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安镇的历史沿革
庆安镇始称于清窝堡。清代晚期,1862年(清同治元年),山东农民于清携眷由吉林双城堡来此垦殖定居,渐成村落,以首垦定居者定名“于清窝堡”。继而商贾日兴,1882年(清光绪八年)划分街基,东西宽1里,南北长1里,定名“于清街”。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设置绥化厅的同时,设置余庆分防经历。取“于清”2字之谐音,定名“余庆街”,隶属绥化厅管辖。街道东西延伸为三里八,四周挖城壕,内筑土城,辟东、西两门。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余庆县,成为县城。修城池,展街道,设东、南、西、北4座门。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余庆县更名为庆城县,余庆街改称城厢区。东北沦陷后,始称城厢保,1939年改称庆城街。1943年7月,庆城、铁骊两县合并为庆安县后,改称庆安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庆安街改为县城区。1948年12月,改为城关区。1949年10月,改为第一区。1955年10月,改为庆安镇。1958年9月,改称庆安镇人民公社。1984年4月,恢复庆安镇名称。
该镇属于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区,寒温带半湿润气候型,年平均降水量669毫米,有效积温2500度——2700度,无霜期为115——12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611小时。区内土壤肥沃,是多年经种的熟地,属黑土地中性土壤,含有机质2%以上,空气清新,水土无污染,区内配套渠3条,地下水含量丰富,井深一般在35米左右,地下水源18米左右,含水层厚度17米左右,区内环境已经国家指定部门检测,不但完全符合生产绿色食品蔬菜的条件,而且已有7种蔬菜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商标。较为有名的特色种植其中有A级绿色食品蔬菜。该镇的庆强村、庆富村是A级绿色食品蔬菜的种植地,它们位于县城周围,交通运输条件极其便利。那里的蔬菜被称为该县的菜篮子,种植面积达650亩,年生产蔬菜2万多吨,纯利润4000万元。其中庆强村与黑河爱珲公司签定了西红柿销售合同,将西红柿运往黑河然后由爱珲公司销往俄罗斯,这里的西红柿深受俄罗斯人民欢迎。现在又有一家日本客商联系蔬菜购销事宜。
该镇特色经济小黄菇娘也是较为出名的。它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浆果球状,成熟时果皮呈黄色,生育期120天,始收期90天,收获取期30天左右,亩产1000-1500公斤,高者可达2000公斤。果实营养价值高、高蛋白质、低糖、低脂、还富含维生素C和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果实含有十八种氨基酸,每100克果实含蛋白质19.40毫克,脂肪28.54毫克,维C144.03毫克,B胡萝卜素77.73毫克,其中含水量有钙、镁、硼、锌、硒等二十一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最可贵的是硒的含量,它能激活人体细胞,增强活力,具有防癌和抑制心血管疾病的作用。