛盾,则权不明显。”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人们会更清楚地发现真相,认清事物的本质。
比如这段话:贝多芬抛开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困惑,在科学界迈出了深远的一步;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上悠闲地采菊...他们的生活很轻松,他们闻到了世界的芬芳。而里科夫不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到了死亡的边上,他们没有用尽全力和安逸奔跑,最后被卷入了世俗的浊流...(选自全文《轻松入门》)
当我们面对同一个话题时,总能找到正反两面人物的素材。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就可以进行深入的比较,优劣、好坏、美丑自然会更加突出。这种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
第六,新故事的构图材料的应用技巧
话题作文允许编故事,用古典名著编“新故事”近年来开始流行。严格来说,《故事新编》属于一种素材的另类使用。这不是一种新的风格,而是一部普通的小说。其写作方法是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选取人物和情节,进行一些改造,形成新的故事情节,而人物变化不大,大致保持原有风格。这种故事既能避免编瞎话,又能增添不少趣味性,让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爱读。
请看下面的例子:
穆和石的结盟确实感人,但我并没有计划这门亲事。我也在追求自己的爱情!宝玉挨打的时候,我没有流露真情吗?但是林妹妹红肿的眼睛赢得了大家的同情,人们自然对我视而不见。调包计划给我带来了诅咒,可谁知道当我听到宝玉的“林妹妹”时,我的内心也是无比的痛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情,还被指责破坏别人的感情。谁为我说过一句好话?(《宝钗明远》湖北考生)
上面的例子是一个典型的新故事。考生以著名的宏观为基础,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中,大胆选择了“平反宝钗”的角度,在原著中列举了各种事实,有道理,说服了读者。从作文题目(感情和对事物的认知)出发,考生在充分把握名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名家的相关资料,为自己在考场上的作文中心服务,这是难能可贵的。
七、引申材料的构成应用技巧。
我们在生活中记忆的材料大多比较厚重,简单粗糙,缺乏充分的细节,所以在使用时往往需要展开。具体方法无非是扩大情节,增加细节,使故事有血有肉,更有利于表达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偶然听说了一个解放区的民兵班长和同村一个姑娘的爱情悲剧。结果两人都被村民活活用石头砸死。之后,他放飞想象,对故事进行了润色,进行了合理的拓展和改造,于是有了著名的中篇小说《小黑人的婚姻》。大量事实证明“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高尔基语)。写作文的时候,一个物体,一个场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丝牵挂的心情,一种喜悦的感觉等等。,根据话题和主题,遵循生活的内在规律,引发联想,或增添枝叶,丰富发展,让平凡的事件变得光芒四射。
2003年河北省优秀作文《楚王忏悔》扩充了《史记》、《屈原列传》中关于楚怀王的一段文字。在教科书中,楚怀王是一个次要人物,司马迁在写作中用的笔墨较少,所以他的人物比较单薄。在作文中,考生把楚怀王刻画成主要人物,为他增加了许多心理描写:“我心如大海的波涛,我心如长江。一边是我美丽的妻子,一边是整天在我耳边唠叨的医生,我心里的天平开始久久地权衡。”“我好困惑。我为什么要相信我的‘爱妻’和这个红颜祸水?为什么我要放逐我的‘三闾’和这个忠诚爱国的圣人!我忘不了他在庭上离去的身影,忘不了他眼角挂着泪珠的深情……”在王怀的矛盾思想和精神告白中,指出了“不同的感受导致认知错误”的主题,使故事更加充实、丰富、生动。
八、构图材料应用技法旧例翻新。
在一些经典作品中,有一些家喻户晓的人物和故事,也有大量的中国古代寓言。这些素材往往频繁出入考生的笔下,成为作文素材中的“大众情人”。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素材,会因为与阅卷老师见面的机会太多而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把这些内容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并赋予新意,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这种“古为今用”的方法,近年来也被称为“旧瓶装新酒”,很多优秀的作文都是这样做的,比如2000年的《三藏新传》,2001的《阿q正传》,2003年的《魏延的控诉》,2006年的《草船借箭三解》。
所谓老例,指的是老料,老料。不仅是那些历久弥新的古今人物和故事,还有那些经常出现在一般文章和作文中,长期以来被广泛使用的素材。或者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太“熟”,太“俗”;或者故事简单,内容单薄;或者一千个人,彼此相似;或者缺乏个性,枯燥无味。这些材料既有课本(主要是语文课本)中的人物或事例,也有课外阅读中的经典作品和通俗读物,还有影视中接触到的人物或事例(比如感动中国的人)。一般来说,这类素材属于“经典”,但同时又属于大家熟悉的范畴。如果用得不好,就很难达到独特清新的表达效果。如果在作文中频繁使用这些旧例,可能会导致表达上的“似曾相识”和主题上的陈旧感。材料老化是构图中常见的缺点。从根本上说,考生要选择新鲜的素材,包括时间上最近发生的事,空间上身边发生的事,都是给读者看的新鲜素材。但是,当我们找不到新鲜的素材时,也是对旧素材进行改造的一种方式。
