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儒分别对王维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国哲学思想的兴趣主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所以“天人合一”成了几乎所有哲学流派的逻辑起点和支点。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哲学流派呈现出相互渗透的特点。中国古代哲学以儒、道、释为三大主流,而这三种深受中国文化滋养的哲学,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联系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核,并以各自的理论体系阐释了这一思想。张文勋教授说:“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儒、道、佛三家的相互排斥和斗争,而较少关注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事实上,六朝以后,唐宋以后,很多文人墨客往往儒道佛兼而有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美学理论和审美趣味。要说民族特色,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研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民族传统,还必须从儒、道、佛三家溯源。“引用这一理论,意在表明我们研究思路和研究知识的一致性,所以看王维比较典型。

而我们很多研究者只看到王维诗歌的禅意影响,他们的佛禅智慧却使王维诗歌乃至王维本人相形见绌。事实上,在许多是非问题上,王维一直以儒家哲学为衡量标准。日本著名唐诗专家松浦登久正在调查为什么儒释道的主题* * *在李白的诗里。有时,他认为自己诗歌中三教的重复与共存,正是当时所有知识分子作品中的同一现象。如果不是,恰恰相反,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2)他在《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一书中指出:“这种* * *一样的思想和宗教的倾向本身并不是原样地出现在诗歌中的。因为诗人不一定是思想家、宗教家,诗歌也不是代表时代教义的书,可想而知,时代的主要意识形态与政治、社会联系如此之深,必然会给诗人在这样的现实政治、社会中产生的作品以最基本意义上的不可磨灭的影响。”(3)在王维身上,三教的影响都是深刻的,彼此几乎难以区分。三教的多元性、交融性、整合性、表里性、动态性等特点,形成了王维哲学思维和生存智慧的特色。

王维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是一个思想极其开放活跃的时期。三种宗教的融合变得不可避免和时髦。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三教的影响,表现出三教的亲和与交融。就王维而言,绝对不是一味地佛禅,他的思想也不应该简单地切割到“儒道禅”的阶段,因为这不仅是矛盾的,而且是不现实的。对于王维来说,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贯穿了他的一生和思想的全过程。王维的儒家影响主要体现在善治和仁的精神上。对于王维来说,以治国安民为第一要义和根本目的的儒家哲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仁义,经国济民”,二是“不废大德”,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也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最集中的体现。王维有着强烈的为官志向,他的《兵役》、《青旅》、《颜支》写得意气风发,雄壮传神,是盛唐时期一个极其昂扬自信的人物。比如王维少年时的作品《老将军》,塑造了一个功绩卓著却命运多舛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天下有用的渴望和愤世嫉俗的不公正。这一类的诗也有,如《经济四贤颂》、《长头诗》等。另一方面,他的诗歌常常对前人和同时代人的成就表现出由衷的钦佩和热情的赞美。所以,张九龄这位政绩不错的开元圣人,对王维非常敬重。王维在《献始于盛世》等诗中,高度评价了张九龄任人唯贤、“不卖公器”的政治品格。王维对人的评价,往往用的是为官进取的价值标准。诗人在送朋友到远方为官时,不喜欢涉及个人情感琐事,往往以功名、仕途为主要话题和主题,如“慷慨倚剑,一曲送君子。”(《送张判官去河西》)诗人结合自己去边塞补缺的经历,把边塞之行描写得非常吸引人。这是一生难得的为国家做贡献的机会。他的“派赵巡抚去代州夺蓝字”,最大限度地表现了他对战神的崇拜。诗中充满了忘我报国、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诗人以理想主义的眼光看待艰苦险阻的军旅生活,对血战充满幻想,仿佛不朽的功绩唾手可得:“忘我辞风,报效国家,取龙庭。”如果你是一个学者,你将在窗口中老去。“那种拼搏成名,鄙夷寒酸经典的人生价值取向,是多么的开放和光明。诗人为国为名而战的豪情和自信,在热衷于功名的边塞诗代表中是少有的。王维的为官思想不变。即使在政治上一无所求的时候,他也总是用儒家的奉献社会、建功立业的信条激励别人,总是为别人在政治上的积极发展而高兴。而且诗人一直怀揣着儒家仁者爱人的知心。在整体心态平和的前提下,王维调和儒道,安顿佛禅,显示了他的生存智慧和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