旧材料翻新最重要的是从角度创造新材料。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被证明是正确的“推翻的文章”中获得灵感,并作为我们改造的榜样。比如唐代诗人罗隐写的《Xi诗咏》:“国家兴亡,吴人何以怨诗?如果石推翻了吴国,谁会是越国的败亡者?”该诗反驳了古人“女人是灾难”的古旧观点,客观分析了历史上国家兴衰的原因,堪称“翻案”的典范。使用旧的翻新方法有其特殊的优点。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老例子多,方便我们冷静选择;第二,老例子为人们所熟悉,容易接受。同时,改革后的旧例融入了独特的个性和创造精神,给人以新鲜感,闪烁着作者的智慧。
九、构图材料的应用手法之一是多用
写议论文时,大部分学生苦于材料不足。其实每个人脑子里都储存了很多素材,但是为什么会担心素材不够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材料,不善于一物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多样性,一个好的材料总是立体的,具有多重属性。另外,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构思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同一份材料往往能挖出几种不同的观点。例如,在《烛之力退秦师》一文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
金子总会发光。祝子武是一块“金子”。年轻时精力充沛,才华横溢,却被埋没了几十年,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家危难之际,他被委以重任,派往秦国救亡图存。
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支持。千里马是蜡烛,伯乐是孤儿。如果我没有充分了解并强烈推荐蜡烛这项技能,我就没有机会展示我的才华。
(3)大局为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烛火武年轻时得不到重用,难免产生怨气和不满。但在国家有难的时候,他不顾个人恩怨,决定投奔秦国。
(4)责任已被原谅,宽容他人。面对蜡烛的委屈,郑波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深深自责。他甚至说:“我不能早用儿子,但急着要儿子是我的错。”
⑤《蜡烛的艺术》擅长修辞,值得学习。不同于战国纵横家的危言耸听,烛木的外交辞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刚,弦外之音。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际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言辞的人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一种材料可以有多种用途,但首先要有分析的头脑,从同一种材料中找到不同的含义。同时,申请材料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要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来制作,在叙述中突出和加强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的内容可以置之不理。如果可以一物多用,那么一个材料可以论证几个不同的观点,解释几个不同的问题,那么学生心目中的材料就会成倍增加,又何必担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
十、反弹琵琶的作曲材料应用技法
《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应用。所谓反弹琵琶,就是以达到某种目的为目的,有意打破常规,通过逆向思维来发现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反弹”就是从一个论点的反面角度建立一个新的观点,阐述一个新的观点。对于一个素材来说,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思维,我们的作文就会创造出新的境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弹琵琶”是作曲创新的重要方法。运用它,文章可以标新立异,获得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比如人们说“近者黑”,我说“近朱者不一定红,近墨者不一定黑”;人们说“老板难过”,我说“老板不必难过”;人说“有志者事竟成”,我说“有志者事竟成”;有人说“开卷有益”,我说“开卷未必有益”。这是反向论证,正向是反向的。当然,反面也可以往好的方向讨论,比如“奇思妙想能开天”、“为牛弹琴”、“五十步笑百步”。写作时,“弹琵琶”会为你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使之充满新意。
反向弹琵琶,关键是要摆脱习惯性思维,敢于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苏轼诗中说:“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长期沉浸在一个事物中,长期受环境的影响,会使人形成习惯性思维的固定模式,从而使人看不清楚事物的多重属性及其本来面目。这种模式往往支配着人们按照某种模式去解决问题。虽然人们有时会对问题感到疑惑,或者觉得解决问题的效果并不显著,但他们并不会因为认为它很熟悉而去考虑改变。但此时如果用逆向思维“弹回琵琶”,就会从浸淫已久的事物中跳出来,产生“远方不同于岭侧”的感觉,从而达到“一村光明”的境界。但如果把“反弹”误认为“随机发挥”,论据有失偏颇,就会让人发笑,甚至损害文章的思想性。第三,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反弹”。那些违背科学原理、违背人的知识、伤害人的感情的“弹跳力”,都是不合时宜的。比如贬低螳螂已经成为常识。如果要赞美它,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会觉得难以认同。
当你按照常规思维写文章的时候,这个时候不妨来个“弹琵琶”。相信你写的文章一定会新颖独特,更加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